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彩陶盆——3元钱征得的国家一级文物
记者:王文元
开栏语
文物是文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珍贵历史遗存物。它从不同的领域和侧面反映出历史上人们改造世界的状况,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实物资料。为提高临夏人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深入挖掘临夏的文化资源,让文化遗产为促进临夏文旅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从2020年元月起,本报社以临夏博物馆资源为依托,以《民族日报》各媒体为宣传平台,推出大型历史文化专题栏目——《临夏文物春秋》。该专栏每月一期,由州民族日报社、州博物馆联合主办,专栏开设《文物档案》《守望文明》《文物鉴赏》《寻访》《见证》《临夏遗产》《文博时讯》等子栏目。为提高历史遗存的传播力,除民族日报刊登外,报社所属新媒体(微信、网站、抖音号等)将采用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对其进行同步传播,敬请读者、网友关注。
文物档案
我官名叫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水波纹彩陶盆,高10.5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10.5厘米,敞口,斜平沿,圆腹,平底,大家可以叫我彩陶盆,现居住临夏州博物馆,老家在积石山县银川乡水陈村大坪遗址。虽然我个头不太大,但极具特色:颜色呈泥质橙黄陶,口沿上均匀分布有13个圆点纹,上面以多条斜线相隔;盆底内壁底部绘有数周同心圆纹,圆心内画有数条星斗纹,口沿至同心圆之间的内壁上,绘有主题纹饰水波纹;外壁绘一周变体鸟纹,其间以圆点纹相间。
诞生于约5200-4700年前的我,能从丑小鸭华丽转身变成金凤凰,还有一个曲折的故事。1976年,我像往常一样静静地躺一户农民的草棚里。当时在临夏州博物馆工作的李成瑞,到积石山县参加当地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活动,途经银川乡水陈村时,从当地农户的羊圈里发现了我。慧眼识珠的李成瑞和其同事发现了我身上的秘密,于是就拿出3元人民币给羊圈的主人将我征收,后来我就到了现在的居住地。验明正身的我,原来属国家一级文物,代表着马家窑类型彩陶的最高水平。
临夏彩陶历史
彩绘陶是指陶器烧成后再绘彩纹的陶器,发源于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临夏是西北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考古发现表明,早在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临夏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农业部族开启了史前文明的曙光。
临夏是我国最早开展考古工作和史前文化研究成果最显赫的地区之一,也是许多著名考古学家如安特生、夏鼐、裴文中等曾工作并有重大发现的地方。作为甘肃彩陶出土最丰富的地区,临夏许多彩陶出自大河边的黄土塬上,每一件都积淀着黄土塬古老的文化,闪耀着独特的艺术风采。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年代约为距今5200-4050年,因1923年发现于临洮马家窑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北达宁夏回族自治区,南抵四川省北部。马家窑文化经历了1000多年的发展,可分为马家窑、边家林、半山、马厂四种类型,代表四个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
马家窑文化时期的主要农作物为粟和黍,畜牧业也较发达,在日常生活中饲养猪、狗、羊等家畜。虽然农业和畜牧业比较进步,但采集和狩猎活动仍是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制陶业、石器制造业、木工作业、纺织业等原始手工业在当时的社会生产中已经有了相当明确的专业技术分工,其中制陶业非常发达。
陶器是新石器文化的重要标志,勤劳勇敢的原始先民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彩陶艺术。彩陶发达是马家窑文化的显著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占比最高,其在继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风格的同时,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型的艺术风格,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特点
马家窑类型年代约为距今5200-4700年,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和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以及河西走廊中东部,陶器以橙黄陶为主,彩陶器型丰富多样,纹饰精美。随着人们定居生活的稳定,虽仍以盆、钵、碗等饮食器为主,但贮藏器瓮、罐、瓶逐渐增多,表明当时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马家窑文化彩陶图案布局合理,图案和器物的造型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装饰部位根据器形和用途的不同而变化,根据器形和摆放的位置进行设计。彩陶的装饰部位一般在器物的上腹、肩部或器内,少数器物通体绘彩,这表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是实用品,图案纹饰表现的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大多是自然崇拜的反映。多数彩陶图案在绘制时,采取以点定位的方法,图案中点犹如河水的浪花,象征着河流波涛起伏、奔流向前的情形。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造型端庄,图案精美,线条流畅,构图严谨,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灿烂辉煌的成就。
马家窑文化的聚落一般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上,土壤发育良好。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平面形状有方形、圆形和分间三大类,以方形房屋最为普遍,面积一般为10-50平方米,屋内有火塘,门外常挖一方形窖穴存放食物。圆形房屋多为平地或挖一浅坑起建,进门有火塘,中间立一中心柱支撑斜柱,房屋呈圆锥形。分间房屋最少,主要见于东乡林家,一般在主室中间设一火塘,侧面分出隔间。马家窑文化的墓地一般与住地相邻,盛行公共墓地,墓葬排列不太规则,多为土坑墓,有长方形、方形和圆形等。葬式分为仰身直肢、侧身屈肢和二次葬,墓葬内一般都有随葬品,主要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少数随葬粮食和猪、狗、羊等家畜。随葬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差别,有的随葬品达90多件,而有的却一无所有,而且越到晚期差别越大。这种贫富差距的增大,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步走向解体和中国文明曙光的来临。
马家窑类型水波纹彩陶盆赏析
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走遍古老的临夏大地,在物质条件极为贫乏的情况之下,克服种种困难,用丰硕的考古成果诠释和弘扬着临夏地区的彩陶文化。
此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水波纹彩陶盆,属国家一级文物,颜色为泥质橙黄陶,高10.5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10.5厘米,敞口,斜平沿,圆腹,平底。口沿上均匀分布有13个圆点纹,上面以多条斜线相隔;盆底内壁底部绘有数周同心圆纹,圆心内画有数条星斗纹,口沿至同心圆之间的内壁上,绘有主题纹饰水波纹;外壁绘一周变体鸟纹,其间以圆点纹相间。在同一遗址与水波纹彩陶盆一起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器和石器等陪葬品,大部分彩陶被挖出时已破碎。数十件彩陶、玉器等由当地群众上缴乡政府,现收藏于临夏州博物馆。
水波纹是马家窑类型陶器上常见的纹饰,蕴含着生机和活力。考古发现表明,马家窑类型时期,华夏大地正值洪水泛滥肆虐,先民们对水的感情真是爱恨交加。他们认为水是生命的源泉和生活的需要,水带来了一切的同时又无情地夺取自己的家园、生命。先民对水的敬畏之情升华为对水图腾的崇拜,体现在纹饰上就是对水和水生动物的摹仿刻画。水对原始先民身心的陶冶,让他们获得了极大的精神享受。原始工匠们在画水波纹时,凭借平日的观察和印象随兴而至,线条流畅优美,构图丰富变化,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件彩陶盆花纹生动形象,器型规整典雅,纹饰华美亮丽,具有雍容华贵的气度,代表了马家窑类型彩陶的最高水平,堪称我国原始艺术的极品,是研究新石器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特别是在文字没有产生的原始社会,相当于一部浩瀚的史书,忠实地记录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所发生的一切。
彩陶盆的出土地——大坪遗址
马家窑类型水波纹彩陶盆于1975年在大坪遗址出土。大坪遗址位于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银川乡水陈村偏东南400米的山顶台地上,为银川河第二台地。遗址的两边是水地陈家社,有60多户200多人口,银川河从村子西面流过,银川公路经过水陈大桥从村子中心通过。大坪遗址地处北纬35°44'55.0〞,东经103°05'13.2〞,海拔1833米,南北长约220米,东西宽限180米,面积约39600平方米。该遗址原为尖顶坡地,分布着古墓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平田整地、大修梯田,遗址部分墓葬群被破坏。后据文物调查人员认定,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齐家文化类型的古墓葬区。
该地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为8.2摄氏度,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为零下6.3摄氏度和25摄氏度,年降雨量440毫米,蒸发量在800毫米以上,无霜期180天。日照充足,气候炎热,降雨量少,土壤干燥侵蚀剧烈,红土和岩石裸露,植被稀少,水源缺乏,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多样。树木种类有杨树、柳树、榆树等,自然灾害有干旱、暴雨水灾等。大坪遗址所在的离河床高400多米的馒头山顶,常年少雨缺水,夏天干燥而炎热,现在满山遍野都栽植着花椒树。
3元人民币征得的国宝
谈起彩陶盆的出土、发现及入馆历史时,临夏州博物馆文博馆员李成瑞激动地说道:“马家窑彩陶盆是我到现在都记忆深刻、非常喜欢的一件文物。它是在1975年积石山县银川乡(当时属临夏县)水地陈家农田基本建设中出土的,当时挖出来4个彩陶,群众一人一个拿去后,其中3个损坏了,只有这个彩陶盆因为花纹非常漂亮,被一个叫线得云的有心人拿回了家,这件稀世之宝就这样被保存了下来。1976年4月22日这天,我们临夏州文物考古调查组一行人来到了积石山银川乡,通过访问得知水地陈家社线得云家有一个花纹非常漂亮的彩陶盆。于是我们一行人直接来到了他家,从他家的草棚里把这件文物拿了出来。拿到手后,我就被它上面精美的花纹迷住了,觉得这肯定是个珍贵文物。征收的时候,线得云非常不舍这件文物,我们给他讲国家政策,奖励了3块钱,他才给了我们。在送文物回去的路上,我对它爱不释手,将彩陶盆揣在怀里一路激动地拿到了州博物馆。经鉴定,这是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先后在国内外展出,引起广泛关注。”
现年64岁的李成瑞具有文博工作者的严谨和细致,他一直珍藏着自己用毛笔写作的笔记《临夏文物考古记实》,上面记录着他对自己征收文物的全部档案。正是他慧眼识珠,才使得这件珍贵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水波纹彩陶盆进入国有博物馆,让世人一睹它的绝世风华。
这是我一辈子的荣幸!
在时光过去四十五年后的2020年1月3日,曾经挖出国宝的线得云老人又一次来到大坪遗址,他指着出土的地点激动地告诉记者:“那是1975年的春天,我们一个大队在平田整地,当时我旁边一个社员从土里挖出来了一个陶罐,于是我也留心了一下,在挖了一阵感觉到脚底下有个东西后,我就围着脚底下小心挖了一圈,从土里拿出来后放在地上,看了下感觉这个盆子非常漂亮,于是我就抱回家了。第二年夏天,两个临夏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来到我家想看下我挖到的彩陶盆,他们看后觉得那个彩陶盆比较珍贵,给我说那是国家文物,需要征集到博物馆存放,然后给了我3块钱的奖励费,我当时很不舍地交给了他们。后面才知道那件彩陶盆是国家级文物,还拿到国外展出过。我作为一位普通老百姓,自己的名字和这么一件国宝连在了一起,这是我一辈子的荣幸!”
(中国临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