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悠悠河西走廊
——从张骞凿空之使说起
博望初乘贯月槎,龙庭万里欲为家。
玉门以外安亭障,金马从西致渥洼。
凿空安能得要领,开边不异控裦斜。
轮台诏下陈哀痛,上苑犹栽苜蓿花。
这是清代诗人谢启昆歌咏张骞的一首诗。
汉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的一天,长安,未央宫,一位壮志凌云的年轻皇帝,把节杖交到了一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使节手中。使节带着通使西域的节杖,毅然踏上了西行的道路。一路上历经艰险,勇敢前行,即使被匈奴扣留十年之久,也没有磨灭这位年轻人通使西域的决心与意志,最终他排除万难,完成了举世瞩目的“凿空之使”。这位年轻人就是张骞。那一年,年轻的皇帝刘彻才十八岁,年轻的使节张骞也不过二十五岁。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被授以太中大夫。
张骞首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全实现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的战略意图,但是,从此河西走廊真正纳入了中原王朝的视野,并且开始受到重视。随后,由于张骞丰富的边塞生活知识,随卫青出征立功,“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被封为“博望侯”。这些事迹出自《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张骞传》。
那么,何谓“凿空”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张骞通西域,“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与国外,外国由此信之”。特别是裴骃在《史记·集解》引:“苏林曰:凿,开;空,通也。骞开通西域道。”凿空,即开通道路。指张骞开通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这便是“凿空”一词的来历。当然,我们今天来看,张骞的“凿空”其意义远非当时所理解的那些。近代以来,张骞不仅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还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张骞两次出使将华夏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汉武盛世的铸就,不得不提的第三个年轻人——霍去病。由于张骞第一次出使,基本了解了河西以西地域风物和人文社会情况,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少年英雄霍去病,十七岁两次跟随卫青北征匈奴功冠全军,受封冠军侯。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部,先后重创匈奴并将其驱逐出了河西走廊,让匈奴的实力受到沉重打击。同年秋,霍去病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河西等地出现了“空无匈奴”的局面,为打通西域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以西,为两山夹峙,处于甘肃西北部祁连山(也称南山)以北,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合称北山)以南,乌鞘岭以西,甘肃新疆边界以东,长约一千公里,宽数十公里至上百公里不等,是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故名河西走廊。
随着霍去病元狩二年的两次征伐,河西走廊正式收入大汉朝的版图。也就是在这一年(公元前121年),汉乃于浑邪王故地置酒泉郡,后又在休屠王故地置武威郡。到了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加大了建设河西的力度,又分武威、酒泉之地置张掖、敦煌郡。至此,河西四郡的格局形成。随后的西汉及中原王朝,对于河西四郡的经营,始终是将军事措施和经济开发紧密结合,移民、设防、设郡、屯垦四位一体,使河西走廊成为拱卫秦陇、经略西域的战略枢纽,隔绝羌胡、抵御北方游牧政权的重要屏障。
我们知道,由于张骞出使西域,才有了后来的河西走廊入汉。有了河西走廊这块西出的桥梁枢纽和踏脚石,才有了对西域的经略。有了这一切,才重新恢复或者是再次打通了这条文化商贸的文明交流之路,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丝绸之路。
河西走廊作为丝路西去的咽喉,的确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留下了特殊的一笔。丝绸之路,这个色彩斑斓响彻全世界的名字,来源于上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专著《中国》一书。此后,有学者将丝绸之路分为四条:草原丝绸之路——横贯欧亚大陆北方草原地带的交通路;绿洲丝绸之路(也称沙漠之路)——经过中亚沙漠地带中片片绿洲的路;海上丝绸之路——经过东南亚、印度,到达波斯湾、红海的南海路;西南丝绸之路——经过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西到印度、东南亚以远的通道。但是,严格来说,因丝绸而得名的应该只有绿洲丝绸之路。有学者又把在中国境内的绿洲丝绸之路通道,按照出发地和所经过路线分为三段:即长安——凉州,凉州——敦煌、玉门关、阳关,玉门关、阳关——葱岭。而长安——凉州段又有北中南三条线路,但是最后都汇集于凉州,进入河西走廊。
随着田野考古学的不断丰富,大量证据表明,早在夏商周的先秦时期,河西走廊就已经是中国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通道了。比如,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敦煌旱峡玉矿遗址的发掘,与此前马鬃山径保尔草场玉矿、寒窑子玉矿遗址的发现,证实了自公元前两千纪初至公元前后河西走廊西部地区的玉料开采活动,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透闪石玉矿遗址。由此可以断定,河西走廊还应该是一条玉石之路。而三处玉矿遗址均发现于河西走廊西部,分处北山山系和祁连山山系,那么从《管子》“昆仑之虚不朝,请以璆琳琅玕为币乎”,《尔雅·释地》“西北之美者,有昆仑虚之璆琳琅玕焉”中的记录来看,先秦古人所指“昆仑”即今祁连山应该不会错。而今天我们所知道的位于新疆南部的昆仑山,则是出自《史记》:“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河出昆仑山,这是当时汉武帝囿于认识局限的结果。此外,据我省学者周晓聪研究认为,河西走廊不仅是丝绸之路,还是史前文明彩陶文化的西出之路,也是夏以来青铜文化的东进之路。当然,更是中亚小麦和棉花等诸多农作物东进的农业之路。
河西走廊赖于祁连山冰雪融水,形成了以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为主的三大水系,滋润着河西四郡(今天的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五市),形成片片绿洲。自汉以来,这里农牧兼重,称天下饶。武威是“通货羌胡,市日四合”的富邑;张掖为“兵马精壮,仓库有蓄,民庶殷富”的重镇;酒泉更是北望流沙接居延,东西北三战之地;敦煌是“华戎所交”,通向中亚的门户;更兼有第一隘口的嘉峪关和两扇大门般的玉门关和阳关,使得河西走廊成为名副其实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路段。
河西走廊自入汉以来,得到了汉王朝的极度重视。从汉武帝到汉宣帝,经过几十年的经略,移民、置郡县、设关障和屯垦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河西的控制,使之成为西域都护府的重要后勤保障基地,秦陇地区的大后方。因此,地处咽喉之地的河西走廊,时刻也离不开边防的巩固。据史书记载,汉置河西四郡是始于公元前121年,至于公元前111年完成。随后就是定两关,公元前116年筑玉门关,公元前107年筑阳关。同时汉在河西四郡共设置了35个县,并以此为据点筑边塞修建遮虏障(长城),构筑了宏大的边防体系。从史书中可以发现,河西最早修筑的汉长城,应该是霍去病在公元前121年夏天,第二次出击河西东部地区匈奴后,随即筑令居塞(汉令居县故址在今天永登县城附近),修建了到酒泉郡的沿途长城。从这以后几十年,汉武帝命令强弩都尉路博德在居延泽修筑居延塞,命令将军赵破奴筑列亭障从酒泉到玉门。从令居起,到金塔,到居延,再到玉门,止于库车,汉长城达到了1600余公里。至于“河西三关”之谓,则是明朝故事了。明初为巩固西部边防,在玉门关和阳关的基础上又在酒泉西修筑了嘉峪关。明朝中期国力衰弱,西部边防收缩放弃了玉门关和阳关,止于嘉峪关。此后,嘉峪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边关,同时,边防地位也得到了极大提升。最终,嘉峪关成为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和关隘中的第一雄关而闻名天下。
河西走廊地理位置特殊,文化厚重。几乎是与中原同步进入了文明社会,根据考古研究,河西走廊发现了大量的史前文明遗址,绝大多数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涉及大多数考古文化类型。专家认为,河西走廊的先秦时期的文化发展虽然有自成体系的特点,但也有甘青一带陇中、河湟等地区的文化影响,同时还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有一定的联系。进入夏商以后,河西走廊为西戎的驻地,这是已知最早在河西走廊的族群。此外,大夏(吐火罗)、氐、羌也曾经是这里的居民。秦汉之际,则先有月氏、乌孙分据河西,后有匈奴占有。随着汉武帝的开拓,大量内地汉人移民和戍卒充实边塞,河西也逐渐从游牧为主变为亦农亦牧的生产方式。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出现了五胡乱华的局面,而河西远离祸乱之地,安定富饶,成为中州人民的避难所。因之,河西也呈现出了少有的繁荣景象。此后,河西五凉政权的兴衰交替,鲜卑、吐谷浑、吐蕃、回鹘、党项人的先后据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对河西的进一步经营,文化不仅得到了大发展,民族也得到了大融合。今天分布在河西走廊的裕固族,是中国甘肃省的独有民族。
河西走廊经过两千多年的开发,东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文物品类极其丰富,艺术成就极高。简牍、彩陶、壁画、岩画、雕塑、古城遗址等等,各具特色,交相辉映,河西走廊可谓是一条灿烂夺目的“文化长廊”。因是佛教东传的要道,这里还留存了大量石窟群:武威天梯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嘉峪关文殊山石窟、瓜州榆林窟、敦煌莫高窟等大小石窟星罗棋布地点缀于走廊沿线,因此河西走廊又被人们称为“石窟艺术走廊”。
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和黄金路段,连接着亚非欧三大洲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下蔚为壮观的历史文明。对此,季羡林评价:“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了。”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合作的实施,昔日的古老丝绸之路再次焕发了勃勃生机,处在河西走廊上的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五座节点城市,紧紧抓住新的历史机遇,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向世界展示他们古老与现代相互辉映的新风采。
(嘉峪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