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彻底打败了吐谷浑 吐蕃则灭亡了吐谷浑!

唐朝彻底打败了吐谷浑 吐蕃则灭亡了吐谷浑!

吐谷浑是被吐蕃灭亡的。吐谷浑的野心和地理位置决定了自身的命运。吐蕃地处青藏高原,吐谷浑在其北边,吐蕃向北扩张第一个面对的就是吐谷浑。吐谷浑自不量力,与强大的唐朝为敌,其主力遭到唐朝重创。唐朝彻底打败了吐谷浑,但并没有灭亡吐谷浑,只是把它作为藩属国;吐蕃则不然,它灭亡了吐谷浑,并开启继续向东扩展之路。

顺着这些历史的藤蔓,找到了当年灭亡吐谷浑的吐蕃重臣论氏家族。武威不仅有吐谷浑王族慕容氏的活动轨迹及其丰富的历史文物,而且从此有了一个新的姓氏——武威论姓及其家族重要人物与碑刻。这些以“论”为汉姓的吐蕃噶氏后人,与曾经被论钦陵统兵扫灭的吐谷浑王族成员慕容氏一起,开启了在唐朝建功立业的生涯。

武威出土的10通唐代吐谷浑王族成员墓志,是吐谷浑在武威活动的历史再现;同样,与论氏相关的两通唐代碑刻,见证了武威论氏的辉煌历史。

一、吐蕃与唐周在西域地区的争夺

唐高宗时期,西藏高原的吐蕃政权开始崛起并强大起来,不断向北扩张,蚕食吐谷浑领地。

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去世,芒松芒赞继任赞普。因为赞普年幼,由禄东赞摄理政务。

显庆五年(660),禄东赞之子论钦陵统军攻打吐谷浑,将原居住在今青海西部的吐谷浑击溃,占据其地,进逼河湟。

龙朔三年(663),吐蕃首领禄东赞再发大兵进入吐谷浑核心地带河源地区,吐谷浑不敌吐蕃败亡,可汗诺曷钵(635-663年在位)与弘化公主被迫逃奔凉州。

乾封二年(667),禄东赞去世,因吐蕃赞普年幼,禄东赞之子、论钦陵的哥哥赞悉若继任大相,钦陵一族继续掌握朝政。

高宗咸亨元年(670),论钦陵攻占了龟兹(今新疆库车)、焉耆(今新疆焉耆)、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阗(今新疆和田)等安西四镇,切断了唐朝到西北一线以至中亚的交通,对唐王朝造成了极大威胁。

唐朝为了抗衡吐蕃的继续扩张,一直扶立吐谷浑残部对抗吐蕃。高宗咸亨元年(670),为了牵制日益向西域扩张的吐蕃,唐朝授薛仁贵为逻逤(今拉萨)道行军大总管,率兵10万出兵河源,借护送吐谷浑部回归故地安置的名义,征伐吐蕃。论钦陵亲自从安西移部青海,统所部40万大军在大非川西南全力围杀,由于唐军将领不和,终陷败局,薛仁贵与论钦陵约和而还。

大非川之战,论钦陵以绝对优势大败唐军,青海西部被吐蕃所控制。吐谷浑可汗诺曷钵与妻唐弘化公主引残部数千帐弃国奔走凉州,依附唐朝,高宗封诺曷钵为青海国王。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后,扶持了一位吐谷浑王子为可汗,授其可以承袭的“莫贺”之号,统辖吐谷浑余部。

历史小知识【大非川之战】

高宗咸亨元年(670),唐朝欲以吐谷浑为屏障打击吐蕃,扶持吐谷浑复国,以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10万(一说5万)大军护送吐谷浑王与弘化公主还青海。由于副将郭待封擅违军令,一意孤行,唐军惨败于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境内),全军覆没,吐谷浑复国的希望彻底落空。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吐蕃以此役大胜、完全吞并吐谷浑故土而一跃成为与大唐分庭抗礼的强邦,为吐蕃后来占领陇右、河西奠定了基础。

当时的唐朝,对战吐蕃也只是势均力敌,很难取胜。咸亨三年(672),因唐军大非川之败,回迁至鄯州浩门河(今大通河)之南的吐谷浑部落,大部分为吐蕃所统治。由于吐谷浑“畏吐蕃之强,不安其居,又鄯州地狭”,唐朝复迁吐谷浑到灵州(今宁夏灵武县),于故鸣沙县地设安乐州(今同心县东北韦州)以安之。以慕容诺曷钵为首的七千余帐吐谷浑人,投靠唐朝后就被安置在了安乐州。以后,青海等地的吐谷浑各部又有一部分人陆续依附唐朝,唐王朝把他们安置在陕北一带。其时,散居在河西走廊的吐谷浑人为数也不少。

高宗上元二年(675),安西四镇、西域重新被唐朝控制。

仪凤三年(678)春,唐朝以李敬玄为洮河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检校鄯州(今乐都)都督,欲出伐吐蕃。而此时的论钦陵也已做了不少防备工作。同年九月,李敬玄与工部尚书刘审礼统兵18万抵青海湖,钦陵即率蕃军迎战,唐军战败,刘审礼战死,李敬玄听后“狼狈却走”,屯兵于承风岭(今拉脊山一带),靠泥沟而守寨。

论钦陵指挥蕃兵从高岗往下压,唐寨岌岌可危。后来幸亏左领军员外黑齿常之率500人乘夜袭击吐蕃营寨,惊退蕃军,李敬玄才得以率军返回鄯州。唐朝派监察御史娄师德出使吐蕃讲和,论钦陵弟弟赞婆在赤岭(今日月山)迎接唐使,并相约互不相犯。

调露元年(679)二月,芒松芒赞去世,论钦陵与芒松芒赞之子器弩悉弄的舅父麴萨若拥立器弩悉弄为赞普。唐高宗闻报后认为这是彻底打败吐蕃、使吐蕃真正臣服的时机,遂与大将裴行俭商议。裴行俭说:“钦陵为政,大臣辑睦,未可图也。”说明这还不是彻底打败吐蕃、使吐蕃真正臣服的时机。

永淳元年(682),论钦陵侵犯唐朝柘、松、翼等州,高宗诏令左骁卫郎将李孝逸、右卫郎将卫蒲山发秦、渭等州兵分道抵御论钦陵。

垂拱元年(685),论钦陵哥哥赞悉若去世,钦陵继任为吐蕃大相。吐蕃语称宰相为“论”,而钦陵实为吐蕃宰相,故史称“论钦陵”。

武则天垂拱三年(687),论钦陵率兵攻入西域。

武周长寿元年(692),武则天命王孝杰与阿史那忠发兵攻打吐蕃。十月,周军大破吐蕃,收复安西四镇,重置安西都护府,发兵驻守。

万岁通天元年(696),论钦陵在素罗汗山(今洮州附近)之战中大败王孝杰,要求武周割让安西四镇与突厥十姓之地,被武周拒绝。郭元振提出用离间计诛杀论钦陵、瓦解吐蕃,激化其与吐蕃赞普的矛盾,被武则天采用。

论钦陵在与唐朝的战争中屡立战功,其威望越来越高。噶尔氏家族执掌各地兵权,其威望甚至超过了赞普的王族,这使已经成年的赞普器弩悉弄对噶尔氏家族越来越不满,猜忌也越来越重,欲借故铲除之。

武周圣历二年(699)二月,赞普器弩悉弄与大臣论岩合谋,托以狩猎之名前往论钦陵的驻地阿秦地区(吐蕃人对吐谷浑故地的称呼),捕杀论钦陵党羽2000余人,论钦陵兵溃自杀。武则天招降其余党。论钦陵弟弟赞婆率领余部千余人归降武周,封赞婆为归德王、右卫大将军;论钦陵之子论弓仁率所统吐谷浑部7000余帐归降武周,拜为左玉钤卫将军、酒泉郡公,累迁至左骁卫大将军、朔方副大使。不久,论弓仁又派人赴吐谷浑部招降。《资治通鉴》卷206载:同年七月,又有吐谷浑部1400帐内迁。这些部落即论弓仁招降来的吐谷浑人。

武周久视元年(700),洪源谷之战爆发。唐休璟对麾下说:“自从论钦陵死后,赞婆归降,吐蕃大将麹莽布支新接任吐蕃军队,人马虽精,但不通军事。”于是唐休璟披甲先登,六战皆捷,大破吐蕃。由此可见论钦陵的重要作用和巨大影响。

论弓仁降唐,其部众安置于凉州洪源谷(今古浪县境内)等地,加上其他陆续入迁河西的吐谷浑人,成为唐朝河西节度使及西北边防军的重要力量。

一、吐蕃大相论姓家族概况

论姓虽然也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除部分出自地名“论川州”(今四川雅安、荥经一带)的诸羌民族和金国官位“国论”汉化为单姓论氏外,主要源于藏族,出自古代吐蕃噶尔世家,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改姓为氏。

吐蕃噶尔世家,汉姓为论氏,是藏民族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之“开国承家,世代相续”的门阀世家。

禄东赞(?-667),亦名噶尔·东赞、论东赞、大论东赞,吐蕃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其祖先本姓薛氏,因累世担任吐蕃大论(相当于宰相,也称论逋)之职,后遂以官为姓氏。他曾辅佐赞普松赞干布,在建立吐蕃政治、经济制度和军事谋略方面多有建树。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松赞干布以禄东赞为正使,出使唐朝,成功地促使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蕃。所以,禄东赞是促使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的第一功臣。今天仍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名画《步辇图》,内容即是唐太宗接见吐蕃迎婚使者禄东赞的历 史场景。

禄东赞去世后,其子赞悉若(?-685)、钦陵(?-699 )相继袭大论之职,子嗣掌管吐蕃军政大权、处理内外事务、助理国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禄东赞和论钦陵兄弟两代人的经营下,吐蕃日渐强盛,并直接出兵参与西域四镇的争夺,在河湟与西域两地与唐军展开血战,导致唐蕃双方彻底决裂。论钦陵凭借着战功,在吐蕃国内的声望日益显赫,他所属的噶氏家族则把持着吐蕃国内的军政要职,成为吐蕃炙手可热的门阀家族。

吐蕃大相掌握着吐蕃国内政治、法律、外交、军事等诸多事务,还有广阔的封地和私人部曲。在对外战争中吐蕃大相还是蕃军的统军元帅,拥有着极高的军事自主权。此时的噶氏家族,权倾一时,势力达到顶峰。极为强势的相权对赞普的王位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遂导致吐蕃内部赞普与噶氏(论氏)家族激烈的权力之争,也为噶氏家族引来了杀身之祸,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在君臣斗法中,一般而言王权总是处于强势地位。武则天圣历元年(698),论钦陵在青海前线统兵作战。吐蕃赞普都松芒布结假借狩猎之名,集合四部禁卫军,在拉萨城中大肆逮捕、诛杀、清洗噶尔家族成员,并诏令钦陵入朝。钦陵料知世事有变,遂在青海举兵反叛,意欲与赞普大军抗衡。赞普调兵遣将亲征钦陵,阵前的蕃军无心参与这场内斗,纷纷倒戈,钦陵兵败自杀。在这场吐蕃国内的大清洗中,灿烂辉煌的噶氏家族几乎全军覆没,自此消失在吐蕃的政治舞台上,同时又出现在大唐的史册中。

噶氏家族在吐蕃的故事结束了,但后人的传奇仍在继续。武则天圣历二年(699),禄东赞之孙论弓仁随叔父赞婆统领吐谷浑部众归唐,由于居家武威,并“以官为氏”“因官立姓”,称姓论(伦)氏,其子孙后代,代以唐皇所赐“论(伦)”为姓氏。此前,中国没有论氏。自唐朝开始有了武威论氏,也是中国姓氏中有“论”姓的开始。

论氏始自吐蕃,从论弓仁起,后世子孙皆以“论”为姓,居家凉州。论氏以武威(凉州)为第一郡望,以望立堂,形成武威堂,亦称凉州堂、姑臧堂,以禄东赞、论弓仁为得姓始祖。

从此,这些以“论”为汉姓的吐蕃噶氏后人,与曾被论钦陵统兵扫灭的吐谷浑王族成员慕容氏一起,开启了在唐朝建功立业的生涯。唐代与论氏相关的两通碑刻(墓志)见证了武威论氏的辉煌历史。

三、论氏得姓始祖论弓仁与《拨川郡王碑奉敕撰》

《拨川郡王碑奉敕撰》,简称《拨川郡王碑》《论弓仁碑》,立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碑文简述了论氏家族渊源和论弓仁戎马一生的仕宦经历,突出其“凡前后大战数十,小战数百,算无遗策,兵有全胜……声暴露于天下,业光华于代载;信皇威之所加,亦武臣之力”的壮美人生。

论弓仁(663-723),出身于吐蕃噶尔氏家族,其祖父禄东赞,父亲论钦陵,皆为吐蕃国相。论弓仁所处的时代,兵荒马乱,狼烟四起,促使其从小专心习武,熟娴刀箭弓马、演兵布阵。成年后,即随父兄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正当论钦陵父子对内权势显赫,凌驾于其他贵族之上;对外扫灭吐谷浑、与唐军浴血奋战争夺安西四镇之时,吐蕃内部赞普与其家族的权力之争更为激烈。

从武周圣历二年(699),论弓仁随叔父论赞婆率噶氏家族在吐谷浑封地的部众7000余帐归附武周后,受到了女皇武则天的倚重,赠论赞婆右卫大将军,特进、归德郡王;授论弓仁左玉钤卫将军,封酒泉郡公;所辖军队被安置在凉州兴源谷(亦名洪谷源,约在今古浪县西,临近青海海北州一带)。

在藏文史诗中论弓仁归唐的故事充满着悲怆凄凉的色彩。当年的噶氏家族曾权倾一时,拥有大片肥沃富饶的封地和数量众多的属民。论弓仁自小锦衣玉食,过着优渥的生活,现如今家破人亡,富贵荣华转瞬即逝。在离开家族封地之前,他望着前方旅途漫漫,不禁伤感万千,吟唱道:

爱妻越山头,幼子遗于后。草坝别父老,亲眷相送别……

这场发生在公元698年的血腥内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此后数十年唐朝和吐蕃的历史走向。对吐蕃而言,这意味着长达半个世纪噶氏家族专权的时代已成为了过去,同时也拉开了噶氏家族后人在唐朝建功立业的序幕。

中宗神龙三年(707),论弓仁任朔方军前锋游奕使。景龙二年(708),唐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于黄河以北、阴山以南修筑东、中、西三座受降城(东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南,中受降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三城相距“各四百里”,并置“烽堠千八百所”,控制了阴山以南地区,加强了对突厥的防御,论弓仁再任左骁骑将军,带兵在此边防线巡逻。开元元年(713),突厥九姓叛乱,论弓仁率部越沙漠,过白柽林,安抚了火拨部喻多真种落。后来,跏跌思太叛变,他以五百骑兵从新堡挺进,被叛军四面包围。在寡不敌众的严重关头,他沉着应战,寻找战机,终于冲出了包围圈,表现了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

论弓仁戎马倥偬一生,身经百战,未曾败绩。历仕武周、中宗、睿宗、玄宗四朝,以军功累迁朔方军前锋游弈使、朔方节度副大使、云麾将军、行左骁卫大将军、酒泉郡开国公等职,勋业彪炳,名振朝野,为中原地区的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就了大唐王朝的光辉事业,多次受赐宝玉、住宅、良田。

论弓仁去世后,赠拨川郡王,谥曰“忠”。同时,唐廷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哀悼仪式,“太常鼓吹,介士龙旆,虎帐貔裘,封牦殉马,吉凶之仪举,夷夏之物备。长安令总徒以护事,鸿胪卿序宾以观礼。”可谓“哀荣之道极矣,君臣之义厚矣。”因其事迹突出,《唐书》为其立传,并“有命国史,立碑表墓”。有唐一代名臣、右丞相兼中书令,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被称为“燕许大手笔” 的燕国公张说奉敕撰写《拨川郡王碑》文。 碑文写得情真意切,褒扬之情,溢于言表。

论弓仁是最早归顺中原王朝的吐蕃首领 ,他在中原生活达24年之久,成为中原王朝中最早的藏族高级将领。从此,藏族僧侣人士在中央王朝任职受封者代不乏人,他们为缔造中华版图和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论弓仁长子论诚节(?-763),袭父郡王爵,天宝年间,曾任右金吾卫大将军等职,进封武威郡王。安史之乱中,他率子弟、家僮,拿出自己家里的4000匹骏马和全部家产,同赴国难,扈从肃宗。“天宝季年,安禄山作逆,尘起山东,上皇省方于巴蜀,肃宗巡狩于朔陲。危乱之时,见其臣节,帅(率)子弟及家僮,以牧马千驷,罄其财用,以奉禁旅。”他以实际行动,向唐朝皇帝显示了自己家族的忠诚,充分表现出论氏一门忠而忘私、国而忘家的家风美德,赢得了唐廷的高度信任。至德三年(758)正月,因平叛有功,曾任朔方节度副使、开府仪同三司、鸿胪卿,袭封拨川郡王,赐太子太傅。

论弓仁次子论诚信,官拜大将军。

据有关史料记载,论诚节五个儿子皆有功名:

论怀义,字惟清,官至河东节度副使兼观察使,封武威郡王;

论惟良,官至鹿州防御使,封萧国公;

论惟贞,名瑀,官至左领军卫大将军、英武军使,封成国公;

论惟贤,骠骑大将军、行左武威卫将军,赠上柱国,封西平郡王;

论惟明,历官渭北节度使兼观察使、太常伯、执金吾,封建康郡王。

他们个个效忠大唐,在平定安史之乱中驰骋疆场,屡立战功。

四、论惟贤与《骠骑大将军论公神道碑铭并序》

《骠骑大将军论公神道碑铭并序》,简称《论惟贤神道碑》,刻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 ,由唐代名臣吕元膺撰写。

吕元膺(749-820),字景夫,山东东平人。历官任蕲州、同州刺史,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太子宾客等职。姿秀仪美,才华出众,卒赠吏部尚书。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简述了论氏家族渊源和惟贤祖上三代的功勋业绩、仕宦经历,重点记述了论惟贤的生平、履历、勋业、封赠及家庭成员的简况,向世人昭示了“公之世业勋德”。

论惟贤(?-809),论诚节之子,论弓仁之孙。他“少有志尚,奋身辕门。”安禄山作乱,唐玄宗逃奔四川,其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是为肃宗。论诚节、论惟贤父子率子弟、家僮,拿出自己家里的骏马和全部家产,同赴国难。他们与元帅哥舒翰,“掎角盾寇,锋刃既接,大小数十战,摧陷坚阵。”肃宗至德二年(757),因功授寿府典军,次授左卫郎将,赐紫金鱼袋,后迁左领军卫将军、西平郡开国公,食邑3000户。肃宗上元二年(761),授特进行大光禄、兼右领军卫大将军,充凤翔节度副使、马军兵马使。广平王李豫(即后来的唐代宗)任天下兵马元帅,“求武勇之士”,论惟贤及其兄论怀义、论惟贞同为先锋讨击使,领部落数千人镇守歧阳县,“披坚执锐,一月三捷,洎除凶清乱。”代宗广德二年(764),授开府仪同三司、剑南节度副使。大历年间(766-779),授太常卿、上柱国,进封成国公,食邑3000户,旋受渭川节度、都知兵马使。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兵变,叛军进占长安,叛军首领朱泚以武力威胁论惟贤投降,他毫不动摇,誓死忠于唐朝。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授骠骑大将军、行左武威卫将军、上柱国。

论惟贤作战勇敢,又能顾全大局,功勋卓著,历官右领军卫大将军、凤翔节度副使、开府仪同三司、剑南节度副使、骠骑大将军、西平军开国公、渭川节度、都知兵马使等职,赠上柱国、成国公。宪宗元和四年(809)卒于长安靖恭里私宅。《骠骑大将军论公神道碑铭并序》称颂道:“天宝季年,尘起幽燕。自兴其家,殄寇功全。乃拜公侯,宠荣无替。用表丰碑,昭于东裔。”

论惟贤与论怀义(惟清,官河东节度副使兼观察等使,赠武威郡王)、论惟良(官鹿州防御使,赠萧国公)、论惟真(亦名论瑀,字惟贞,官左领军卫大将军,赠成国公)、论惟明(官渭北节度使兼观察等使,赠建康郡王)五兄弟,效忠大唐,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之中驰骋疆场,屡立战功。

论氏一门数代在唐封官袭爵,备受优渥,受封食邑,累世不绝,谱写了汉蕃团结御敌的新篇章,其后代多落籍凉州和中原一代。

唐代之后,武威论(伦)氏淡出史册。武威进士榜上,清光绪六年(1880)进士伦肇纪,曾任陕西三水(今旬邑)县知县,当为近代武威论(伦)氏中的佼佼者。

论姓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前一千位,分布有限。但作为历史、作为中国论姓的发源之地,有必要了解这段姓氏源流史。与武威相关的这两通碑文对研究吐蕃民族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门阀世家噶尔家族和论姓历史渊源、武威论氏家族具有重要价值,是今天研究论姓源流的重要历史文献。

作者简介 王其英 甘肃省武威市人。1982年1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长期从事教育和党政工作,曾任武威市凉州区政府办主任等职务,兼任《武威市志》总编。已编著出版《武威金石录》《西部明珠凉州》《可爱的凉州》《凉州历史文化散论》《历代咏凉诗选析》《武威特色文化述要》《武威少数民族述要》(合著)《武威金石志》等多部著作;参编、修订、通稿地方志和地方文献资料20多部,在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荣获甘肃省地方史志先进工作者、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凉州文史探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