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丹霞民国时就成打卡地 被赞"上帝造的建筑模型"

兰州丹霞民国时就成打卡地 被赞"上帝造的建筑模型"

原标题:【奔流文化·闲谭】兰州丹霞景观,80年前就被赞称“上帝所造的建筑模型”

甘肃兰州西北郊仁寿山附近的“天斧沙宫”,耳闻久矣!此处丹霞景观的保护与开发也曾是舆论热点。近年来,甘肃兰州的永登县树屏、苦水周边的丹霞景观旅游亦声名鹊起。考诸史料,时人在晚清笔记中对于兰州附近的这些丹霞景观已有相关记载,至民国时期,它们已成为离开兰州后,西行路上的必经“打卡地”。

1】

兰州仁寿山附近之“天斧沙宫”,民国游记里记载颇多。当年其并无统一规范名称,时人多以“土山”概括之或直接下笔抒情。

早在1916年,浙江人林竞赴新疆考察实业途经此地,为山体绚烂色彩与奇异造型震撼;3年后,其寓居兰州,准备再度进疆,在日记中仍对“天斧沙宫”印象深刻、念念不忘,同时吐槽彼时兰州本地车马行安排的路线不经过此地,导致其无法旧梦重温云云。

在北大学者陈万里眼中,“天斧沙宫”状若圆明园遗址。1925年春,陈万里及美国华尔纳考察队一行在甘肃活动,陈氏《西行日记》4月13日详细记载了他们离兰西行时目睹“天斧沙宫”丹霞地貌的情况:“出北门过黄河铁桥、金城关,至十里店……桃树遍野,旬后当可放花矣。自此转向西北,入丛山中,土色硃赤,其崩陷处有笔立若削成者,远望之,颇似圆明园劫后所遗留之石柱,极可观也。”

兰州郊外“天斧沙宫”丹霞地貌正面景观(1935年摄) 引自《西北揽胜》

兰州郊外“天斧沙宫”丹霞地貌正面景观(1935年摄) 引自《西北揽胜》

对于抗战时期旅兰且具备一定美术或建筑修养的人士来说,普遍认同“天斧沙宫”颇具古罗马宫殿神韵。中国银行高管李孤帆于1939年春赴西北考察金融业,其在《西行杂记》(开明书店1942年版)一书中写道,车行过十里店后,“两旁崇山峻岭,沟道蜿蜒……所经以土山为多,间有石山,亦系土中带石,既乏树木,也无青草,真是深入不毛之地。土山经洪水冲刷,山腰的水痕隐约可见。另有数山在山顶以下、山腰以上的部分,被冲成上下垂直的线条,远望好像古代罗马宫殿的柱石排列成行的样子,可算是上帝所造的建筑模型。”

民国时期著名报人萨空了一行于1939年8月途经兰州进疆,其在《从香港到新疆》一书中这样回忆“天斧沙宫”景色:“于北方绵亘不断的黄土山中旅行,在我这不是第一次。但是我从未看见过像这样子的山峰。半山间远远地望去,像是一片圮废了的罗马宫殿形式的浮雕、圆柱、拱门,虽然半出于自己有一点美术史的修养的拟想,但是那形象也的确很像。这种浮雕似的形象,我想是黄土层受了风雨的冲蚀而构成,应说是西北旅途中的奇观之一。”

兰州郊外“天斧沙宫”丹霞地貌侧面景观(1935年摄) 引自《西北揽胜》

兰州郊外“天斧沙宫”丹霞地貌侧面景观(1935年摄) 引自《西北揽胜》

而在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邵元冲一行眼中,“天斧沙宫”之造型既具中国古建筑意境,亦有古希腊建筑风格。据其秘书高良佐在《西北随轺记》1935年5月8日的行程记载,车过黄河铁桥后沿白塔山麓向西北而行,折入俞家湾后,“天斧沙宫”逐渐露出真容,“稍进,泥岩峭立,殷红如朱,崩塌之处,若重楼叠阁,奇象毕呈。”西北视察之旅结束后,邵元冲曾主编《西北揽胜》影集(正中书局1936年版),收录沿途拍摄之代表性照片,其中两幅题为《土山奇迹》,即为兰州安宁仁寿山附近“天斧沙宫”景观,照片说明曰:“兰州西北五十里,有名沙沟口者,附近两旁泥岩削立,殷红如朱,年久剥蚀,崩塌之处,若重楼叠阁,又若希腊建筑之大石柱,遥望之,极呈奇观。”

2】

相较于“天斧沙宫”距离兰州较近的区位优势,永登一带的丹霞景观相对偏远,旅行者造访频率亦不是很高。民国游记里关于永登丹霞景观的记载虽然不多,却体现出了少有的专业性。

在政治家眼中,永登丹霞景观体现了西北边陲的山河壮丽,可以直抒胸臆,并可由随员记下本人考察“起居注”传诸后世,藉此发挥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之示范作用。如邵元冲一行感慨完“天斧沙宫”之鬼斧神工后,西行至哈家嘴(今永登树屏镇),对于此地丹霞地貌之壮观又是一番刷屏点赞:“经咸水河,峰峦绵延,如十万大兵,安营扎寨,车驰驶而过,尘烟滚滚,气象雄壮。”

兰州永登附近丹霞地貌景观之速写(1942年作) 引自《赵望云西北旅行画记》

兰州永登附近丹霞地貌景观之速写(1942年作) 引自《赵望云西北旅行画记》

在地质学家眼中,永登丹霞景观是一只值得解剖的“麻雀”。1937年9月,应邀赴河西走廊勘探石油的美国地质学家马文•韦勒、弗雷德•萨顿和中国地质学家孙健初一行乘车过黄河铁桥后,沿黄河北岸西行途中,三位老哥职业病发作,面对沿途丹霞地貌见猎心喜。马文•韦勒在《戈壁驼队》一书里以冷静和专业的笔触作了科考报告式的描述:“这一带的山多为变质岩和灰色花岗岩。汽车又折向北行,沿着一条山谷向北地势逐渐增高,地表以下仍是变质岩……出了山谷,公路又穿过一段侵蚀得很厉害的红土地带,上面是一层黄土层。这一带十分干旱,很多小溪的水都有咸味。”普通旅行者途经永登丹霞景观仅仅是有感而发的过客,这几位可是专业人士,估计不仅下车拎着地质锤四处实地敲打考察了一番,而且亲口尝了尝地表水质,敬业精神值得钦佩——今永登境内确有咸水河流经丹霞景区,河水盐碱度较高——85年前的中外地质专家就已留下了简略但极富价值的关于永登丹霞景观的科学记录。

在艺术家眼中,永登丹霞景观是创作灵感所在。著名画家赵望云于1942年赴陕甘两省采风写生,作品后收入《赵望云西北旅行画记》,其中“河西漫游”部分中的一幅速写题为《火焰山》,其说明曰:“出兰州西行,有山绵延於侧,其色作血红色,内有赭黄之纹路,犹如火焰升苗,有言此为火焰山,此名亦符其实,唐玄奘西游曾经此路,小说中所述亦不无根据也。”从文字描述来看,速写作品所描绘的当为永登丹霞景观无疑。至于将《西游记》中之火焰山与永登丹霞景观挂钩,既可谓当年一家之言,同时也不排除作者为提升抗战时期兰州的知名度而有意为之,用意既美、办法亦善。

丹霞景观是甘肃兰州周边独特的自然遗产和优质旅游资源。一个旅游品牌的诞生和经久不衰,必然需要相应的文化传承与历史积淀。归纳一地之丹霞景观背后的时代记忆与陈年往事,惟愿实地旅游体验时可感受到景观之历史厚重感。

文丨奔流新闻特约撰稿 史勇

(奔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