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红色基因世世代代绵延相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解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张燕茹
甘肃红色资源富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甘肃不可或缺。近日,甘肃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印发《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对全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作了整体部署,明确了建设目标和建设方案。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省委宣传部、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详细解读《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会宁会师塔 (省文旅厅提供)
问:我们知道,甘肃省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比较丰富,是红色资源大省,也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要建设重点省份。请问,甘肃的长征文化资源具有什么特征?
答:甘肃境内长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全国15个长征沿线省份中排名靠前,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省份。我省长征文化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长征遗址数量众多、覆盖面广。全省现有长征类不可移动文物79处,其中国保单位6处,省保单位2处,市县保单位71处;有长征类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4处,省级基地21处;有长征类纪念馆19个。时间上涵盖了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进入甘肃至1936年10月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的一年零两个月;空间上覆盖了全省8个市州46个县区和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建设片区5个市州12个县区;类型上涵盖了红军驻地、重要会议旧址、战斗遗址、革命机构旧址、领导人故居、烈士陵园、纪念建筑等各种类型;历史事件上,包含了重要决策、重要会议、重要战斗等多种类型。
二是长征文化独具特色、影响深远。甘肃是各路红军长征部队到达最全、活动时间最长、经过地域较广的省份,在长征中具有“道路探索、两点一存、战略决策、胜利会师”的作用。甘肃的南梁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地,为中国共产党长征结束后建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是中国革命的“起承转合点”。甘肃是党中央作出以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大本营的战略决策地。红军长征在甘肃境内召开了俄界会议、哈达铺会议、榜罗镇会议等重要会议,做出了落脚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决策。甘肃是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师地,宣告了长征的胜利结束。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
茨日那红军村 (西北师大旅游学院提供)
三是长征文化独树一帜、特色鲜明。长征队伍经过甘肃时,形成了独树一帜、特色鲜明的长征文化,彰显出永久的生命力。毛泽东在经过甘肃时创作的《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诗词,高度概括了中央红军历经艰辛、夺关杀敌、行程二万余里的战斗历程,饱含中国共产党人的豪情壮志。彭加伦在哈达铺创作的《到陕北去》的军歌,在红军中传唱,起到了鼓舞士气、宣传北上方针的作用。以华池县封芝琴为原型创作的“刘巧儿”更是家喻户晓的典型艺术形象。这些特色鲜明的长征文化,是国家形象和民族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着长征精神,传承着红色基因,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四是长征精神在甘肃得到了发扬光大、弘扬传承。红军长征在陇原大地上留下的红色印记,培育了丰沃的长征精神土壤,蕴含着深厚的革命情感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诞生在陇原大地上的南梁精神、铁人精神、八步沙精神、莫高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以及甘肃精神,是长征精神的延续,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
俄界会议旧址 (西北师大旅游学院提供)
问:请介绍一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的编制背景及过程。
答: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掘好、利用好丰富的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国家推动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
弘扬长征精神,讲好党的故事、红军的故事、长征的故事,让红色基因世世代代绵延相传,对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革命文化强大感召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对保护传承党的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彰显甘肃红色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推动我省文化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强省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央《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要求和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安排,2019年10月,省委宣传部组织有关专家团队,着手编制工作,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多轮修改等环节,历时一年多,编制完成了《规划》,经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同意,并报请国家文化公园办公室审批,于2021年12月正式印发。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甘肃省规划调研组调研 (西北师大旅游学院提供)
问:请介绍一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的基本目标和建设进度。
答:《规划》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及关于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以中央《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为基本依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历次会议精神,全面准确地总结甘肃省长征文化的优势特色,着力构建甘肃省境内长征文化的标识体系、保护传承体系、宣传展示体系和文旅融合体系,保护传承优秀红色革命文化,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成宣传弘扬长征精神的新平台、保护传承红色文化的新载体、形成统筹推进文化发展的新格局。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分重点建设阶段(2020-2021年)、深化推进阶段(2022-2023年)和全面提升阶段(2024-2035年)三个阶段进行。近期实施期为2021—2025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红一、二、四和二十五方面军长征总路线
问:请介绍一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的基本框架。
答:《规划》除“前言”外,共有十章,分三大部分。第一至二章为第一部分,是《规划》编制背景和总体要求。第三至九章为第二部分,是《规划》的核心部分。第十章为第三部分,是《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一章“规划背景”,主要陈述了红军长征过甘肃的基本史实、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的重大意义和总体目标。
第二章“总体要求”,主要说明了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进度安排和规划依据。
第三章“资源禀赋”,全面梳理了全省长征文化资源,概括了我省长征文化资源的特征。
第四章“空间布局”,为我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的空间布局,即“一线两区多节点”。
“一线”是“一条长征文化主题线”:以“重走长征路”主题线路为依据构建一条长征文化主题线——“北上会师·创建革命根据地”长征胜利线。
“两区”是“两大长征文化片区”:以长征在甘肃的行进阶段为依据,构建北上胜利会师、奔赴陕甘革命根据地两大长征文化片区。以红军长征在甘肃的一系列重要战役战斗和会议旧址为承载,包含全省8个市州46个县区,以及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5个市州12个县区。主要以长征文化、革命根据地文化为主,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集聚区和革命精神传承教育区。
“多个建设保护节点”:在划定的文物保护范围内设置核心区,重点打造以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南梁革命根据地旧址、俄界会议—腊子口战役旧址、哈达铺会议旧址、榜罗镇会议旧址、两当红色革命旧址、四坡村战斗旧址、山城堡战役旧址、岷州—洮州会议旧址等9大建设保护节点。
南梁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西北师大旅游学院提供)
第五至八章,以我省长征文化资源特征和分布情况为依据,规划了“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
第五章“管控保护区”,由国保、省保单位保护范围组成,同时包括与长征有关的纪念馆、博物馆和其他文化生态保护区。主要对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严格保护管控。管控保护区分为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核心区由6处国保、2处省保及71处市县保单位保护范围组成。拓展区由19处长征纪念馆、收藏长征文物的博物馆等文化资源保存地区组成。辐射区主要包括会宁、通渭、宕昌、临潭、迭部、环县、静宁等县域。
第六章“主题展示区”,选取了我省意义突出、影响重大的文物文化资源,结合“一线两区多节点”空间布局,形成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互为支撑、互相串联的展示体系。其中,核心展示园由5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展示园组成。集中展示带由3条基础良好、交通便利、价值较高的区段组成。特色展示点以遗址遗迹旧址、纪念碑和纪念馆为主,由茨日那毛泽东旧居、八路军兰州办事处旧址等16处组成。
第七章“文旅融合区”,由主题展示区长征文化资源与周边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现代文旅资源有机融合,形成资源互联、优势互补的文旅融合发展区。按照文旅资源等级,规划建设示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三类。示范区以红色文化为主,计划建设2个国家级,9个省级,11个市县级,共22个示范区。拓展区是结合大景区规划和文化分区而设计,规划建设5个。辐射区是在示范区和拓展区周边规划建设,共4个。
第八章“传统利用区”,选择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之外人口密度高、红色文化代表性强、区位带动性强的15个县,分长征沿线红军村和长征主题红色小镇(红军街)两类建设。规划建设41个红军村,7个红色小镇(红军街)。
红军街虽然不长,但纪念馆、民俗博物馆、餐厅、拓展训练营……不同内容的旅游业态非常丰富。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郁婕 拍摄)
第九章“重大工程”,规划通过实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教育培训”6大基础工程,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2023年底基本完成建设任务。
保护传承工程,围绕长征文化资源普查与数据库建设、濒危长征文化资源抢救性保护、长征文化口述史资料抢救挖掘、长征文化核心特色村镇建设保护,组织实施一批长征文物本体保护项目。
研究发掘工程,围绕长征精神研究、长征主题文艺精品创作、构建长征文化传承发展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开展长征文化研究,推出一批优秀科研成果,为传承弘扬长征精神和革命文化提供坚实支撑。
环境配套工程,围绕长征沿线生态治理修复、道路交通配套建设、文化遗产地村镇风貌提升改造、打造交通复合廊道、提升服务设施水平、形象识别系统使用等建设。
文旅融合工程,围绕长征精品旅游线路打造、长征文艺精品剧目创作、长征文化研学旅行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红色文化影视拍摄、红色文化文创产品研发设计等工作展开。
数字再现工程,围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平台,构建甘肃长征文化资源数据库、研发推广移动平台APP等。
教育培训工程,围绕弘扬长征精神,建设长征精神教育培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长征主题教育培训体系,构建红色教育培训服务标准体系进行。
第十章“保障措施”,从组织领导、政策保障、宣传引导、督促落实四方面,为落实《规划》提供保障。
历史虽已远去,但红色的基因却永远在传承。(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郁婕 拍摄)
(新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