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悬泉置喜提“法宝” 31种行为最高罚3万

世界文化遗产悬泉置喜提“法宝” 31种行为最高罚3万

原标题:甘肃酒泉为世界文化遗产悬泉置遗址量身定做“保护伞”

5月20日,酒泉市人民政府第6号政府令发布,公布了《酒泉市悬泉置遗址保护管理办法》,该办法自2022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至目前酒泉市专门针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公布实施的第二部地方性法规规章,为这处世界文化遗产量身定做了坚实的“保护伞”。

世界文化遗产悬泉置遗址曾经是汉代一座重要驿站,因遗址旁边的山体上有一悬挂的泉眼而定名,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境内,西距敦煌市70多公里,东距酒泉市瓜州县30多公里,1987年被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考古发现,系上世纪90年代考古界十大重大发现之一。2001年6月25日,悬泉置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该遗址由主体建筑坞堡和附属建筑仓、厩构成,遗址出土了简牍3万余枚,是继居延遗址之后简牍出土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遗址。遗址为研究汉晋驿站的结构、形制和布局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对研究汉代邮驿制度及西北边郡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生活等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

据了解,《酒泉市悬泉置遗址保护管理办法》根据遗址保护管理的实际需要,增设禁止性行为31种,设定警告、通报批评和罚款行政处罚3类,规范禁止性行为31种,罚款幅度为2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

binary_middle (7).jpg

▲敦煌悬泉置遗址航拍图(资料图)

binary_middle (8).jpg

▲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简牍(资料图)

《酒泉市悬泉置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对悬泉置遗址保护的对象,包括驿置建筑遗址、保护范围内的驿道遗迹;悬泉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环境要素;保护范围内的地下文物;构成悬泉置遗址整体的其他文化遗存;由敦煌市博物馆或者悬泉置遗址保护管理机构收藏保管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藏品和其他重要资料等。

悬泉置遗址的保护范围分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重点保护区是遗址东至坞院东外墙外扩80米,西至坞院西外墙外扩150米,南至坞院南外墙外扩80米,北至坞院北外墙外扩120米。一般保护区以遗址坞院东北角为基点,东至距基点1000米处,边界线为北偏西28°斜线南延至距基点2055米处转折为南北向直线,继续南延835米后转折为西偏北47°斜线;南至距基点2800米处,边界线为东偏北7°斜线与东、西边界线相交,西至距基点1000米处,边界线与东边界平行,南延至距基点1735米处转折为西偏南54°斜线与南边界相交,北至国家高速公路G3011南路基。

《酒泉市悬泉置遗址保护管理办法》还划定了悬泉置遗址的建设控制地带:以遗址坞院东北角为基点,东至距基点3300米处,边界线为南北向直线,北端与北边界线在国家高速公路G3011南路基处相交,南至距基点3300米处,边界线为东西向直线,与东、西边界线相交,西至距基点3300米处,边界线为南北向直线,北至距基点2460米处,边界线为东西向直线及敦煌铁路线。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董开炜

(奔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