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诸多"官庄"哪来的?得从明代韩王就藩那200多年说起

平凉诸多"官庄"哪来的?得从明代韩王就藩那200多年说起

原标题:平凉“官庄”与明代韩藩王的渊源

□武继学

平凉有“官庄”,在周边省县乃至全国叫“官庄”的地名不计其数,“官庄”作为一个地名,极为常见。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在严格的士族等级制度下无形中把人分为官、民两个阶层。汉唐乃至明清时期,有官田、私田之分,在封建制度下朝廷将大量的土地分封给藩王、重臣,或租赁给佃户生产耕作,以作为地方官府赋税收入,这些村庄亦称之为“官庄”。据有关资料不完全统计反映,全国叫“官庄”的乡镇共有9个之多。至于叫“官庄”的村子,各地随处可见。在我省靖远、宁夏海原等县,都有“官庄”这个村名。在众多区域内出现众多的“官庄”,亦非偶然。

在古代,“官”主要有“官吏”和“官府”两种解释。作为地名,“官庄”也主要有三种由来:一是因为村里或族内出了大官,引以为豪,于是改名为“官庄”。二是因为耕种的是官府的田地称为官田,于是得名“官庄”,这种情况比较普遍,作为“官庄”,即官府管辖的庄田。在明朝洪武年后,为增加朝廷赋税收入和防止土地兼并,设置了大量的“官庄”把官府管理的土地租赁给佃户耕种。三是皇帝对藩王的爵位世袭实行土地分封形成“官庄”村落。如明代就藩平凉的韩藩王其子嗣受封的龙隐寺“官庄”等。

在今天的山东费县梁邱镇,有个村子叫仁厚官庄。村东的农田里,有一幢石碑,是明代费县知县杨果万历四年(1576年)所立,该碑详细记载了全县庄头姓名。这是知县杨果到任一年后设立的第一批官庄,共有40多处。仁厚官庄的这幢石碑,不仅说明了“官庄”地名的由来,而且对于研究明代的土地、流民、赋税政策,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另明代“洪武”年间,因元末战争不断,人口大量减少,明朝建立后为发展生产,把大量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往无人区迁移。移民是分批到达的,先到的往往占据肥沃便于灌溉的土地,而后到的自然地去贫瘠的湿地或高地去生活。本来这些移民就故土难离,不愿迁移,又分到较差的土地,闹着要回原籍,政府为平息这一事端。决定让到较差土地的人不用交租,为了便于征租人区别,给这些不用交租的村庄名里加一个“官”字。如,宁夏海原县的“武家官庄”传说是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徙至海原而形成。

在平凉城周围至今被称作为“官庄”的有龙隐寺官庄、鸦儿沟银洞官庄、八里庙官庄、麻武河官庄、青龙山官庄等。且这些叫官庄的自然村中,除鸦儿沟银洞官庄现无朱姓人氏居住外,其余都有朱姓人氏繁衍居住,这充分说明平凉“官庄”是韩藩王就藩平凉后分封土地后繁衍形成村庄所致。另据居住在这些村庄的朱姓人传说,其与明代平凉韩王朱氏有渊源关系。曾有崆峒镇官庄村庙底下社的朱姓人氏说,他们是朱元璋的后代,至于这个传说是否确切,目前尚未找到充分的史料纪实及宗族家谱人口繁衍历史记录。但国人自古以来把姓氏和名讳看的极为重要,有“坐不改姓,行不更名”的秉性传承。

所以姓氏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系穿在氏族人口繁衍发展中的一条主线,是历史发展长河中人类迁徙繁衍过程中遗留在古老土地上的图腾文化脉络,以姓氏为单元形成的村落则是家族繁衍兴旺的体现。史料记载,在明代朱氏韩王就藩平凉二百余年期间,在所处的农耕经济时代,其子嗣必长期繁衍聚居生存于平凉土地之上,围绕“韩王府”及韩王分封便产生了数个“官庄”“二府庄”“三府庄”“七府庄”“军张”“民张”等地名及朱氏后裔在这些村庄繁衍的历史人文脉络。

在平凉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宋、元之前,平凉地处边关要塞,战事频繁,杀戮不断,民众逃亡迁徙,众多村落则不复存在,人文历史屡遭严重破坏。而现代存留较为完整仍然能够察觉观瞻的依然是明代人文历史文化迹象。诸如明《平凉府志》、平凉府城图、明韩王府、明代国槐、明紫金城、大明宝塔、城隍庙、明城墙、崆峒山隍城及碑刻等等明文化遗迹予以佐证。而在平凉璀璨的地名历史文化中,某些明代街名、村落地名包括自然村名甚至在近、现代还被保留沿用。

平凉“官庄”则是明王朝韩藩王在平凉衍演沿袭存在的烙印。明史记载:明王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实行中央集权制,对全国地方政权进行监视,大肆分封藩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分封第22子朱盈为安王,封国在平凉。永乐6年(1408年)安王朱盈来到平凉就任十年后死,葬于安国镇油坊村,其墓冢当地群众称“王子坟”。朱盈无有子嗣,藩安王被废除,撤销其僚属及乐户,仅留典仗校尉百余人看守安王陵园。

韩王朱松,是明太祖第20子,也是洪武二十四年封为韩王,原封地在辽宁开源,因为开源是边地经济落后,长受外族侵扰,韩王以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为由,未到辽宁开源上任,一直留在京城并于永乐五年薨。永乐七年,其子朱冲[火或]嗣位,是为韩恭王,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韩王改封于平凉。宣德五年(1430年)韩恭王朱冲[火或]与襄陵王、乐平王来到平凉就藩任韩王,韩王共传11世,即宪王、恭王、怀王、靖王、惠王、悼王、康王、昭王、定王、端王和末王,直到崇祯十六年(1643年)末王被李自成起义的队伍擒杀。在明王朝建立的封建集权专制的276年间,韩王在平凉就藩213年。

永乐皇帝以靖难之名夺得皇位之后,逐渐削去了藩王的兵权,并规定藩王没有皇帝的玉玺,是不准离开自己的封地,等于剥夺了藩王出入封地权。韩王在平凉就藩数十代,其眷属子嗣在平凉繁衍生活200多年,朱姓人丁家族兴旺发达。

在封建集权统治时代,享有爵位的藩王诸侯必享有土地分封。因此,地处平凉的诸多“官庄”是由韩藩王分封而来,有其历史根据和渊源。地处平凉城西郊西北八里处的龙隐寺官庄,依泾河之水,俯龙首山之脉,这里在生产力水平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的农耕社会时代,是人们首选的宜居村庄,朱氏子嗣受封于此有其历史必然。距平凉城南门外八里处的八里庙官庄,在原八里庙遗址“庙疙瘩”周围有大量可耕种土地,该“官庄”地势背风向阳,土地阴湿宽广,距城近而不喧闹。且这两个“官庄”至今尚有朱姓人口在这里繁衍生息,传说和他们自述与明代平凉韩藩王族朱氏有渊源关系并不牵强。

(平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