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浑历史文化巡礼:《大周故喜王慕容智墓志》释读

吐谷浑历史文化巡礼:《大周故喜王慕容智墓志》释读

大周故喜王慕容智墓志

大周故云麾将军守左玉钤卫大将军员外置喜王慕容府君墓志铭并序

王讳智,字哲,阴山人。拔勤豆可汗第三子也。原夫圆穹写象,珠昂为夷落之墟;方礴凝形,玉塞列藩维之固。其有守中外、沐淳和、贵诗书、践仁义,则王家之生常矣。廓青海、净湟川、率荒陬、款缶朔,则王家之积习矣。故能爪牙上国,跨蹑边亭,控长河以为防,居盘石而作固。灵源茂绪,可略言焉:祖,丽杜吐浑可汗。父,诺曷钵,尚大长公主,驸马都尉、跋勤豆可汗。王以龟组荣班,鱼轩懿戚。出总戎律,敷德化以调人;入奉皇猷,耿忠贞而事主。

有制曰:慕容智,鲜山贵族,昂城豪望,材略有闻,宜加戎职,可左领军将军。俄加云麾将军,守左玉钤卫大将军。望重边亭,誉隆藩邦。西园清夜,敬爱忘疲;东阁芳晨,言谈莫倦。诚可长隆显秩,永奉宸居!岂谓齐桓之痾,先侵骨髓;晋景之瘵,已入膏肓。

天授二年三月二日,薨于灵府之官舍,春秋卌有二。即其年九月五日,迁葬于大可汗陵,礼也。上悬乌兔,下临城阙。草露朝清,松风夜发。泣岘山之泪隋(堕),悲陇水之声咽。呜哀哉!

乃为铭曰:

丹乌迅速,白兔苍茫。两楹流奠,二鉴经殃。崩城恸哭,变竹悲伤。一铭翠琰,地久天长。

【题 解】

简称“大周故喜王慕容智墓志”。墓志青石质,由盖、志两部分组成。志盖为盝顶方形,底边长54.5厘米,宽54.2厘米,顶边长均为39.6厘米,厚8.8厘米。正面中间阴刻篆书“大周故慕容府君墓志”,共3行,行3字。四周及四刹饰以缠枝卷草花卉纹。墓志边长53.7厘米,厚9.2厘米。正面楷书志文,共20行,满行17至21字,除4处与皇帝相关称谓的词前各留一空格外,共刻392字,其中“天”“地”“日”“月”“年”“授”等为武周新字。左侧面纵刻两行文字,约36字,其中部分字体具有和汉字相同的偏旁部首,或偏旁部首的合成字,暂无法释读,疑为吐谷浑自创文字。

2019年10月,墓志出土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祁连镇岔山村浩门组山顶的一座唐墓。志主系唐代吐谷浑王室成员喜王慕容智。志文主要介绍了志主的姓氏、籍贯、先祖、世袭、入侍为官、去世时间、迁葬之地等,并通过大量典故和溢美之词,概括了志主从入侍宫禁到灵州病逝的一生,赞颂其“出总戎律,敷德化以调人;入奉皇猷,耿忠贞而事主”的精神风貌。

墓葬保存较完整,随葬品丰富,出土文物及墓志现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碑文引自刘兵兵、陈国科、沙琛乔《唐〈慕容智墓志〉考释》(2021年第2期《考古与文物》)。墓葬的发现、发掘以及墓志的出土,对研究吐谷浑王族世系、慕容氏家族归葬陵区布局与变迁等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对研究唐代吐谷浑历史及游牧民族文字构造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注 释】

1.慕容智 (650-691):字哲,阴山人。吐谷浑国主慕容诺曷钵与弘化公主的第三个儿子。曾任唐左领军将军、左玉钤卫大将军,加云麾将军,赐封喜王。据学界对诺曷钵世系研究,其与弘化公主生子嗣至少有五男二女,慕容忠为嫡长子,志主慕容智为嫡三子。后文“父诺曷钵,尚大长公主,驸马都尉、跋勤豆可汗”,确切表明慕容智母亲是弘化公主。慕容智去世于武周天授二年(691),比母亲弘化公主(623-698)早走了8年,年仅42岁。

2.阴山:今内蒙古中部山脉,是吐谷浑先祖率众西迁的第一站。据史籍记载, 4世纪初,慕容廆继位单于,吐谷浑与其不合,遂率部西迁至阴山一带,多年后又经陇山抵达枹罕(今甘肃临夏),并逐步扩大势力,建立政权。对吐谷浑族人而言,阴山意义重大。武威市出土的吐谷浑墓志中,其成员常以阴山人自居,如《慕容忠墓志》:“王讳忠,阴山人也”。

3.拔勤豆可汗: 一作“乌地也拔勤豆可汗”。这是唐朝对归附的吐谷浑可汗慕容诺曷钵的封号。 拔, 有时也作 “跋” 。但在同一篇碑文中将同一名称“拔勤豆可汗”之“拔”,写作“拔”“跋”二字,还是很少见的,这应当视为作者或书者误笔所致。勤,也作“勒”。

4.王以龟组荣班,鱼轩懿戚: 龟组,龟纽印绶,借指官爵;荣班,指高位。鱼轩,古代贵妇乘坐的车,用鱼皮做装饰;懿戚,指皇亲国戚,或指极有权势的人。意谓佩戴着龟纽印绶,坐着装饰精美的车驾。因为他是朝廷册封的官员,也是皇亲国戚。隋唐时期,由于中央王朝实力强大,周边游牧民族常常派遣子弟入质京城,担任皇帝宿卫。慕容智祖父慕容顺和父亲诺曷钵曾先后入侍隋朝和唐朝。吐谷浑亡国后,其王室成员入侍情况则更为普遍。慕容智曾入侍宫廷,担任宿卫皇帝的戎职。

5.鲜山贵族,昂城豪望: 鲜山即鲜卑山,为鲜卑族的发源地,在今大兴安岭一带。昂城又作昴城,为羌地古城名,约在今四川西北阿坝州一带,是吐谷浑部西迁中的初据之地,也象征着吐谷浑部建立政权的开始。

6.左领军将军句: 据两《唐书》《通典》记载,左领军卫为唐禁卫军十六卫之一,置大将军一员,正三品,将军两员,从三品……。光宅元年(684),左领军卫改为左玉钤卫。慕容智初授从三品的左领军将军,后晋为正三品的“守左玉钤卫大将军”。云麾将军,唐代武官散阶,从三品上阶。

7.齐桓之痾,先侵骨髓: 此句化用讳疾忌医之典故。扁鹊见齐桓公,为其诊断疾病,认为疾病先在腠理,桓公不以为然。后疾至血脉,再至肠胃,最后至骨髓,再去找扁鹊医治,但已无药可救。志文中的“痾”(古同“疴”),对应的当是齐桓公疾在腠理,即疾病的初发阶段。

8.晋景之瘵,已入膏肓:此句化用病入膏肓之典故。《左传·成公十年》载,晋侯病重,派人到秦国去请医生,医生尚未到达,晋侯就梦见自己的病化作两个孩子在对话,说是要逃到膏肓之间(心下膈上)躲起来。瘵(zhài),病;多指痨病。膏肓,我国古代医学名词,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古代认为“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后用“病入膏肓”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治疗的程度。

9.灵府: 即灵州,今属宁夏吴忠市。龙朔三年(663),吐蕃攻打吐谷浑,吐谷浑王慕容诺曷钵与弘化公主率数千帐奔凉州,唐徙其部众于灵州,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刺史。慕容智少年时期就随父母及部族移居灵州。

10.大可汗陵: 应是慕容氏家族在凉州南山阳晖谷之前的先茔所在。因慕容智入葬时间早,自然葬于大可汗陵区。自弘化公主始“别建陵垣”阳晖谷,成为慕容氏家族的新陵园,之后归葬于凉州的慕容氏家族成员,皆以阳晖谷为先茔之所在。

11.岘山之泪隋(堕): 此句化用典故岘山泪。典出《晋书·羊祜列传》。西晋名将羊祜镇守襄阳时,勤于治世,大兴学校,关心百姓疾苦,后人在他常游憩的岘山之上为他立庙建碑,见者无不落泪。后以“岘山泪”比喻对死者的怀念。

12.陇水之声咽:此句化用典故陇水呜咽。典出《太平御览》卷五十六《三秦记》:“……歌曰:“陇头流水,鸣声幽咽……”意思是说陇水呜呜咽咽的声音不忍去听,听到它就会使人肝肠断绝,感伤悲泣。后以“陇水呜咽”比喻感伤悲戚之情。

13.丹乌迅速,白兔苍茫:与前文“上悬乌兔”相对应。丹乌,指太阳。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亦称赤乌、丹乌、金乌,因以“乌”为太阳的代称。白兔,指月亮。古代神话传说月亮中有白兔﹐故以“兔”为月亮的代称。中国神话传说日中有乌,月中有兔,故以乌兔称谓日月。后人也常用乌兔来形容时间。

小 结

自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吐谷浑灭国,吐谷浑国主慕容诺曷钵率领王族一支迁往唐朝境内,到安史之乱(755)以后吐蕃军队相继攻陷凉州及安乐州,期间共历八十余年,吐谷浑王族一支就一直以凉州南山地区为先茔所在。自民国初年至1978年,在凉州南山青咀喇嘛湾一带出土《弘化公主墓志》等9方吐谷浑王族成员墓志,志文皆载其先茔为“凉州南阳晖谷冶城之山岗”“凉州南阳晖谷北岗”或“神鸟县阳晖谷之西原”。所以,之前学界均认为“阳晖谷”为吐谷浑王族在唐前期的唯一归葬地。

《大周故喜王慕容智墓志》,主要介绍了墓主人的姓氏、籍贯、先祖、世袭、入侍为官情况、去世时间、迁葬之地等,记载了墓主人的家族世系和入侍经历,填补了吐谷浑王族世系的空白。其中使用了大量典故和溢美之词,概括了慕容智入侍宫禁到灵州病逝的一生。更为重要的是,墓志中首次提及吐谷浑慕容氏王族先茔阳晖谷之外的又一陵园“大可汗陵”,信息非常明确,说明吐谷浑王族在武威至少存在两大陵区,即大可汗陵区和阳晖谷陵区,这为下一步的考古工作提供了重要信息与指引。同时,志石侧面镌刻的两行目前还不能释读的文字,初步推断为失传已久的吐谷浑文字或鲜卑文字。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墓志铭文中的“丹乌迅速,白兔苍茫”,与慕容智墓墓顶东、西壁画内容相对应;“二鉴经殃”,亦与墓主棺前随葬的2件黑漆盘(鉴)相吻合,“一铭翠琰”,亦即甬道中随葬的墓志。以上表述与慕容智墓中的部分设置相对应,说明墓志具有一定的写实性。因此,将墓志记载与其他随葬器物、墓葬形制等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为研究吐谷浑历史提供资料,而且亦或为唐墓构建、明器神煞、吐谷浑葬俗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

文章部分文字、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简介 王其英 甘肃省武威市人。1982年1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长期从事教育和党政工作,曾任武威市凉州区政府办主任等职务,兼任《武威市志》总编。已编著出版《武威金石录》《西部明珠凉州》《可爱的凉州》《凉州历史文化散论》《历代咏凉诗选析》《武威特色文化述要》《武威少数民族述要》(合著)《武威金石志》等多部著作;参编、修订、通稿地方志和地方文献资料20多部,在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荣获甘肃省地方史志先进工作者、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凉州文史探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