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指尖“乘风破浪” 赋予废弃麦秆“第二春”

手艺人指尖“乘风破浪” 赋予废弃麦秆“第二春”

原标题:麦秆画:执秆为画 点草成金

记者:刘刚林 马坚强

1613783616960494.jpg

麦秆本来是田间地头随手可得的东西,非常普通,但它经过一双巧手,搭载一份技艺就能神奇地变幻为画,称之为麦秆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麦秆画起源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后经历代传承,成为一种完善的艺术形式。它利用麦秆自然光泽、纹彩和质感,经烫色、剪裁和粘贴而成手工艺术品,具有光泽透亮、装饰效果好、艺术感染力强等优点,制作出的人物、花鸟、动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给人以古朴自然、高贵典雅之美。麦秆画正是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手艺人指尖“乘风破浪” 赋予废弃麦秆“第二春”

1

2月9日,记者来到康乐县麦之魂妇女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刀片、剪刀、未完成的作品等散落在工作台上,一幅幅精美的麦秆画作品整齐、有序地摆放着。

车间负责人马志花正在将一排排剖开后的麦秆整齐划一地贴在纸板上,依据图案形状剪成图形。

“制作一幅精致的麦秆画,过程精细而繁琐,其中最难的就是烫,烙铁不容易掌握,需要通过温度、力度的精准把控来刻画线条、堆砌细节,在图形上烫出深浅不一的颜色,形成明暗对比。”马志花一边认真地制作着手里的作品,一边向记者介绍道,普通作品一名熟练工需要花费一周左右时间,复杂作品需要25天以上才能完成,制作时既要精神集中、全神贯注,又要心平气和、一丝不苟,这对制作者的耐心、毅力以及审美能力等都是一种考验。

手艺人指尖“乘风破浪” 赋予废弃麦秆“第二春”

采访现场,马志花向记者展示了麦秆画的制作过程。首先,将麦秆浸泡、熏蒸、漂洗,然后剖开整平,再进行熏烫,充分利用麦秆本身的自然光泽和质地,结合温度的高低变化,对熏烫部位分轻重缓急灵活处理,技术上吸收融合国画、版画、剪纸、烙画等诸多艺术手法,使麦秆表面形成深浅不同的层次和色变,最后再经剪、裁、印、贴等工序,制作出精致而漂亮的艺术作品。

鲜艳的紫斑牡丹、栩栩如生的花草虫鸟、形态各异的人物……环顾车间里摆放的作品,如果不是事先知晓“内情”,很难想象这些画都是由麦秆制作的。“麦秆画有多种规格和图案,产品题材涵盖人物、建筑、风景、花鸟、卡通、动物、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兼有现代与仿古风格,纯色与彩色工艺,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效果。”马志花说道。

2

任何一门手艺都离不开坚守,任何一份坚守都注定和寂寞相伴。在马志花看来,麦秆画的制作工艺并不难,只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有足够的耐心便可出细活,只是这份耐力不是人人皆有。

30岁的马志花,除了是扶贫车间的负责人,还是州级非遗康乐县麦秆画传承人。2006年,父亲去世,家庭陷入困境,15岁的马志花被迫放弃学业,开始学习家族传统技艺麦秆画来维持生计。期间,她赴河南省阜阳市系统学习麦秆画制作,经过六年的钻研和不断摸索,终于学成了一手精湛的麦秆画制作技艺。同时,她意识到麦秆画的传承要打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需要让更多人走近它、了解它。

1613783660448451.jpg

2012年,马志花怀揣梦想,带着家人的期望,踏上了开往拉萨的列车,开始她人生中第一次创业,在拉萨注册成立了麦之魂工艺品有限公司。此后,她便在青藏高原漂泊奋斗……“刚开始确实很难,但随着作品不断被大家认可,慢慢在拉萨站住了脚。”马志花告诉记者。

“在拉萨时,我就考虑在家乡办个公司,带领父老乡亲一起制作麦秆画。”马志花在拉萨的公司越办越好,她对家乡的惦念也越来越深。

2017年春节,马志花回家看望家人时,康乐县妇联的工作人员找上了门,给她讲解优惠政策,希望她能返乡创业,助力家乡扶贫事业。“在家乡开办公司,本来就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当时听了建设巾帼扶贫车间的想法,我觉得这是一次机会。”马志花跟家人商量后便开始着手在家乡创业。同年7月,她在康乐县开办了麦之魂工艺品有限公司,成立了合作社和扶贫车间。“公司通过免费培训,采取‘基地+农户+扶贫车间’的模式,让周边妇女与合作社签订供销合同,共同参与麦秆画制作,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增加家庭收入。”马志花说道。

手艺人指尖“乘风破浪” 赋予废弃麦秆“第二春”

康丰乡道家村一户家庭,儿子患脑瘫,父母无法外出打工。看到生活窘迫的他们,马志花眼前浮现出曾经困境中的自己,便萌发了帮助他们的念头。她与有关部门多次协调,为脑瘫儿父亲就近找了一份工作,让其母亲到自己的扶贫车间学习麦秆画制作技术,这样一家人有了稳定收入,解决了后顾之忧。

同年底,马志花又成立了康乐县麦之魂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将麦秆画从线下转入线上,让更多人了解麦秆画的魅力和价值。“目前,我们的作品主要销往北京、厦门、上海、深圳等地,线上销售比线下还好。前段时间接了一个200幅的订单,春节后准备发货。”马志花笑着说道。

手艺人指尖“乘风破浪” 赋予废弃麦秆“第二春”

现在,马志花的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培训、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公司,主营的麦秆画产品深受消费者好评。“麦秆画蕴含深厚的民间文化,继承发扬麦秆画技艺也传递着社会责任,相信在未来,麦秆画技艺会不断发扬光大,取得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马志花对麦秆画的未来充满希望。

3

传统手艺还需薪火传承。“麦秆画是我们家族的传统手艺,到我这里必须要发扬光大。”说这话时,马志花眉宇间格外坚定。

马志花(右)为学员传授制作技巧

马志花(右)为学员传授制作技巧

为了传承发扬好这门技艺,马志花经常带着作品到各地展出,想让更多人了解麦秆画,有人上门学艺时更是倾囊相助。“展会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马志花说,近年来,她参加了很多场大大小小的展会,通过图文展览、技艺展示等形式,让到场的观众真切领略到了麦秆画的独特魅力。

在此基础上,马志花在扶贫车间开展各类培训,大力培养传承人,在增加大家收益的同时,也让传统文化熠熠生辉。“现在扶贫车间有3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1人,我们已经培养县级传承人4名。”马志花说。

1613783660421555.jpg

康乐县苏集镇双寨村25岁的张调娥就是马志花培养的一名县级传承人。2017年,刚大学毕业的张调娥通过大学生进企业政策,吸纳到康乐县麦之魂工艺品有限公司,开始学习制作麦秆画。

由于心灵手巧、人也勤快,马志花对张调娥的培养格外上心,经常利用下班或空闲时间,给她“开小灶”,手把手教授制作技巧。这让张调娥很快上了手,从开始的什么都不会,成为了车间的骨干。“不到一年时间,张调娥就能自己制作麦秆画,今年,还成为康乐麦秆画县级传承人。工资也从最初的2000多元,增长到现在的6000元左右。”马志花说道。

手艺人指尖“乘风破浪” 赋予废弃麦秆“第二春”

“要把麦秆画这项非遗传承下去,坚持做好每一幅作品,保证品质比追求数量、赚钱更重要。”马志花说,为了把麦秆画技艺传承发扬好,康乐县相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不仅让麦秆画作为该县民族团结宣传品和旅游纪念品走进了各旅游景区,还给她提供场地展示麦秆画。“前期工作都已经就绪,春节过后,准备在刚获评4A级景区的胭脂湖公园办一个非遗艺术馆,这样就能让更多人走近麦秆画、了解麦秆画。”

(中国临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