武威最美在夏至

武威最美在夏至

芒种过后,夏至如约而至。夏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气之一,是盛夏的起点,古人云:“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日渐升高的气温,标志着仲夏时节已经来临。

夏至时节,武威最美。西郊公园枝繁叶茂,绿树成荫;植物园初荷绽放,生机勃勃;海藏湿地公园郁郁葱葱,五彩斑斓;冰沟河青山碧草,小溪淙淙;乡村麦浪翻滚,金穗飘香……在武威的大地上,一幅幅夏至美景图随处可见。

而翻阅史书,古代凉州的夏天也是浮翠流丹,令人神往。

明英宗正统九年,即公元1444年盛夏,大明朝廷下令靖远伯王骥与都御史陈镒巡视延绥、宁夏、甘肃等边塞。时任陕西按察副使的明代著名学者张楷随同大军北上巡视。大军巡视甘肃路过凉州时,张楷看到清澈的河水环绕田地,地里的瓜还未成熟,成熟的麦子如同黄云翻滚,遂写下《过凉州》一诗记之,其中有“绿水绕畦瓜未熟,黄云翻垄麦初成”的句子。

清代张玿美于夏天游览莲花山时,连续写下四首诗赞美莲花山之夏,即《夏五游莲花山四首》,里面的美景让人心动和向往:“澄心月印台前树,溽暑风清岭外天。接竹引泉流远韵,傍崖筑室卧苍烟。”“沙明远塞黄成海,水绕孤城绿满塍。”“却看岭外梯山雪,盛夏常如玉井冰。”读诗之际,顿觉凉风习习,心旷神怡,夏季的酷暑一扫而光。

武威海藏寺于明代成化年间重修后,就以风景优美著称。《重修古刹海藏寺》碑云:“海藏之胜概也,环四山之秀,带诸涧之流;树密鸟繁,而弋者可射;水清鱼肥,而渔者可钓;以酌以歌,以行以止,仰焉俯焉,悠悠不知身世之在何地。”约200年前,清代武威著名学者张澍在盛夏酷暑游览海藏寺的时候,看到海藏寺前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四周农田村舍环抱,寺内苍松古柏蔽日参天,提笔写下《游海藏寺》一诗称赞道:“虢虢清泉向北流,招提切汉惯来游。不询僧腊嫌饶舌,久读碑文觉渴喉。曲沼嘉鱼跳拔刺,高松怪鸟叫钩舟。此间消夏真佳境,况有溪边卖酒楼。”

张澍晚年寓居西安时,于盛夏时节,又回忆起海藏寺,写下《忆海藏寺》一诗,在诗的小序中写道:“寺为凉郡佛宫之冠,林泉深秀,幼时曾数游之。夏日避暑,真人间清凉境也。”诗词中也道出了海藏寺真乃避暑胜地。“出自北门方三里,清泉数道声盈耳。夹岸丝柳垂长条,风吹拂波绿泚泚。细草柔荑平铺茵,净无点尘风日美。”“古柏参天几千尺,老槐荫地逾万咫。”“浮瓜消夏少蝎虫,桃笙冰肌凉泼水。”

除了美景,诗人们也在夏至日这天留下了许多赞颂古代凉州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边塞风光的诗词。

清康熙十九年(1680)夏至日这天,陕西提学叶映榴从武威出发,沿着河西走廊到张掖视察,并写下七言律诗《庚申夏至日起武威至张掖》。在此诗中,他没有刻意描绘夏至日武威美景,而是回望河西历史,渴望建功立业。全诗曰:“武帝功成吏守边,伤心天末是居延。人家板屋风声里,思妇寒衣泪眼前。目断燕支愁见月,槎浮银汉渡经年。惭余不作征西将,药裹书囊信一鞭。”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夏至日,45岁的福建闽县诗人黄鷟来到达武威,拜访武威知县张蔚生,并写下四首诗词,即《甲戌夏至武威晤张蔚生先生喜而有赋四首》,其中第一首诗写道:“今夕亦何幸,重复接清欢。”在武威夏至日晚上,和友人一边饮酒,一边聆听清雅恬适之乐,享受夏至日美好时光。关于黄鷟来的武威之行,其文友陈梦雷在《寿黄鷟来序》提到:“犹复访亲串于秦川,驴背历三千险隘;考舆图于朔塞,马蹄踏百二河山。孤城杨柳与歌,大宛葡萄入谱。”说明那年夏至日黄鷟来在武威一边拜访友人,一边考察边关舆图,历经艰辛。

另外,清代武威县农人还有在夏至时节举行祭祀活动的风俗。清乾隆十四年《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武威县志·风俗志》记载:“伏日前后,农夫每以师巫赛田祖,祭腊神。”大意是,每到三伏天前后,农夫就要举行祭祀“田祖”(传说中始耕田者,指神农氏)的仪式,祈求风调雨顺,驱除虫害,庄稼丰收。

夏至时节,一边惬意地欣赏武威大地上的美景,一边在历史中寻找有关武威夏至日的美好记忆,感受武威夏至日独有的文化气息,享受属于武威的夏日浪漫。

作者:李元辉

(武威文体广电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