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道情原来与全真派有关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

武山道情原来与全真派有关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

武山县隶属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文化资源深厚。武山道家文化源远流长,老君山、云雾山、鲁班山等都是其中代表。道家的鼻祖老子、尹喜在陇西活动多年,留下诸多遗迹。在道教文化的催生下,武山道情现已成为民间节庆、丧葬、宗教活动中的一种表演形式。

武山道情是民间借道韵吸收秧歌、山歌等唱腔,由几人或几十人组成的,以鱼鼓、碰钟、简板等器乐为主的表演,以唱诵为主,主要可分为记事、民俗两大类。记事类综合道家、佛家唱法,多用高腔转调,主要的乐器有鱼鼓、简板、小鼓、钵盂、法钟锣,配乐有二胡、三弦、板胡、竹笛、云锣、手鼓、叉子、月琴、柳琴等。

武山道情的传统演唱曲目主要有:《十渡船》《十颗字》《十劝尧人》《三姑娘修行》《十炷香》《麻线女》《五更盘》《八大陵》《善人愿》《八仙过海》《大世至登莲台》《佛光照人间》《珍珠卷道帘》等。演出时,要求演唱者必须着道袍,戴道家洪元帽,行大礼才能演唱。每逢较大的道场,武山道情音乐所营造的气氛,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形成一套完整而独具风格的道情音乐体系,在当地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武山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最早的道曲为《承天》《九真》等。宋代以后,武山道情吸收词牌、曲牌,衍变为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南宋始用鱼鼓、筒板伴奏。明清为鼎盛时期,民间借道韵吸收民谣、山歌(秧歌)等,进行杂耍、地摊、宗教仪式等表演。文革时期停止,1977年后逐渐复苏,并分华山、龙门两大派系,主要演出场地是水帘洞、三台山、万花寺、光明寺、东华寺、南山寺、大象山、李家沟等。

道情唱词的内容多以民间流传故事、历史故事、传奇公案、修贤劝善为主,如《王祥卧冰》《八渡》《哭长城》《麻线娘娘传奇》等。有些内容则有较强的宗教色彩,教化人们积德行善,弃恶扬善,如《菩萨劝善》《观音灵感歌》《十柱香》等;同时,演唱艺人们在演唱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了许多赞美家乡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词,如《双联甜在心坎》《十绣武山》等。武山道情现有200多首曲目和100多首唱词,均属老艺人口传,其中若干剧目依旧保留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总之,武山道情音乐归属于中国全真道派音乐,其声音高亢、风格鲜明、剧目完整、器物齐整,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民俗价值,而且有着丰富的道家、儒家文化内涵。它的产生、分布和传承与武山县所处的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及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原因,使其在道教音乐的风格与特征上凸显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道情音乐。

武山道情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其传承受到了较好的保护。近年来,裴米娃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传承人,对武山道情文化、乐器、服饰等都有深入的研究,组建了演唱队,经常受邀在周边各市县的大型庙会上进行展演,将武山道情传承发扬光大。

原创 马猫

(陇上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