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十足的秦州谚语 民间群众口头创作的智慧结晶

"土"味十足的秦州谚语 民间群众口头创作的智慧结晶

原标题:【人文】秦州谚语

□马颖男

谚语是俗语的一个小的分支。谚语本身是民间群众所创造的认识自然和社会,总结生产经验、社会活动经验而形成的定型的短语,具有口语化和通俗化的特点,简练形象,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经验和愿望,是民间群众口头创作的智慧结晶。

秦州作为羲皇故里,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传承深厚的地方,是中华文明主要的肇启之地。其方言词汇丰富多彩,古音古韵,优美多姿,雅俗共赏。这些方言词汇,构成了这片热土上人民生活的语言交流及沟通要素,由此而衍生的方言俗语、俚语、歇后语、谚语,构成了秦州谚语丰富的文化宝库。秦州方言字词含义独特,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感和美感,以及生活的便捷感。在普通话的词库里有时想找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词汇还真不容易,有的词汇干脆没有,只能代替,但语音需要地道的天水秦州话才有韵味。这些丰富的秦州谚语或来自日常老百姓的点滴生活,或来自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客观观察,或来自农业牧业生产生活常识,或来自人情世故百态,或来自文化文艺作品的故事,或来自历史的典故,或来自群众的朴素哲学思考,以及生产实践对事物的感悟和体会。

秦州方言中的谚语运用比喻、借代的修辞手法,有着秦州人所共知的含义,人们在特定场合使用,无须提及具体所指的事物,周边的人也心领神会。生动的语言往往都存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秦州谚语生活中使用让人感到亲切,其所具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应当受到保护。

秦州历史悠久,早在8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祖先活动,夏商之际为西戎地,居住着以放牧为主的邽戎、冀戎等部落。后来秦人西迁,进入西汉水流域,在西犬丘(秦州西南)建西垂宫,并与西戎各族互有攻伐。公元前688年,秦战胜邽戎设邽县,是全国最早的县级建制之一。

漫长的沧桑演变,给秦州留下了丰富的古迹、遗址,荟萃了灿烂的古代文化。秦州地方语言属我国北方方言区的西北次方言语系,与陕西关中一带普遍使用的秦语有许多相同之处。除部分方言词语,语音中有异读字外,基本语法和多数词汇与普通话大体一致。秦州境内历史上战乱频繁,迫使群众屡次迁徙,辗转流离,从而导致多民族的杂处融合,造成了语言的广泛芜杂。秦州地方方言词语中大部分由古音演变和吸收少数民族语言而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点的秦州地方语言。受传统交通条件、婚姻习俗、历史沿革等客观环境影响,秦州地方方言也存在一定差异,语音中仍保持着独特的地方色彩。作为秦文化的发源地,与三秦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归属于陇地的事实则从根本上决定了其文化的特殊本质,秦州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气候、环境、人文等背景会影响人们的思想、语言、感情和习俗,使得秦州的方言俗语(包括谚语)、百工技艺、服饰饮食、生产生活、土制特产、歌舞杂耍、宗教活动等灿烂多姿,独具特色,从而成为西北地区最久远、最大众、最质朴的民俗文化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秦州谚语是秦州这块土地上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经验总结的口语化形式传承的智慧结晶,保留着许多原始文化气息,土生土长,土语土音,有生活的原汁原味,用简单固定的短句表达着秦州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人情世故、生产活动、为人处世、接物待人、治家耕读,激励后人奋发有为。其活泼风趣、意义深刻,具有地域特色、地域风格。它的表现形式简洁、口语化、通俗、对仗、儿化音等,易懂且接地气,所以广为流传。

秦州谚语表现的内容包括:农业生产、勤俭持家、婚姻警示、经历见识、财富名誉、待人处世、劳动生活、生活习俗、文化娱乐、穿着衣饰、耕读传家、正直邪恶、磨炼考验、实践过程、努力付出、贫穷富有、谦虚骄傲、真假语言、饮食习惯、懒惰懒散、敌人对手、内外一致、因果关系、外在条件、主观努力、对立关系、种地收获、季节变化、老幼长序、瓜果蔬菜、生产技能、真理谬误、风俗习惯、综合谚语、事理真伪等。

(新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