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枪弄棒吹胡子瞪眼,凉州木偶里个个都是戏精!

舞枪弄棒吹胡子瞪眼,凉州木偶里个个都是戏精!

木偶戏又叫傀儡戏,分悬丝木偶、布袋木偶和杖头木偶。傀儡戏的历史非常悠久,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具有表演功能的剧种,并且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的传播。追溯傀儡戏的产生年代,一说古代葬礼中用以殉葬的“俑”,与傀儡戏有直接而深远的关系,至迟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出现偶戏的表演;另一说是在西汉时期,在汉墓中出土的文物就可作为傀儡戏的佐证。

凉州木偶属杖头木偶,它由头部、杖杆、水衣、服装(蟒、靠、官衣、褶子等)、盔帽(帅盔、紫金冠、纱帽、扎巾、夫子盔等)、假须(也叫口条,有满髯、一字、张口等)等组成,演戏时还配以各种道具、布景。杖头木偶在古代称“杖头傀儡”,以木杖来操纵动作完成,它内部虚空,眼嘴可以活动,颈部下面接一节木棒或竹竿,表演者一手掌握两根操纵杆进行表演,因而又称“举偶”。

凉州木偶戏,据传一部分是清末由陕西艺人和四川艺人带入,一部分则产于本地。在过去不论是凉州城区还是乡下都有表演木偶戏的艺人,木偶戏在不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名称,凉州人把木偶戏也叫“肘猴戏”。由于木偶戏由人举着表演,所以叫“掫偶子”,“掫”的意思就是“托、举”。凉州俗语“掫偶子当住大戏唱”,比喻小题大做。凉州方言中的“皮偶人子”指牲畜皮(驴皮或者牛皮)做的偶人,投影到幕布上观看即皮影戏,凉州也叫皮影子。凉州方言中有句歇后语“西瓜皮刻偶人子哩——绿眉绿眼的”,其中“绿眉绿眼”意思是六亲不认。

撇开“绿眉绿眼”,我们来说说木偶复杂的制作流程。首先是打坯 ;其次是雕刻,主要是在坯上刻好人物五官 ;第三是打土,就是用一种特殊的白土加水和成黏土后,均匀地涂在木偶头的白坯上,目的是掩盖樟木上的疤结或孔眼,使木偶头表面光滑平整。接下来是喷色。为木偶人物的脸部着色,像关公的脸是红色、包公是黑色、寿星是肉色等。再往下是彩绘。彩绘将勾勒出不同人物的各种面部表情,使其喜怒哀乐跃然眼前。然后要上光油,为的是木偶头的色彩经久常新,最后根据具体人物配上胡须、头发等,就完成木偶制作了。

木偶分为大小两种,大偶高度约有100厘米,小偶高度约80厘米。木偶的头像主要由木质材料雕刻,头颅由前后两瓣合成,内部挖空,眼睛大多安装弦轴,或上下闪动,或左右顾盼,部分嘴部能张合,舌能伸缩,面部均由油漆彩绘,这些头像大都制作奇巧,雕刻精湛生动,充分体现了近代民间木偶的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凉州木偶戏的服装,华丽、精美,靓煞人的双眼,因篇幅有限,在此不必赘述。

凉州木偶戏的表演也较大程度的受到了地方戏曲——秦腔的影响,唱腔以秦腔为主,有时也唱地方小曲,音调高亢激越,善于表现雄壮悲愤的情绪。器乐伴奏较为简单,有二胡、板胡、笛子、唢呐、喇叭(大号)及锣、梆子、板鼓等。常演的剧目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有些连台大本戏可连续演上几天几夜,很受群众喜爱。

木偶在台上挥刀动枪、舞拳弄棒、抖袍提袖、甩稍摆翅、耍扇抛彩、卸帽脱衣、吹胡瞪眼、盘脚打坐、摇头、跪、拜、翻、跳等,全凭艺人操纵,表演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凉州木偶戏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和独特的观赏价值,更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2017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甘肃省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

原创 马猫

(陇上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