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洞石窟是马蹄寺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凿在马蹄河西岸一片连绵起伏的红砂岩峭壁上。据《东乐县志》卷一载:“千佛洞在洪水河,悬崖峭壁,矗立千仞,岩半凿洞,整饬明敞。通连数十,俨然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中塑佛像,旁开窗牖,河水流下,潺湲有声……”
现存的洞窟根据分布划分为南区、中区及北区。均坐西北朝东南。南区包括第1、2、3、4窟,中区有第5、6、7、8窟。共有中心柱窟4个,其中第6窟内保留唐代一佛二弟子石雕像。北区崖壁上浮雕舍利塔99座。
千佛洞第1窟
平面方形中心柱窟,窟室前部作人字披顶。中心柱正面开一舟形浅龛,内有石胎泥塑一立佛像,其余三面不开龛,这种形式近似龟兹大像窟,是本石窟中的唯一一例,原作于北凉,明代重修。
千佛洞第1窟 立佛
此立佛像高5.14米,龛内为明代重绘圆形头光和舟形背光,头光白底,背光为红、蓝、绿、白四色相间的火焰纹带。立佛面相浑圆,螺发,身着通肩袈裟,袈裟轻薄透体,衣褶为突起的圆线条。形体高大健硕,神情饱满,朴实健美,从双臂残迹看,塑像风格受犍陀罗艺术影响。
千佛洞第1窟 地神
这幅地神壁画位于千佛洞第1窟中心柱南向面底层。地神梳高髻,发系宝缯,额头宽广,鼻通眉际,戴着手镯的双手持鲜花作供养状。地神上穿修身的菱格纹衣,下着似孔雀翎纹样的圆摆大裙。(原来上紧下松的穿搭公式如此经久不衰)
右侧有长条形榜题,墨书“地神奉花供养”。绘画采用了西域的晕染画法,在地神面部、颈部及裸露的肌肤部分和裙裾上,多以较深的颜色晕染,强调色彩的鲜艳和人物形象的立体效果,受到了西域绘画的影响。
千佛洞第2窟
是平面近方形的中心柱窟,窟顶前部为横人字披形。窟中央凿方形塔柱,中心柱四面上方均存有壁画,窟内四壁壁画有五层之多,早期壁画的内容有十方佛、千佛、一佛二菩萨说法图等,表层壁画为明代所绘的具有藏传佛教密教性质的变相菩萨、观音、罗汉等。
千佛洞第2窟 中心柱
这是中心柱西向面全景。西向面下层开一圆拱形大龛,龛内塑一主尊佛,现已不存,二、三、四层均塑三身坐佛,饰以尖圆形或圆形头光,坐佛均高肉髻,施禅定印,结跏趺坐,着红色通肩袈裟或半披肩袈裟。塑像风格挺健古朴,塑造手法精致细腻。
千佛洞第2窟 罗汉
这是位于西壁下方的罗汉壁画。罗汉面形丰圆,双目下视,着绿色内衣,外穿黄色披肩袈裟,僧衣边缘处施以沥粉堆金的水波纹。手执拂尘,宁静祥和的神态通过笔画勾勒传达给观者,让人心生平和。用笔简练概括,施色淡雅大方,为千佛洞明代壁画精品。
千佛洞第2窟 菩萨像
该像为一单体菩萨,属哪个洞窟不详。菩萨长发披肩,斜披络腋,络腋上浮塑有菱形纹饰和花朵饰物,菩萨双手饰手镯,右臂戴臂钏,置于胸前,左臂自然下垂,下穿裙,系腰带。具有典型的北朝塑像风格。这尊菩萨像面容柔美,微微侧头的神情与阳光晕开的暖色使整身塑像栩栩如生了起来。
千佛洞第3窟
第3窟平面近方形。东、西、北三面各开一个圆拱形浅龛,是中原云冈、龙门石窟等北魏晚期以来流行的一种洞窟形式,典型的三壁三龛窟(又称佛殿窟),龛内原塑像已不存,现存龛内壁面的壁画为北魏重绘。
千佛洞第3窟
此为北壁壁画。正面龛(北壁)绘绿色尖圆形的头光和圆形的背光,头光内满绘连续的莲花纹样,背光绘火焰纹及禅定小坐佛。龛楣外圈绘土红色起稿的忍冬纹,内圈绘数排戴冠的汉服人物。龛内的结跏趺坐佛,头梳高髻,穿双领下垂袈裟,袈裟轻薄透体,有丝绸的质感。龛内东西两侧各绘有一身胁侍菩萨,龛外东侧绘有供养人、僧人和着汉装的妇人。
千佛洞第4窟
为中心塔柱窟,窟平面呈长方形,洞窟前室为人字披顶,甬道券顶,前室南、北壁各开一大浅龛,取三壁三大龛之意。
千佛洞第4窟
这是中心柱东向面塑像。北朝时期所造。中心柱塔柱仅正面开一龛,龛内正中塑结跏趺坐佛,两侧各塑一身胁侍菩萨。
千佛洞第4窟 菩萨像
此为中心柱东向面龛内南侧菩萨像,头戴花蔓冠,束发,颈饰宽幅项圈,胸饰璎珞,内着袈裟,外穿披帛式天衣,左手持莲蕾,右手自然下垂提净瓶,身躯微扭动,赤脚踏于半圆形莲台。
千佛洞第6窟
平面近方形平顶窟,四壁不开龛,窟内正壁中央莲座上石雕刘萨河(慧达大师)像,南北二壁石雕弟子像。从洞窟样式以及群像的配置、立像雄伟健实的气魄等特征来看,当为隋唐之作,为河西地区较少见的石雕造像。
这是窟内弟子塑像,面部丰润,鼻梁挺直,面带笑容,身躯挺拔,紧贴身躯的衣纹刻线流畅,疏密有序。造像雕刻极为精美,为千佛洞石雕造像精品。
千佛洞第8窟
第8窟开凿于北朝,窟平面近方形,平顶中心柱窟。中心柱四面均开龛造像,并绘有壁画。
千佛洞第8窟 说法图
位于中心柱南向面下层龛内。二佛均高髻,释迦佛身穿红色双领下垂袈裟,多宝佛穿偏右衫袈裟,袈裟轻薄透体,衣褶摆布舒展自然,极具质感。二佛面形清秀,脖颈修长,头部微微向下,神情庄重,均作说法印。旁侍的二身著萨高髻宝冠,上身袒露,颈部佩戴宽幅项圈,双手合十,赤脚踩于莲台上。
千佛洞第8窟 说法图局部——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位于释迦、多宝佛上方,菩萨高髻宝冠,颈饰项圈,披帛自双肘间绕过,上身袒露斜披络腋,下着红裙,双手作说法印,交脚坐于莲台。菩萨面相圆润秀丽,神态端庄典雅。红裙轻薄贴体,线条细密流畅。是北魏时原作。
千佛洞第8窟 说法图局部——文殊菩萨
文殊师利菩萨高髻宝冠,面形清俊秀丽,神情恬静、平和,长颈溜肩,上身袒露,颈饰宽幅项圈,双手合十,披帛绕双臂于腹肌相交,下着裙,躯体微微扭动,赤脚踩于莲台上。这种秀美娴雅、超凡脱俗的姿态和清癯、流畅的形体,是典型的北魏风行的 “秀骨清相”。
千佛洞的文物遗迹,不仅反映了早期佛教艺术的特点,而且较集中地表现了元明以来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相互排斥、相互融合、交替发展的过程,生动地再现了各时代佛教石窟艺术发展的历史。
参考资料:《马蹄寺石窟》,姚桂兰主编,读者出版社,2018.12.
撰稿:胡苏儿
(文化遗产在张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