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纪录片秀“丝路范儿” 陇原故事讲给世界听

甘肃纪录片秀“丝路范儿” 陇原故事讲给世界听

原标题:甘肃纪录片——

     深入现实生活 抒写时代变化

《决战兰州》剧照

《决战兰州》剧照

《金城兰州》海报

《金城兰州》海报

《祁连山国家公园》剧照

《祁连山国家公园》剧照

《两弹结合风云录》海报

《两弹结合风云录》海报

《中国石窟走廊》海报

《中国石窟走廊》海报

《西北孔道》海报

《西北孔道》海报

《敦煌,千年不散的宴席》海报

《敦煌,千年不散的宴席》海报

《明月何曾是两乡》 剧照

《明月何曾是两乡》 剧照

本报特约撰稿人 阮青

5年来,甘肃纪录片从业者着眼历史,立足当下,讲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展现新时代的发展和伟大实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实现文化的交流互鉴;以打造精品力作为核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开拓进取。甘肃纪录片创作在题材、类型、内容、风格上日趋多元,思想内涵、表现形式、审美境界和艺术价值不断充实和提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倾情投入——书写党的百年奋斗和历史经验,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甘肃纪录片中很重要的红色题材和历史文献题材创作,正是使用了电影化的语言来讲述党的百年奋斗和历史经验,深情讴歌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断奋斗、创造、实践和牺牲的先行者、楷模和英雄。代表性作品有:《西北孔道》《两弹结合风云录》《英雄团长王学礼》《沙海传奇》《金城兰州(第二季)》《秘境荣光》《理想照耀陇原》《大豆谣》《永昌1936》等。

创作者从百年党史和火热的实践中汲取创作营养,注重影片审美和创新叙事表达。《理想照耀陇原》以人物和专题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回顾了二十世纪甘肃的发展变化历程。这些党史题材纪录片的叙述角度和语言结构有别于以往的传统创作,追求可触摸的历史,注重历史的感性化,将甘肃的沧桑风云融化在生动的党史故事中。《西北孔道》以抗战时期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与中国空军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为历史背景,讲述了1937年至1941年期间,苏联以兰州为中转站开辟空中援华交通航线,秘密援助、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鲜为人知的历史。挖掘西北孔道的艰难诞生、西北孔道陆地线路的建设和运行、苏联通过西北孔道空中线路开展援助等细节,展现波澜壮阔的民族斗争历史。《永昌1936》则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在永昌与敌人浴血奋战的悲壮历史为题材,力求对事件做到客观、真实的还原。

此外,《两弹结合风云录》通过对亲历者的采访、珍贵影像的挖掘,讲述了老一辈航天科技工作者“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的英雄壮举和“两弹一星”精神,该片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播出后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创同一时段收视率第一。《沙海传奇》以民勤县的治沙传奇为脉络,记录了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西部人民持续与沙漠斗争、保卫家园的故事。这些纪录片借用历史文献、手稿资料、后代访谈、回忆口述等手段,力求通过丰富的影像表达,走近革命斗争的历史场域,见证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唱响了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主旋律。

立足当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展现新时代发展成就和美好生活画卷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作为影视艺术中独特的存在,纪录片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的纪实本性决定了它在客观“反映新时代”“反映人民新生活”上具备特有的优势和能量。近5年来,甘肃纪录片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节点、重大主题均有数量不少的优秀作品涌现。《踢球吧,孩子》《新时代的我们》《甘肃扶贫进行时》《陇上行》《放羊的画家》《明月何曾是两乡》《上去高山望平川》《交响丝路》《八坊十三巷》《我们的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甘肃纪录片创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里的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有内心冲突和挣扎的人。他们是《新时代的我们》中年轻的共产党员群像,他们中有大学老师、民宿老板、驻村第一书记、司法调解员、景区讲解员、飞行教练、高速路养护工、石油工人……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他们性格鲜明,充满青春朝气,在屏幕上尽情展示着年轻一代共产党员的风采。他们也是《放羊的画家》中新时代发展变化中的农民,还是《踢球吧,孩子》中一群执着于足球运动的少年。这些鲜活的艺术形象植根于现实的深厚土壤,他们的出现反映的是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心声。反映人民关切,顺应人民意愿,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已经成为甘肃纪录片创作者的主动追求和奋斗目标。

展现新时代发展成就和伟大实践也是创作者们关注的重大问题。如,《甘肃扶贫进行时》通过客观、真实、故事化的方式,表现了甘肃省贫困状况和轰轰烈烈的脱贫实践。专家评论认为,该片采取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方式,在延续以往权威叙述主导的基础上,运用平视视角,加入了大量脱贫群众叙述的同期声,通过解说者与个体叙述者的有序交替,强化了影像的真实性和说服力。《陇上行》聚焦甘肃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就、代表事件、代表人物,真实还原陇原儿女励精图治,攻坚克难,最终撕掉“苦甲天下”历史标签的一个个感人瞬间,突出表现中国减贫奇迹中的“甘肃经验”“甘肃智慧”和“甘肃精神”,为陇原大地留下真实动人的影像志。《明月何曾是两乡》则通过十余个扶贫故事,反映了津陇两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以来,在资金援助、产业支撑、人才支持、劳务输转、结对帮扶等方面做出的成绩,用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天津援甘扶贫协作模式——“津陇模式”。

此外,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甘肃具有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交响丝路》以小故事阐释大倡议的方式,讲述了“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故事,不仅展现着丝路的文明与辉煌,更突出当今的风貌和成就。《八坊十三巷》通过《艺术八坊》《味道八坊》《四面八坊》三个篇章,反映了甘肃临夏与时俱进、坚持绿色发展,推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风貌。同时,它与纪录片《西茂的婚礼》交相辉映,表达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和探讨。

守正创新——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实现文化交流互鉴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甘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等,近年来,依托地域、历史、文化资源上的优势,甘肃纪录片创作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向世界彰显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展现出中华文化之美。代表性作品有:《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敦煌宝藏》《穿越丝路的花雨》《丝路花雨四十年》《河西走廊之嘉峪关》《敦煌,千年不散的宴席》《陇剧》《太石铸铧人》《大美肃北》《扁都口》《祁连玉传奇》《麦积谜云》《梦回祁连》等。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窟,《丝路花雨》是甘肃本土最经典的舞剧。以周兵和秦川等为代表的纪录片创作者,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对这些经典艺术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全方位的还原与表现。《敦煌宝藏》以文化学者秦川在全世界寻找敦煌为线索,展现了对敦煌莫高窟海外流失文物的追寻过程。《敦煌,千年不散的宴席》由《羊肉江湖》《面条飞舞》《野性西部》《香飘丝路》四集组成,精选极具地方特色的敦煌美食,依据莫高窟壁画和藏经洞文书中的历史记录按图索骥,呈现敦煌本土菜肴与众不同的食材和深厚传统的烹制工艺。《丝路花雨四十年》则以翔实丰富的史料和生动感人的亲历者口述为观众呈现了这一民族经典在甘肃诞生,盛演不衰,延续40年的传奇故事。

当下文艺的繁荣发展,也需要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在《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中,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窟和世界上最大的寺庙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展现出“一带一路”的文化底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穿越丝路的花雨》打破常规,在回溯历史的基础上,借助舞台、动画、广告等综合艺术手段,用影像打通双重时空通道,解密了经典舞剧的历史时空,传承和再现了丝路文明和丝路精神,向世界成功讲述了中国故事,传播了中国声音,成为“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成功典范。

打造精品——以“甘肃题材、西部风格、中国元素、世界表达”为目标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甘肃纪录片坚持以打造“甘肃题材、西部风格、中国元素、世界表达”的精品力作为目标,努力把创新精神贯穿于纪录片创作生产全过程,不断增强纪录片原创能力。这集中体现在近年甘肃生态纪录片和野生动物纪录片创作所取得的成绩和长足发展中。

《黑河鸟鸣》通过远程拍摄的方法记录了普通燕鸥、金眶鸻、黑翅长脚鹬、白鹡鸰、普通翠鸟等湿地鸟类不被打扰、真实自然的生存状态。用细腻的镜头语言讲述了冒雨孵化、燕鸥捕食、群鸟沐浴、遇险受伤、水淹鸟卵、鸟卵遭窃、幼鸟出生等跌宕起伏、引发共鸣的鸟类生命故事,融入了对生命的礼赞、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展现了诗意黑河的优美风光及湿地修复、生态环境保护所取得的进展与成就,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祁连山国家公园》是一部野生动物纪录片,讲述了以雪豹、黑颈鹤、野牦牛和白唇鹿等为代表的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的故事。《探秘神鹰谷》则通过揭秘大群鹰鹫聚集在甘南碌曲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神鹰谷背后的自然因素,探讨了动物与大自然、人与大自然相处之道,揭示只有敬畏、尊重、珍视大自然方能长久发展的道理。上述纪录片均采用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相结合的拍摄理念和表现方法,通过镜头坚守、纪实跟拍的方式,以时间的点滴积累,实现了内容的丰富性和主题的厚重表达。正是创作者的这种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和创作态度,才使得一部部好的纪录片作品被不断打造出来。

未来甘肃本土纪录片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打造精品,立足“高原”攀登“高峰”,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篇章,创作生产出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作者系兰州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研究所副教授,兰州大学纪录片研究与创作中心执行主任)

(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