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的“奇幻漂流” 你与金城的故事从这“划”开
甘肃
甘肃 > 资讯 > 原创 > 正文

黄河上的“奇幻漂流” 你与金城的故事从这“划”开

文/张雪媛

“黄澄澄的河,一沙一沙就连不断,黄河水就围打着实心的汉,黄河边生来,羊皮筏筏上长,一辈子我就离不开这羊皮筏哟……”这首花儿唱的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唱歌的人是筏子客。

筏子客挥动着劈波斩浪的船桨,桨声中混搭着风声、水声和男女对歌的花儿声。兰州市文旅局供图

筏子客挥动着劈波斩浪的船桨,桨声中混搭着风声、水声和男女对歌的花儿声。兰州市文旅局供图

说起兰州,你会想到什么?是古老的黄河,是百年中山桥?当然,如果你是吃货,也可能想到的是牛肉面、手抓羊肉、白兰瓜……

到兰州,黄河边大概是每个人都要去的景点,在这里,有一种原始而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羊皮筏子。它是黄河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每年五月到十月,黄河边游人如织,坐一坐羊皮筏子成为许多游客探秘黄河,体验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写出了黄河曲折、波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千百年来黄河水奔流不息,孕育出璀璨的两岸文明,也演化出适合在湍急的黄河上航行的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有近2000年的历史,曾是黄河沿岸居民的重要交通工具,被称为“黄河古船”。其最早被记载于公元47年《水经注·叶榆水篇》:“汉建武二十三年,王遣兵乘船(即皮筏)南下水”,而这个时期的皮筏也被称作为“革船”,它被认为是羊皮筏子的雏形。

羊皮筏子是黄河沿岸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图源自网络

羊皮筏子是黄河沿岸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图源自网络

历史上真正明确出现“羊皮筏子”一词,是太平兴国六年间《宋史·高昌传》记载的“次历茅女蜗子族,族临黄河,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或以囊骆牵木筏而渡”,由此可证羊皮筏子正式诞生于北宋时期的黄河上游流域。而康熙年间著名的“河西四将”之一王进宝将军,用羊皮筏子作“军舰”夜袭兰州城,从而平定叛贼的故事,是兰州第一次有羊皮筏子的记载。

有别于西藏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一带用动物皮缝制、蒙在木框架上的皮船,羊皮筏子是羊皮囊充气后缚于木框架上,皮囊浮于水面,框架上载人载物。

在筏子客冯师傅的眼中,羊皮筏子的制作工艺里装满了学问和祖先的智慧。制作羊皮筏子时,首先从羊颈部开口,慢慢将整张皮翻剥下来,去除羊毛后放入盐水中浸泡数天,再涂抹一层清油,放入密封的瓦罐中,数天后取出,吹足气扎紧,将它们依次绑到方形木架上。这样,一副羊皮筏子才能下水使用。

羊皮筏子必须用嘴吹气,因为人呼出的气体中温度和湿度更适宜羊皮筏子保存。李德宇 摄

羊皮筏子必须用嘴吹气,因为人呼出的气体中温度和湿度更适宜羊皮筏子保存。李德宇 摄

“羊皮筏子每天都要放河里沾沾水,不然就会裂开。”冯师傅边比划边介绍,羊皮筏子规格不一,最大的由600多块羊皮囊组合而成,能运载20至30吨左右的货物,每天可行驶200多公里。而小尺寸的只需13块羊皮囊,适合供游客短途体验。

作为中华文化瑰宝,兰州羊皮筏子2006年被甘肃省录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金城,一代代筏子客于黄河上勇搏激流,见证着这片色彩斑斓、厚重古朴的西北大地上的发展变迁。

驻足岸边,看羊皮筏子悠悠起伏在黄河之上,任思绪飘荡,那古老的筏子歌似乎响彻耳畔。“摇起羊皮筏子来唱歌,喊一声黄河你等等我”。古道上驼铃声随风荡,忘了烦恼,忘了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