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是一种民间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民族文化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面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秦汉,古籍中多有记载:汉代迎神赛会上的傩舞,有很多面具就是面塑作品。面塑发展到唐、宋、明、清,通过艺人们的不断总结,使之成为一种民间工艺美术,成为非常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馈赠亲友,或美化居室。
在陇南成县,古称成州,当地人一直有制作面塑的习俗,以及制作面塑的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他们置身民间,师从父辈,一代一代相沿传承,他们的这一项制作技艺虽然没有被载入正史,但是却一直在当时民间流传,一直相沿传承至今,制作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2017年10月,成州面塑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成州面塑作品的制作一般需要七个步骤:第一步,和面;第二步,蒸面;第三步,调色(在蒸好的面中加入各种需要的颜色);第四步,制作雕塑所用的支撑架子;第五步,塑出一个大体的形态;第六步,进行细节刻画过程;第七步,用小雕刻刀进行局部精细处理。当然,在每一步当中都有需要注意的重要细节,只有那些长期从事面塑的艺人才能掌握的炉火纯青,才能做出好作品。
成州面塑作品的题材和内容主要出自于当地的神话、戏剧、民间历史传奇人物等,也有动物、花草等等。在表现风格上色彩搭配协调悦目,形象生动有趣,栩栩如生,亦庄亦谐,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都充满生机和情趣。材料便宜,制作成本比较低廉的成州面塑造型优美,体积较小,便于携带,经过面塑艺人长期摸索,现在的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人们所喜爱,为了更多人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
在现代美术思想的推动下,成州面塑近年来有了创造性的发展,既遵循传统面塑技艺的色彩艳丽、朴实自然,造型生动逼真,又能体现出现代美术的前卫。成州面塑的许多作品,是当地艺人们在理想中营造出的精神产品,根植于这片土地,表达了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外一些作品如《寿星捧桃》《天女散花》《钟馗》《弥勒佛》《举杯邀明月》等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成县面塑有着比较重要的价值,在当地民间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这些面塑的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并不断发展变化着,对相关区域、群体的文化认同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成县面塑作品在制作过程中一直是纯手工家庭制作,是当地民间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高超表现。
1980年出生的安秋平是成州面塑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一直跟随爷爷安世堂学习面塑技艺。为学好面塑,安秋平初中毕业后选择在成县职业中专烹饪班就读,通过系统学习面点制作和现代美术课程,使他的面塑作品在选料、上色、人物比例等方面有了大幅度提升。目前,安秋平的面塑代表作主要有《西游记》《丝绸之路》《成县历史人物》《西狭风景》等。
近年来,受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加之制作成州面塑作品步骤多而繁琐耗时,制作出的面塑作品经济收入低,影响了当地民间面塑艺人的积极性,因此,大多数艺人放弃此种手艺出门打工去了,仅剩安秋平一人还在当地从事面塑制作。为了使“面塑”这一民间技艺能传承下去,他现已招收多名学生和弟子入师学习面塑技艺。与此同时,他积极参与社会文艺和非遗展演活动,以更好地传承和推介面塑这项古老的手工技艺,为保护民间艺术做着自己的贡献。
原创 唐伊
(陇上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