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出自《山海经》?“敦煌”释名正源
甘肃
甘肃 > 专题 > 正文

最早出自《山海经》?“敦煌”释名正源

“敦煌”释名正源

□ 李汀 (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助理)

从现有的史料和研究成果看,关于“敦煌”的得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敦煌”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即张骞出使西域“具为天子言:大宛在匈奴西南……月支居敦煌、祁连间”①。更早的则认为是晋郭璞引《山海经·海内东经》②中“国在流沙中者埻端、玺㬇”的注释:“埻,音敦;㬇,音焕”,据此,有研究者认为“敦煌”是“敦㬇”的转音。

另外还有,日本学者藤田丰八的“都货罗”说③,即指月氏的译音。王宗维依据《山海经·北山经》、《水经注笺》卷二记载的“敦薨”人说④。李正宇的“敦薨之山、敦薨之水”说⑤。岑仲勉的“东罗马作家”的的音译说⑥。海风的“与希腊人有关”说⑦。李得贤的藏羌语“诵经地”、“诵经处”说⑧。谭世保的《燉、(埻、敦)煌考释》的汉字本义组合说⑨,以及李并成的“‘敦煌’得名新考”说⑩。

笔者比较趋同于谭世保及李并成的说法。一是古人已经有了关于“敦煌”名称的汉字本 的释义。二是从汉字的本义冠以地名这是汉语言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译音的情况比较少。三是汉语的地域冠名一直就具有时代意义和地域地理特征。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作的纪传体史书,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⑪。大概记载了上古黄帝开始止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4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它的写作时间从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4年)到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完成,共耗时13年。其间,公元前99年因李陵案牵连,处以宫刑,公元前96年汉武帝大赦出狱任中书令。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之大宛列传第六十三,记载张骞报告称“具为天子言:大宛在匈奴西南……月支居敦煌、祁连间”。笔者认为,“月支居敦煌、祁连间”可以断句为“月支居敦煌,祁连间”,意思是月支居敦煌,间于祁连,“间”的意思是间隙、间隔之意。既然大宛在匈奴西南,就可以“月支居敦煌,间祁连”,理清“敦煌”与“祁连”的关系,即敦煌是一个地名,而祁连则是山的名字。

据《前汉书·武帝纪》(《汉书》⑫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记载公元前111年(西汉元鼎六年)“巡河将军赵破奴出令居二千余里,不见虏而还,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另,敦煌遗书P2691号《沙州城土境》⑬记载“将军赵破奴奉命率甘、肃、瓜三州人士筑造沙州城(敦煌郡城)”。可见,我们常说的公元前111年敦煌建郡是有历史依据的,即析武威、酒泉地,置敦煌、张掖郡。同时,也印证了写作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的《史记》中的“敦煌”确实作为官方记载的地名的存在。

谭世保在“《燉(埻、敦)煌考释》”⑭中认为,应以“燉”为正体字,“埻”为其异体字,“敦”为其俗体字。无疑,这种观点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譬如,在魏晋的简牍文书中就出现“敦煌”和“燉煌”的书写形式。

“敦煌”一词,按照东汉应劭《汉书·地理志》中的注释:“敦,大也;煌,盛也”⑮,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中讲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⑯。当时的敦煌郡大约行政区域近20万平方公里,可谓“大也”。按照“燉”为“敦”的正体字,“燉”在古汉语中为火盛以及温热的意思,“煌”则为光明、明亮的意思,那么,“敦煌”的本义就是火盛而光明、明亮。⑰显而易见,东汉应劭的注释应该用了“敦煌”本义的引申义,“火盛”引申为“大”,火盛始大。“光明、明亮”引申为“盛”,光明始盛。唐李吉甫则更进一步引申为“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我们再看汉代“列四郡,据两关”时的名称。武威,为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在原休屠王领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⒅。酒泉为汉代河西四郡之一,丝绸之路的重镇,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传说是汉武帝御酒入泉,将士饮之)而得名⒆。张掖,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⑳。敦煌,取“敦,大也;煌,盛也”、“以其广开西域”而得名。“玉门关”因和田美玉经此入关,称为“玉门关”。“阳关”因处“玉门关”之南(南为阳),故称“阳关”。

汉置敦煌郡,曾设六县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郡治为敦煌。敦煌县,取盛大而辉煌之意。冥安县,取冥水(今疏勒河)安宁之意。效谷县,勤效得谷,五谷丰登之意。渊泉县,取渊泉(今瓜州)之水源远流长之意。广至县,取虽广而至之意。龙勒县,套住天马的地方(龙勒指黑白杂色相间的马络头)。

以上我们基本看到了汉代郡县命名的一些特点,即基本不纠结于字词的读音,或者是译音或音译,主要通过汉字的本义或引申义来命名。如,敦煌遗书P2625号《沙州都督府图经》记录:“济南崔不意为鱼泽障尉,教人力田,以勤效得谷,因立鱼泽障为效谷县”。又如南阳新野刑徒暴利长在敦煌渥洼池发现天马,用“龙勒”套住,献于汉武帝,即命名龙勒县。这个龙勒县在北魏时设置为寿昌郡,后在唐武德年间又改为寿昌县。“寿昌”的本义就是永远昌盛的意思。

综上所述,李并成、谭世宝先生的看法是正确的。其他学者的“敦煌释名”说,存在一定的分析误区。所以,本文写出一些拙见,以示正源。

注释:

①《史记》卷一百二十三之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② 周振鹤 被忽视了的秦代《水经》——略论《山海经·海内东经·附篇》

③ 藤田丰八 《西域篇》。

④ 王宗维 《“敦煌”释名---兼论中国吐火罗人》《新疆社会科学》1987年第一期61-72页。

⑤ 李振宇 《“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地望考----兼论“敦薨”即“敦煌”》,《敦煌研究》2011年第三期,第78-82页。

⑥ 岑仲勉 《释桃花石》,《东方杂志》第33卷第21号,1936年,第63-72页。

⑦ 海风《敦煌地名的来源及其他》,《光明日报》1986年10月27日,第四版。

⑧ 李得贤《敦煌与莫高窟释名及其他》,《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第五期,第86-89页。

⑨ 谭世保 《燉(埻、敦)煌考释》,《文史》第三十七集,中华书局,1993年,53-54页。

⑩ 李并成 《“敦煌“”得名新考》,《敦煌学辑刊》2021年第一期。

⑪ 华语网 《司马迁<史记>全文在线阅读、注释与翻译》。

⑫ 班固 《前汉书·武帝纪》。

⑬ 敦煌遗书P2691号《沙州城土境》。

⑭ 同谭世保条。

⑮ 应劭 《汉书·地理志》。

⑯ 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

⑰ 王力等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

⑱ 牧弘君 《微游甘肃》。

⑲ 孙占鳌 《酒泉史话》。

⑳ 甘肃张掖网《张掖历史沿革》。

(敦煌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