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臂掖以通西域 一起领略“塞上锁钥”辉煌过往

张国臂掖以通西域 一起领略“塞上锁钥”辉煌过往

原标题:张国臂掖

     ——河西四郡之张掖

●张文生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带兵打败匈奴浑邪、休屠二王,河西之地归汉,设酒泉、武威两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析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是为河西四郡。张掖,是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

河西,从大汉经略西域的文治武功开始,成为了中原王朝兴衰的晴雨表,王朝兴则有之,衰则失之。让我们一起沿着河西历史的足迹,寻找张掖在这个舞台上令人炫目的过往。

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形似蜂腰,南依祁连山以达青藏,北有合黎山以抵内蒙古,西入新疆以通中亚和欧洲,东连秦陇以达中原,是“丝绸之路”和“居延古道”的交汇点和交通枢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塞上锁钥”之称。

张掖的历史地位极其特殊,从设置郡治就可看出。据史料记载,张掖郡以觻得城为郡治,其址位于今张掖市甘州区西北。但这也是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后的事了。近年考古发现,在张掖城西十公里处有古城遗址——黑水国城,应该是匈奴占据河西后,划疆为“小月氏”国都所在地。黑水国古城遗址分南北两城,占地广大,遗址周围,分布着汉代到魏晋时期的墓葬300余座,出土了100多件珍贵文物。有学者推断,张掖郡一开始的郡治可能就在这里。

河西,包括张掖在内,其历史发展轨迹都是,一边随着中原华夏文化西进汉化的过程,一边是华夏文化和西来各族文化交融本地化的过程。我们仅从张掖郡所领十县的名称来看:觻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日勒、骊靬、番和、居延、显美。这些县名的发音和词义的构成就可以断定,都不是汉语地名,应该是此前所居民族氐羌、月氏、乌孙和匈奴使用过地名的汉语音译。

比如,觻得,是匈奴语,原是匈奴觻得王所居之城。昭武,是月氏语,是月氏昭武部所筑城,昭武部族后被匈奴所败西迁两河流域。删丹,其源义不可考,蒙古语对应词义为吉祥如意或檀香。氐池,笔者推测应该是氐族语,义为氐人池(池为氐族姓)部。屋兰,为匈奴乌犁部旧居之地,今蒙古语义为红色。日勒,蒙古语对照其义为光明。就连张掖之名,也有人考证是昭武的转音。总之,从河西四郡的设置,到后来所置三十五县的县名,大多如此。

张掖也称甘州。在当时全国兴起郡改州的风潮中,西魏废帝元钦四年(公元554年),控制西魏的宇文泰下令将张掖郡改称甘州。据说,是因城内甘泉遍地,泉水清冽甘甜而得名。甘州之称,自此开始。也有人说,甘州之名得于其西南甘浚山,现当地还有甘浚镇。其实,在笔者看来,都是一回事,甘泉、甘浚总归离不开个好水。是故河西有歌谣唱道:“凉州不凉,米粮川;甘州不干,水湖滩。”

河西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气候,降水稀少,主要靠祁连山冰雪融水,泽润走廊。上天对张掖这块土地格外眷顾,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从这里流过。由于水源丰沛,张掖河湖沼泽星罗棋布,现在还有四万多公顷的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域面积达两万五千多亩,城内还有润泉湖公园、甘泉公园等湖泊。在数公里长的湿地里,生长着高大茂盛的芦苇,在西北面环城依伴。

张掖物产丰饶,是河西最为发达的农业区,唐朝就有种植大米的记录,以“乌江贡米”而闻名,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的美誉,古人有诗赞曰:“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

都说好事成双,上天又把祁连山最好的一块牧场赐予了张掖。汉武帝从匈奴人手中夺取河西,也顺带着占有了祁连山这块亚洲最好最大的牧场——山丹军马场。由于中原王朝掌控了这个牧场,河西大马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王朝军队中,骏马铁骑的雄风成就了汉唐盛世。当年霍去病将匈奴从河西祁连山赶走后,败退的匈奴人凄然回首,发出千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从历史上来看,甘州的名头可比张掖要大得多。现在的人都知道,我国的行政省里有一个省叫甘肃省,而这个甘字,就是取自甘州,并且还成为了甘肃省的简称“甘”。看着满世界跑的汽车上挂着的甘字头牌照,张掖人心中都有一种满满的自豪感。

说到甘州,有点文化的人,哪个不知道《八声甘州》《甘州子》或《甘州》的词牌呢。

说起甘州的曲子词来源,这得益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五凉政权。沮渠蒙逊在张掖建立北凉国,都建康(今高台县骆驼城),后迁都武威姑臧,他笃信佛教并积极推广,以中原音乐与西域龟兹乐相结合,创造新的颂佛法乐《秦汉伎》,而张掖的佛教音乐传入中原,称为《西凉州呗》,成为北朝佛寺的法乐。

到了隋唐时期,甘州和凉州的音乐成为深受人们追捧的流行乐。经过河西改创的一首叫《波罗门曲》的佛曲,传进唐朝的皇宫,经唐玄宗润色后,就成了白居易《长恨歌》里提到的《霓裳羽衣曲》。甘州边塞曲流入中原后,成为教坊大曲。特别是教坊曲《甘州》,又慢慢衍生出《甘州破》《甘州子》《八声甘州》《甘州曲》等命名的词牌、曲牌,在后世广为流传。

历史上张掖最光彩的一页,可能要算隋炀帝杨广在张掖焉支山下召开的“万国大会”了。

公元605年,渴望重启丝路贸易再铸辉煌的隋炀帝,派裴矩前往张掖管理互市。裴矩把收集到的西域诸蕃风俗物产情况,整理汇编成《西域图记》呈给了隋炀帝,并建议征讨盘踞在祁连山南侧的吐谷浑,为打通丝绸之路扫除障碍。

公元609年,隋王朝的十万大军会同文武百官和后宫嫔妃,跟隋炀帝一起浩浩荡荡地渡过黄河,向祁连山进发。

大军直捣青海东部吐谷浑各部,吐谷浑仙天王率部众十余万口来降。是年六月十一日,隋炀帝过扁都口至张掖。六月十七日在焉支山会二十七国使者,举行“万国博览会”。此前,为准备盛会诏告河西,“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衣服车马不鲜者,郡县督课之,骑乘嗔咽,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

“高昌王粷伯雅来朝,伊吾吐屯设等献西域数千里之地。”使隋炀帝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当即颁诏下旨,郑重宣布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隋炀帝亲临“观风行殿”,宴请高昌王、吐屯设,“其蛮夷陪列者三十余国”。千人帐中,皇家仪仗队奏响九部国乐,大型表演节目相继登台。炀帝西巡的壮举,让帝国的繁荣盛景达到了最高潮。

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民族,河西走廊在历史上一直都是民族交汇和融合的大舞台。张掖,在这个舞台上也曾经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据史料记载,回鹘(纥)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上,是古代丁零人后裔铁勒的一支。隋唐时期,回纥人逐渐壮大,形成了以回纥为中心的部落联盟,史称九姓回纥。唐太宗时,有铁勒契苾部千余家来沙州内附,被安置在甘、凉二州。武则天时,又有漠北回纥与契苾、思结、浑三部迁徙到甘凉地区。公元840年,漠北回鹘汗国受到黠戛斯人的攻击破灭,回鹘一部迁到河西走廊,与原居回鹘融合,称为河西回鹘。后势力逐渐强大,在甘州称可汗并设立牙帐(王廷),称之为甘州回鹘。

西夏党项人崛起后,联合辽多次发动夺取武威、张掖的战争。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李元昊乘机袭破甘州,回鹘可汗自焚,部民大部分逃往西域,有数万回鹘人入祁连山南投青唐(今青海西宁)角厮罗政权。明朝中叶,关防内移至嘉峪关,“关西七卫”的部分回鹘人(这时称为撒里畏兀尔,即黄头回鹘)与蒙古人陆续东迁,进入嘉峪关内。今天,甘肃省所拥有的我国三个独有民族之一——裕固族,就主要集中生活在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有学者考证,裕固族就是甘州回鹘的后裔。

张掖,风物名胜不可胜数,古人曾有“一湖山光,半城塔影,苇溪连片,古刹遍地”之赞叹。

说到塔和古刹,这要得益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偏安一隅所带来的好处。虽然,河西也是走马灯一样的“城头变换大王旗”,但是,从“五凉”开始,河西政权都比较重视发展生产,百姓生活相对稳定。特别是北凉在张掖建都后,沮渠蒙逊的喜佛敬佛,带动了民间崇佛敬佛之盛风。位于张掖肃南的马蹄寺石窟群、文殊山石窟,就开凿于这一时期。

此后,张掖奉佛之风不减,塔寺众多。据资料记载,到清代,张掖城内仍有寺院八十多座,按照有塔必有寺的规律,“半城塔影”“古刹遍地”并非虚妄之言。据说在晚清时期,张掖城中的“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塔还在,现今只剩下了木塔和土塔。最为珍贵的是唐代所建木塔,此塔又名万寿木塔,寺院原名万寿寺,创建于北周。

在张掖众多的寺院中,影响最大的是大佛寺。大佛寺,原名迦叶如来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公元1098),因寺内供奉释迦牟尼涅槃像,又名“卧佛寺”,卧佛身长35米,是中国最大室内卧佛。张掖大佛寺是西夏的皇家寺院,此后历代都与王室关系密切。

张掖是物华天宝之地,自然美景得天独厚,是真正的“金张掖”。在近年来的西部旅游热潮中,张掖以其独特的资源一骑绝尘,出尽了风头。

可以这样说,在甘肃乃至全国,没有一个地方如张掖一样,把雪山冰川,河流森林,草原牧场,湿地沼泽,古城石窟,寺院佛塔,小桥流水,稻香鱼肥,千里田陌,花果飘香,大漠戈壁,丹霞雅丹等,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与文化古迹诸多元素聚集在了一起。更何况,张掖还拥有着地球上的孤品——七彩丹霞(也叫彩色丘陵),这个大自然赐予的地质瑰宝。

张掖丹霞,因一种色彩斑斓、造型幻异的地貌,几乎颠覆了人们对传统丹霞地貌的认知,那一抹金彩幻影的颜色带给人们的惊艳超乎想象。张掖丹霞可以说是“中国最美的丹霞地貌”,不仅被人誉为“中国的彩虹山”,还被旅游界评为了全球最刻骨铭心的风景之一,并成为了西部旅游的打卡圣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张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在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的大舞台上,持练当空,大展风采。

(嘉峪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