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彩绘魅力无穷 融汇各民族建筑装饰艺术之精华

通渭彩绘魅力无穷 融汇各民族建筑装饰艺术之精华

中国古建筑色彩丰富,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彩绘。古代建筑物上装饰的色彩缤纷的画面,无不激发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动情的美的享受。从建筑学的角度看,彩绘在美化人们居住环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同时,对传统建筑起到了防腐、保护作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通渭彩绘主要用于寺庙、山场的建筑装饰,它在有效地保护传统建筑结构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精神寄托。

通渭彩绘以青绿色为主色,同时根据装饰内容的需要,配以相当数量的间色和金色。据说通渭最早的彩绘是从四川传入,由于年代久远,早期实物例证难以保留下来,据通渭县志记载,通渭彩绘在元朝已经出现。是一位四川籍师父传入,具体生年、名字已无处考证,据说该师父姓南,在通渭带有三个学徒都姓张。南师分别传授给三个弟子以彩绘、泥塑、白活,故而有“三张顶一南”的民间说法。

通渭彩绘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目前搜集、整理出来的彩绘有60多种,有人物故事、祥禽瑞兽,龙凤、花卉、佛手等,构图自由活跃,不拘一格。主要绘制在枋心、盒子、垫板、柱头等部件。通渭彩绘采用龙纹、凤纹,与草纹、回纹互换,搭配、点缀的构图方式,纹理细如发丝,轻盈剔透,气势宏阔,浓淡对比明快。其构思大胆,纹样严谨庄重,造型别致,栩栩如生,以象征的手法,直接或婉转地寓意幸福、高贵、富裕、长寿的美好愿望,是通渭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性文化标志。

通渭彩绘的绘画工序可分为基层处理、地仗、彩画三大部分。彩绘多沥以“粉条”,在“粉条”上或两“粉条”之间贴以金箔,再以各种矿物颜料绘出花纹。主要有银朱(又名紫粉霜),樟丹(又名光明丹,含一氧化铅),石黄(又名黄金石AS2S3),洋绿(又名油绿),钛白(主要成分TIO2),黑石脂(又名石墨)酞菁兰,酞菁绿,佛青(群青),立德粉等。制作工具有斧、挠、竹钉、竹扁、刮板、砂布、丝头、糊刷、麻、各种毛笔等。

通渭彩绘在沿袭了宋、元、明、清传统官式彩绘的同时,吸收了各民族之艺术精华,融会了民间大量绘画图案,反映和包容了各个历史阶段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丰富内容,对于研究本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所表达的思想,所注入的情感,所闪耀的智慧,所阐释的哲理,乘着这一艺术的传播,滋润着当地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亲近它,了解它,可以更加深切地察知当地文化精神流向,成为我们民族精神财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曾经,通渭境内彩绘比较兴盛,从事彩绘工艺的艺人以平襄、陇山、马营、李店、常河等乡镇最多。但现在随着老一辈工匠的相继去世,以"口耳相传"为主体的师承关系出现了严重断代,制作者后继乏人。加之近年来,受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人们的思维观念、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发生了重大的转变,青年一代对通渭彩绘技术缺少研究,这些民间的技艺逐渐被人们淡化,导致彩绘传人越来越少。

今天所保留下来的通渭地方彩绘是在官式彩绘的范围内(如套用宋、明、清包式传统侑画及文饰蓝本),又容纳了部分地方彩绘的图案(如杂式彩绘)。同时在绘制技法上,吸收各民族建筑装饰艺术之精华,注重建筑环境及使用功能的统一。通渭彩绘根植于全国彩绘发展的土壤之上,其工艺精湛,构图充实,不仅有着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希望通过文化遗产的保护,通渭彩绘能散发出它的无穷魅力。

原创 唐伊

(陇上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