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被冷哭?@甘肃人,你家秋裤“返岗”了吗
甘肃
甘肃 > 专题 > 正文

立夏被冷哭?@甘肃人,你家秋裤“返岗”了吗

原标题:立夏被冷哭?全国秋裤返岗地图看哪里需要秋裤再返场

中国天气网讯 今年5月初,我国中东部经历了一轮升温浪潮,华北、黄淮等地体验了一回“超前版夏天”,但进入立夏节气后,不少地区又感受到了历史同期少见的“五月寒”。不少网友吐槽:“差点热死在春天,冻死在夏天。” 眼下正有一股较强冷空气横扫中东部,降温直达华南,多地秋裤将再上岗。中国天气网推出全国秋裤返岗地图,看看哪里需要秋裤返场,哪里需要翻箱找秋裤。

进入立夏节气以来,在多股冷空气的影响下,我国多地体会到了5月少见的凉意,华北、山东、河南等地的一些地方的最高气温甚至打破了历史同期最低纪录。5月10日起,一股较强冷空气又来袭,北方再次迎来大面积降温。今天冷空气威力不减,华北多地气温触底。未来三天,这股较强冷空气将继续向南推进,影响区域最南端可抵达华南,部分地区降温可达10℃以上,妥妥的需要秋裤护体。

从中国天气网推出的全国秋裤返岗地图来看,13日至14日,北方大部地区都将召唤秋裤出场;15日南方长江沿线湿冷感显著,秋裤有返场亮相的机会。而青藏高原、青海及四川高海拔地区一直没有脱掉秋裤的机会,华南地区虽然也会受到这股冷空气的影响,但由于前期基础气温较高,还不至于惊动秋裤出场。

其中13日,受冷空气影响,甘肃、银川、陕西等地气温将降至本次过程的低点,内蒙古东部的部分地方最高气温也将降至15℃以下,最低气温也仅有个位数,立夏寒来袭,秋裤又返场。而在东北大部、山东、河北北部、山西等地也将最高气温不足20℃,最低气温仅有10℃上下,昼夜温差较大,早晚时段略有寒意,秋裤得先备好,随时准备出场。

14日,随着冷空气主体南下,需要穿秋裤的区域将向南扩展,重庆、四川的部分地区也将经历5月中旬历史同期少见的低温,需要秋裤重新出场。在北方,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及青海东部多地仍需秋裤护体,华北、东北等地虽然白天暖意回归,早晨出门的时候体感还是凉意在线,老人、孩子及怕冷的小伙伴可以穿上秋裤以免着凉。

15日,随着冷空气主体抵达江南,北方秋裤返场区进一步缩减,南方需要秋裤护体的区域明显扩大。其中,贵州、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及浙江等地最高气温普遍不足15℃,加上阴雨天气影响,湿冷感明显,需要祭出压箱底的秋裤了。

虽已进入5月,但冷空气频繁影响我国,气温起伏大,季节错乱感明显,出门穿衣难。未来10天,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依然频繁,中东部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将处于较常年同期偏低的状态。中国天气网温馨提示,大家厚衣服不要着急收,及时关注天气预报,根据气温起伏及时增减衣物。(文/江漪 数据支持/王伟跃 设计/张莉)

来源: 中国天气网

相关新闻

中国新闻网:近期冷空气频袭甘肃:多种天气扎堆如“开盲盒”

中新网兰州5月13日电 (记者 冯志军)从多地最高气温破同期历史极值的“火热似夏”,到裹着外套出门仍感觉凉意十足的“春寒料峭”。5月“立夏”以来,“东西狭长”的甘肃气温犹如坐上过山车一般跌宕起伏,频频过境的冷空气,携带着大风、沙尘、降水、降温、寒潮等多种天气,像是每天“开盲盒”般变着花样来袭。

甘肃省气象部门13日下午发布消息称,在近期冷空气频繁影响下,甘肃大部地方气温将持续处于偏低状态,并将伴随大风天气。据预计,13至14日,甘肃河东及祁连山区有持续性小雨,陇南、天水局部地方有中到大雨,过程最大累积降雨量40至60毫米。伴随降水及冷空气影响,14至15日清晨,定西、白银、兰州、临夏、武威等市州有霜冻。

在一周前的“立夏”前后,甘肃多地最高气温超过30℃,兰州、临夏、平凉等地最高气温突破同期历史极值。然而“好景”不长,在频繁冷空气的持续“打压”下,不少人期待的“短袖称霸衣柜的时节”被不断延期,而民众也在为“每天出门穿什么季节的衣服”而纠结。

立夏就是夏天到?对此,甘肃省气象部门气象专家分析称,作为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在天文学上,的确表示着告别暮春,迎来盛夏的开始。不过从气候上看,立夏并不等于入夏,常年立夏当天,我国的夏季版图只分布在云南南部以及华南等地。很多地方都早晚温差仍较大,民众仍需注意合理着装,谨防感冒。

据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显示,11至14日,受大范围沙尘天气影响,甘肃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严重转差,待15日沙尘过境后,空气质量将逐步好转。

据甘肃省气象部门13日预计,未来一周,甘肃多地仍将伴随着断断续续的降水降温天气,局部地方将出现大风、沙尘、霜冻等天气过程,出行民众需根据天气情况及时调整衣着,谨防着凉感冒。

据官方近日统计,今年4月与常年同期相比,甘肃河西大部、白银、兰州、临夏、定西中北部、庆阳中北部气温偏高0.5℃至2℃。受此影响,该省陇中和陇东部分地方旱情持续。

气象部门表示,近期降水虽不能完全解除甘肃干旱区旱情,但对缓解前期干旱、降低森林草原火险等级和减弱大风沙尘天气有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