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传承伏羲始祖文化 擦亮伏羲文化品牌】漆子扬|武山地区石岭下彩陶艺术的伏羲印象
□漆子扬
人文始祖伏羲生活在距今约六七千年以今天水、甘谷为中心地域的古成纪地区,与伏羲时代相连接的史前文明石岭下类型彩陶纹饰,很明显受到伏羲始祖文化的影响。石岭下类型彩陶早期大概在5500年左右,由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于1947年首先发现于武山县城西郊的周家石岭村。
据郎树德、贾建威先生《彩陶》一书记载,裴先生一行在渭河流域的天水、甘谷、武山发现史前遗址39处,在西汉水流域的西和、礼县、成县发现24处。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对甘肃境内史前文明的考古调查。1976年,甘肃省博物馆、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运城考古发掘队在编写《从马家窑类型驳瓦西里耶夫的“中国文化西来说”》一文时,首次提出“石岭下类型”这一新的文化名称,从地层迭压关系和碳十四测定断定,石岭下彩陶类型介于庙底沟类型与马家窑类型。
2009年8月22日下午,我和武山的友人走访武山周家石岭村,踏寻裴文中先生当年的足迹,在村头见到一位乘凉的77岁老人,老人清晰地记得1947年7、8月间,裴先生一行三人,在村头的荒地里挖出了几个彩陶罐。后来村里人在村西山坡上也挖出过陶罐,觉得不好看就砸碎了。我们找到裴先生发现彩陶的空地,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掩灭在萋萋荒草之中,和我心目中神圣的石岭下类型的发源地相距甚远。我们越过村西一条原本溪水潺湲的壕沟,山坡上土层里的陶片几乎触手可及,遗憾的是没有发现一只完整的陶器。
石岭下类型彩陶精品的代表是武山傅家门村和甘谷县石坪村出土的两件“人面鲵鱼纹彩陶瓶”,还有1978年在礼县石沟坪出土的“变体鲵鱼纹彩陶瓶”。
傅家门出土人面鲵鱼纹彩陶瓶
傅家门的人面鲵鱼纹彩陶瓶,现藏甘肃省博物馆,1958年发现于武山县新寺公社马力管理区傅家门村,高18.5厘米,鲵鱼身子蜷曲,尾巴上翘,人面双眼圆睁,嘴巴宽阔,颌下有须,腹部肥大,前两肢张开,纹饰为网络状,线条流畅,布图对称,头部线条较为粗壮,创作者有意识突出表现鲵鱼的头部图饰。鲵鱼,天水一带称娃娃鱼,具有人类的特点,先民视作神物。傅家门彩陶上的鲵鱼图像将鲵鱼人格化为人间的神灵,并将代表风、雨、雷、电的龙蛇,与代表人的智慧的人头相结合,反映了先民天人合一的认识观念。这件彩陶瓶和1957年10月甘谷县第九区(西坪乡)石坪村出土的彩陶瓶鲵鱼纹饰,与《山海经·海内东经》、唐司马贞《补三皇本纪》等典籍记载的“龙身人首”的伏羲形象完全一样,学术界普遍认为人面鲵鱼是人格化的人首龙身、或人面蛇身的伏羲形象。
傅家门史前文化遗址约1200平方米,位于今武山县马力镇傅家门村,村里的文化人自作聪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为小孩上学书写方便,将傅简化为付,全村傅氏改姓付氏。外界学者不知其故,以为武山有付家门、傅家门两个行政村,分别出土过鲵鱼纹彩陶瓶。傅家门遗址位于村北,在榜沙河的二级台地,背山面水,地势平阔,1958年甘肃省博物馆普查文物时首次发现。
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又进行了复查,确定为马家窑文化古遗存。1991年到1993年,考古研究所赵信等先生前后进行了五次发掘。
甘谷西坪出土的鲵鱼纹彩陶瓶
据赵信先生《甘肃武山傅家门史前文化遗址发掘简报》(以下简称《简报》)记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傅家门遗址清理出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齐家类型房址11座、窖穴14个、墓葬2座、祭祀坑1座,石、骨、陶等器物近1000件。属于石岭下类型房址3座,F11房址出土阴刻卜骨6件;墓葬1座,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随葬品有残陶盆和兽骨等;祭祀坑1座,长方形,葬有彩陶盆、鹅卵石;生产工具和装饰品共出土200余件,有石斧、石凿、石刀,骨锥、陶纺轮等;泥质红陶占多数,有钵、盆、瓶、瓮、缸、盂、锅、甑;纹饰多变体鸟纹、三角纹。《简报》认为:这一批以鸟纹为主的彩陶和石岭下出土的彩陶完全一致,纹饰、器型与甘谷灰地儿同类型风格雷同。
傅家门遗址中还发现了彩绘和捏塑结合一起的人面图案,如人面彩陶瓶,瓶口半侧唇部压成锯齿状象征发际,颈部塑绘半个人面,鼻子隆起,鼻孔雕成圆孔状,彩绘柳叶形眉,圆形眸。发现带有阴刻符号卜骨共6件,有阴刻{形符号、S形符号、一形符号,卜骨背面有烧灼的痕迹,应是占卜祭祀的实物。谢端琚先生《中国原始卜骨》一文考证说这“表明距今约5600年的马家窑文化就出现了占卜习俗”,填补了马家窑文化的空白,也为研究文字的起源提供了新资料。
傅家门村墓葬、祭祀坑的陪葬物品反映了榜沙河流域先民六千年前后的风俗习惯。由于缺乏文献记录,我们只能对三种符号进行推想。卜骨S形符号应是伏羲阴阳鱼太极图的简体形式,符号整体美观对称,可能是先民记录占卜吉兆信息的标记。{形符号,上下对称,但整体缺乏对称的稳定性,大概是先民记录凶兆的符号。一形符号,平稳简单,可能是占卜结果没有吉,也没有凶的符号,也可能是先民记录数字的符号,透视出先民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认识。据赵逵夫先生考证(《八进位制孑遗与八卦的起源及演变》),陶器上的绳纹是古人结绳记事的产物,也是八卦中阳爻—、阴爻— —的来源。这一切无不和伏羲创立八卦密切相连,我国占卜的历史也因此提前了数百年。
傅家门出土的人面鲵鱼纹彩陶瓶和人面彩陶瓶,以及大量变体鸟纹、涡形三角纹彩陶,见证了渭河流域以天水、甘谷为中心的伏羲文化在武山榜沙河流域的印迹,用浪漫主义的质朴的艺术想象图解了这一地区的先民由代表女阴的鱼、蛙崇拜,向代表男根的蛇、龙、鸟、蜥蜴崇拜的转变,向代表风雷雨电的龙蛇形象的伏羲崇拜的转变。这一转变根植于先民生存需求的期待。远古时期人类面临的最大灾难莫过于洪水。生活在这一地域的先民常常遭受洪水的威胁,面对暴雨侵袭时,认为是天破裂,天河的水洒落人间,于是创造了女娲补天的神话,寄托对神灵的向往崇拜。先民深受雷神的震撼,真诚期望有一位真正顶天立地英雄能够控扼暴雨雷电保护人类,祈求自然认知中雷神的庇佑,于是将代表风、雨、雷、电的龙蛇,与代表人意的“人面”相结合,创造了通晓人情的“人首”与通达天意的“龙身”相结合的伏羲艺术形象,拟喻伏羲为雷神之子,体现了先民生殖崇拜之外超理性的理想主义热情和朴素稚嫩的天人合一的认知观念,这是人类和自然契合对应的情感自觉。天水文化学者钟晓燕在《石岭下类型及文化价值》考述说,“人格化的鲵鱼纹被认为是龙身而人头的伏羲氏的雏形,表现了中华民族始祖神的原始面貌”。
武山地区石岭下文化出现的阶段,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年代大体一致。伏羲出现在这一节点,并非历史发展的偶然。他的诞生大大促进了文明的历史进程。如伏羲“王天下,始作八卦”(《周易·系辞》),改进生产方式,“结绳织网,教民渔猎”(《汉书·律历志》引《世本》),“钻木取火”(《绎史》引《河图挺辅佐》),“作历度,定节气”(《周髀算经》),改进生产力;“以俪皮为礼,定婚嫁礼节”(《补史记·三皇本纪》),“作琴瑟以为乐”(《礼记·曲礼》),制定生活礼节,废止抢婚,结束部族争斗。在他带领下生活在这一片地区的氏族部落开始踏上人类文明的另一片乐土。傅家门出土的人面鲵鱼纹彩陶瓶和人面彩陶瓶以拟喻化伏羲形象向世人展示了生活在渭河支流的榜沙河流域、龙川河流域的先民,崇奉伏羲女娲等人类始祖。
2009年8月21日下午,我们一行满怀憧憬,堪访傅家门遗址。尽管历史越过了近六千年,我们依然从地埂和荒地的草丛里捡到了几片红泥黑彩陶片,其中一片属于陶器颈部碎片,有三条平行线纹。据傅家门籍陈田贵先生说,其胞兄曾在地里捡到一个直径约20公分的红泥陶盘,盘子边沿绘有一条娃娃鱼,与“人面鲵鱼彩陶瓶”图案几乎完全一致。令人更为惊喜的是2000年宝兰铁路二线施工时,在武山洛门发现了西旱坪遗址,出土了大量大地湾文化一期的陶片,距今大约7800年到8300年,这也是大地湾文化的分布范围已接近渭河上游地区的最好例证,而且再次证明武山境内的史前文明的文化层从大地湾一期、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齐家类型等传承有序,从未阻断,而且石岭下类型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的纽带式的文化意义。
在武山周家石岭村、傅家门村、西旱坪遗址之外,近年来武山南部的滩歌、四门等地区也出土了一些石岭下类型彩陶。滩歌地区出土的陶器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阳暖的北部山区,过去这里水资源非常丰富。
2007年2月24日下午,我和王换成、杨建全、陈维平诸君在滩歌北山的鸦儿坪寻访,意外发现了一个灰坑,这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水平梯田时,地势有较大的变动,灰坑能保留下来实属偶然中的万幸。在灰坑的大量破碎的泥条盘筑的泥质灰陶、红陶、橙陶陶片中,我捡到了一块红泥黑彩陶罐的碎片,一只肩耳完好无损,口沿外侧有复线平行纹,颈部饰有弧形三角纹和弧线纹,完全符合石岭下类型以鸟纹、弧形三角纹、弧线纹、复线平行条纹等为主的花纹特点。2013年4月7日,我和天水师院薛世昌、刘雁翔、安建军三位教授,到滩歌中学杨建全老师家走访,杨老师收藏了一件2000年在今滩歌中心小学(原万花寺下寺)出土的红泥黑彩陶罐,敞口,斜沿,深腹,平底,高11.2cm,口径12.2cm,最大腹围47cm,由弧形三角纹和线纹构成图案花纹,样式十分精美,同甘肃省博物馆主编的《甘肃彩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庙底沟类型曲腹盆”的纹饰图形、“石岭下类型罐”的纹饰图形完全一样,属于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距今约5800年左右。
滩歌农电站一位姓戴的同志收藏了两件滩歌镇寨子下村出土的泥质灰陶罐,其中一件高16公分,颈高4.2公分,腹部最大周长46公分;喇叭口,平沿,束颈,鼓腹平底;颈部有平行的剔刻纹,口内也有平行剔刻纹,颈肩连接处有一条平行的凹带,腹部有三条平行的凹带,和划刻的三角形纹相间。为了探究这两件陶器的来龙去脉,2006年正月初八,我和滩歌镇松山小学纪灶存校长一行,冒着鹅毛大雪勘访了寨子下村。在村西的北宋来远寨旧址上意外发现大量散落的陶片、瓦片、瓷片。其中一块陶器腹部的碎片,表面着素色陶衣,饰有剔刻的菱形网状纹,属典型的石岭下类型陶器。
另外,武山县博物馆藏有1987年从滩歌征集的马家窑时期“鸟翅纹彩陶瓶”,也属于石岭下类型。据当地一个盗卖文物的人说,鸟翅纹彩陶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土于滩歌北山漆家湾一座大型墓葬。因未能实地走访,不好定论,姑且存疑。总之,滩歌地区出土的陶器,充分证明在六千年左右,滩歌就已经有高度成熟的彩陶文明。
从目前考古成果来看,石岭下类型器彩陶以黄泥黑彩为主,构图疏朗,保留了庙底沟类型的彩绘特点,纹饰多平行线纹、同心圆纹、波浪形纹、弧线三角纹以及鸟纹、蛙纹等。赵国华先生《生殖崇拜文化论》对三角纹、同心圆纹进行了系统解读,认为“是女阴的直接描摹,主要显示的是生儿育女的阴户,这些纹样都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以女阴崇拜为主要标志的生殖崇拜”。
石岭下类型在渭河、泾河、洮河流域均有发现,但近年来学界有人提出取消石岭下类型,甚至有人蔑视石岭下类型的存在。如果石岭下类型被取消,那么从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到马家窑类型就会形成大约近千年的考古文化断层。否定石岭下类型是对1200平方米的武山傅家门马家窑文化遗址的冷漠无视。武山应该大力宣传傅家门遗址、石岭下文化,学习借鉴甘肃临洮、广河、积石山等地方的经验,在县城的广场或者火车站、会展中心,建立大型傅家门“人面鲵鱼纹彩陶瓶”雕塑,以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
(新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