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驻网作家 张克复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在陇南还有两个未列入国家的地方割据政权,即氐人杨氏和羌人梁氏割据政权。清末民初的甘肃著名学者张维称氐人杨氏政权为“仇池国”。因其政权几度兴灭,统治中心数次迁移,故又分别称其为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和阴平国。杨氏政权占据秦陇、巴蜀要隘,自成立以后, 虚与委蛇,左右逢源,周旋于前后赵、前后秦和东晋以及后来的南北朝之间,想方设法维持政权380年,成为北方最后一个灭亡的割据政权。羌人梁氏在陇南建立过宕昌国割据政权。此外,在今四川九寨建立的邓至国和在今青海建立的白兰国羌人地方政权,统治区域也涉及了陇南、甘南。
仇池国
前仇池国(296—371年)仇池是山名,位于今甘肃西和县西南,因上有仇池而得名。山顶有平地百顷,故又称“百顷山”。其山形如覆盖,上可居千家, 周围有六条山道,可盘桓而上。四面绝壁峭峙,因山筑城,险固易守,水泉丰富, 宜于耕牧,是氐族聚居之地。
仇池山
杨姓氐族,世号略阳(今秦安县陇城)清水氐,秦汉之际世居陇右,为豪族。
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19年),杨腾为部落大帅,其子杨驹,勇健多计略,始占据仇池山一带,称仇池氐。至其孙杨千万时自称百顷王, 曹魏封其为百顷氐王。至千万孙杨飞龙,西晋武帝授为假平西将军,并将这部分氐族还迁至略阳清水。杨飞龙因无子,养外甥令狐茂搜为子。西晋惠帝元康年间,氐帅齐万年起兵反晋,杨飞龙的养子杨茂搜乘机于西晋元康六年(296年)率部四千余家,南归仇池山,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并占据武都、阴平二郡,关中及西蜀流散氐族和其他百姓士人多来归附,势力大增,建立起了所谓的前仇池国。晋愍帝时,以杨茂搜为骠骑将军、左贤王。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杨茂搜死,其子杨难敌袭位,与其弟杨坚头分领部曲。杨难敌自号左贤王,屯下辨(今成县西北);杨坚头号右贤王,屯河池(今徽县西北)。东晋元帝大兴四年(321年),前赵刘曜大举攻伐仇池,杨难敌被迫率众南逃,正逢刘曜患病,前赵退兵,杨难敌才回到了仇池。东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杨难敌死,其子杨毅嗣位,自号使持节、龙骧将军、左贤王、下辨公,以杨坚头子杨槃为使持节、冠军将军、右贤王、河池公,称藩于东晋,晋以杨毅为征南将军。东晋成帝咸康三年(337年),杨毅族兄杨初杀杨毅,自立为仇池公,先后称藩于前秦和东晋。此后,内讧不断。杨毅小弟杨宋奴使人杀杨初,杨初子杨国又杀杨宋奴自立,晋以杨国为秦州刺史,国子杨安为武都太守;杨国从叔杨俊杀杨国自立。杨俊卒后,子杨世立;杨世卒,其弟杨统废世子杨纂自立,杨纂又杀杨统。东晋文帝以杨纂为平羌校尉、秦州刺史、仇池公。至东晋简文帝咸安元年(371年),苻坚发兵取仇池,前仇池国灭亡。前仇池国立国75年,经8主。以仇池为都,其疆域除今陇南市外,还曾占据汉水流域的西部。
“魏率善氐邑长”铜印印文
“魏归义氐侯”印文
“晋归义氐王”印文
后仇池国(386—442年)后仇池国的创始人叫杨定,他是前仇池王杨毅弟杨宋奴之孙,因杨宋奴杀 前仇池王杨初获罪,逃往 前秦。苻坚以其女嫁杨定, 为前秦尚书、领军。苻坚死,杨定奔还上邽(今天水市),收复前仇池国大部领土,建都于历城(今礼县境),以仇池为根据地,置仓廪于百顷,招纳千余家,号龙骧将军、平羌校尉、仇池公,称藩于东晋。杨定请求东晋割让了天水南部及武都之上禄县(今成县境)为仇池郡,武帝许之。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390 年)年,又以杨定为辅国将军、秦州刺史,杨定自署征西将军,孝武帝又进其为持节、都督陇右诸军事、辅国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杨定遂北略前秦之天水、略阳、陇城、冀城,自称陇西王,占领秦州之地。前秦末帝苻崇兵败投靠杨定。杨定发兵攻乞伏乾归,兵败,为叛兵所杀。杨定死后,其堂弟杨盛嗣位,自号征西将军、秦州刺史、仇池公。分氐羌为二十部护军,各为镇戍,不置郡县,称藩于后秦和魏、晋。405年杨盛因东晋内乱占据汉中。416年又攻占祁山。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年),改封杨盛为武都王,以其长子杨玄为武都王世子,加号前将军,以玄弟难当为冠军将军,玄弟抚为安南将军。425年杨盛死,私谥曰惠文王。其子杨玄即位,自称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秦州刺史、武都王, 称藩于宋。宋拜杨立为征南大将军、督梁州刺史、南秦王。427年,杨玄攻取西秦之赤水(今岷县东北)、宕昌、漒川(今甘肃碌曲赛银滩)等地。429年,杨难当废杨玄,玄子杨保宗嗣位,433年又攻克汉中。436年,杨难当废杨保宗, 自称大秦王,年号建义,置百官,声势大振,又连克上邽、葭萌(今四川广元)、涪城(今四川梓潼)等地,给北魏、南宋很大威胁。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年),宋文帝遣龙骧将军裴方明伐仇池,杨难当败退上邽,被中山王刘辰押赴行宫。其次子杨虎守阴平,逃至下辨,被宋军擒获而杀,后仇池国亡。
魏晋仇池封印
后仇池国立国57年,经4主。其疆域在诸仇池国中为最大,曾占据秦州、南秦州、东益州、北梁州,西至河州的一部分地区。
武都国(433—477年) 杨保宗被废后,心怀怨恨,投奔北魏拓跋焘,拓跋焘授以都督陇西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平羌校尉、南秦王。遣袭上邽,上邽守将杨顺(杨难当子)失守,退下辨。杨难当死后,北魏支持杨保宗统治氐众。旋因杨保宗欲叛魏自立,被送往平城斩首。443年,降魏的一部分后仇池国将领起义反魏,拥立杨保宗之弟杨文德为主,以白崖(今陕西宁强县东北) 为都,建立政权,杨文德自称使持节、都督秦河凉三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三州牧、平羌校尉、仇池公。这个政权具有反魏倾向,得到宋的大力支持。宋封杨文德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北秦雍二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平羌校尉、北秦州刺史、武都王,史称武都国。在宋的支持下,杨文德击退北魏进攻,占据葭芦(今文县临江)并迁都于此,于是武都、阴平、五部(今文县东北)的氐民皆叛魏而降。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北魏起兵进讨,杨文德败退汉中,被宋将执归建康(今南京),免官削爵。450年,宋伐北魏,起用杨文德为辅国将军,命他由汉中西路进兵,攻打汧陇。同年,杨文德又率兵南征,除啖提(今文县境内)氐外,阴平、平武(今四川平武)都归入武都国的疆土之内。同年,杨文德因伐啖提氐失败,被宋执送荆州,不久杨文德为南郡王刘义宣所杀。宋立杨文德兄杨保宗之子杨元和为征南大将军、武都王,治白水(今四川青川县东北)。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杨元和幼小,不能自立,投降北魏,北魏将其内徙平城。杨文德从弟杨嗣僧自立,还戍葭芦,宋孝武帝封他为宁朔将军、仇池太守。泰始二年(466年),诏嗣僧为冠军将军、北秦州刺史、武都王、仇池太守。次年,加持节、北秦雍二州诸军事,进号征西将军、校尉刺史如故。泰始六年(470年),杨嗣僧死,杨文德弟杨文度自立为武都王,初附于魏,旋又通使于宋。南朝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杨文度收复北魏统治下的仇池,但不久被北魏征西将军皮欢喜斩杀,武都国遂亡。武都国立国30年,历4主。其疆域主要在今陇南境内。
武兴国(478—553年) 武都王杨文度被杀后,其弟杨文弘退居武兴(今陕西略阳),并背宋归魏,拜为都督、南秦州刺史、征西将军、西戎校尉、武都王。同时又有杨难当族弟杨广香,在北魏支持下,占据葭芦,称阴平公。于是,原仇池国境内,出现了由杨氏氐人建立的两个并行政权,史称武兴国和阴平国。
武兴国由杨文弘所建,建都武兴。当时北魏已经占领武都,于其地置梁州。武兴国在武都郡的东南一隅,只有武兴、白水等地,疆土很小。武兴国的南边,还有沮水氐,西北亦有氐族部落。但各自为落,不相统摄,武兴国势力很弱。南齐高帝建元三年(481年),杨文弘归降齐,授征西将军、北秦州刺史。不久,杨文弘死,其从子杨后起嗣位。南齐武帝永明二年(484年),杨后起为征虏将军。杨后起死,杨文弘族人杨集始为征西将军、武都王。南齐初年,武兴国本来是两属于齐、北魏,南齐武帝永明五年(487年),武兴国王杨集始叛齐归北魏,北魏封其为都督、南秦州刺史、安南大将军、领护南蛮校尉、汉中郡侯、武兴王。南齐明帝建武二年(495年)又与北魏合兵攻南齐的汉中,泥功山(今徽县境) 氐帅杨灵珍和沮水(今略阳南)氐帅杨馥之都助齐兵,围攻杨集始,武兴国大败, 杨集始走下辨,魏兵占据武兴。杨集始在北魏的支持下,苟延残喘,靠魏兵保持政权,但最终降于齐。南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梁武帝以杨集始为使持节、都督秦雍二州诸军事、辅国将军、平羌校尉、北秦州刺史、武都王。杨集始死, 子杨绍先袭位。天监四年(505年),北魏攻下汉中,杨绍先恐北魏灭武兴,自立为帝,封诸弟为王,与梁结好,起兵反北魏。次年(506年),北魏攻下武兴, 擒送杨绍先于洛阳,改武兴城为武兴镇。
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年),东益州氐众反叛北魏,刺史唐永出走。不久,杨绍先乘机逃回武兴,复自立为王,并收复仇池等地。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杨绍先死后,国分为二:一子杨智慧以 4000 户归于梁,入居梁境;一子杨辟邪自立于武兴,归西魏。梁元帝承圣二年(553年),杨辟邪叛西魏,西魏遣叱罗协及赵昶率南岐、南秦二州兵讨之,辟邪被擒杀,武兴国亡。武兴国共75年,历5主。
阴平国(479—580年)与武兴国并存的阴平国,由杨难当的族弟杨广香建立。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北魏兵出征葭芦杨文度,杨广香自北魏归来,与北魏合兵攻杀杨文度,于是杨广香自立为阴平王、葭芦镇主。这是阴平国建立之始。南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七月,齐以杨广香为沙州(治平广,今四川平武)刺史。建元三年(481 年),杨广香卒,其众一部分投奔武兴国,一部分投奔南齐梁州刺史崔慧景。杨广香之子杨炅嗣位,南齐仍以他为沙州刺史。阴平国主要占据阴平郡。当时阴平郡有二县:一曰阴平,即今甘肃文县;一曰平广, 即今四川平武及江油以北。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年),黎州民驱逐了梁国的刺史张贲,迎阴平王杨法深南下,占据黎州。这是阴平国的最大疆域。梁元帝承圣二年(553年),杨法深潜通于西魏,随西魏大将尉迟迴伐蜀。蜀平,杨法深返国后,与同族氐帅相内讧,持久不下。西魏又分其部落于各州郡中,于是阴平国的实力日益削弱。至陈宣帝太建十二年(580年)八月,北周益州总督王谦起兵于蜀,反对杨坚。杨法深子杨永安鼓动利、兴、武、文、沙、龙六州氐、羌、汉民响应王谦。十一月,杨坚遣达奚长儒率兵讨伐,沙州遂平,阴平国亡。阴平国历8主,立国百余年。
“晋归义羌侯”印文
自杨驹居仇池开国至杨永安亡国,其间共历5国、33主,约 380年。
宕昌国 邓至国
宕昌羌本汉代先零、烧当羌之后,分布在洮河以东、仇池以西、白水江以北、渭水以南的地区。《 北史·宕昌传 》记载:皆为土著,居有屋宇。其屋,用缝制的牦牛皮搭建,并用羖羊毛覆盖。国无法令,又无徭赋,只有战伐时屯聚一处。不然则各事生业,不相往来。皆衣裘褐,牧养牦牛、羊、豕,是其主要食物。父子、伯叔、兄弟死者,即以继母、世叔母及嫂、弟妇等为妻。俗无文字,但候草木荣落,记其岁时。三年一相聚,杀牛、羊以祭天。从这段记载看出,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宕昌羌,从事定居的牧业经济,仍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状态。南北朝初,有部众两万余。其首领梁勤,深得羌民信赖,遂自称王。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年),梁勤的孙子梁弥忽遣子梁弥黄上表北魏,表示归附,北魏遣使封梁弥忽为宕昌王,赐梁弥黄甘松侯(甘松即今迭部)。梁弥忽死,孙梁彪子立。世代职贡不绝,但屡被吐谷浑所断绝。梁彪子死,子梁弥治立。彪子弟羊子投奔吐谷浑,吐谷浑遣兵送羊子,欲夺梁弥治王位,梁弥治遣使求救。北魏献文帝诏武都镇将宇文生赴援, 羊子退走,不知所终。梁弥治死,子梁弥机立,派遣司马利柱向北魏贡方物。北魏孝文帝时,梁弥机又遣使北魏,贡朱砂、雄黄、白石胆各100斤。此后,每年朝贡不断。后来孝文帝遣鸿胪卿刘归、谒者张察拜梁弥机为征南大将军、西戎校尉、梁益二州牧、河南公、宕昌王,梁弥机朝于北魏京师,改授领护西戎校尉、灵州刺史、宕昌王如故。其时,宕昌国处南北朝边地,为保全其国,首鼠两端, 通好南北,所以南北朝为稳定边地,皆有所赐。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国王梁弥博遣使献甘草、当归,梁武帝封梁弥博为使持节、都督河凉二州诸军事、安西将军、东羌校尉、河凉二州刺史、陇西公、宕昌王,佩以金章。梁弥博死后, 子弥泰立。北魏时,自弥忽至仙定九世,职贡不绝,北魏分东、西魏后,宕昌王背立西魏。梁武帝中大通六年(534年),仙定引吐谷浑侵扰西魏金城等地,西魏出兵进击,仙定请降,被封为南洮州刺史、要安蕃王,后改洮州为岷州,仍以仙定为刺史。西魏文帝大统七年(541年),又兴兵入寇西魏。当时独孤信镇陇右,文帝诏信讨伐,军未到仙定已为部下所杀,西魏以其弟弥定为宕昌王。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550年),弥定被宗人獠甘夺位,弥定奔于魏,西魏文帝诏大将军宇文贵、凉州刺史豆卢宁率兵讨伐,并擒斩獠甘,弥定还于宕昌。北周武帝保定初年(561年),弥定遣使献方物,与北周通好。保定三年(563年),又遣使献生猛兽。次年,弥定寇洮州,被总管李贤击走。同年,又寇洮州、石门戍, 周武帝大怒,遣大将军田弘讨灭,改宕昌为宕州。这部分羌族归于州、县,其部落组织破坏,逐渐四散迁徙或融入附近其他各族。
邓至羌又称“白水羌”,因地为号,邓至城在今四川九寨。《 北史·邓至传 》记载:其地自亭街以东,平武以西,汶岭以北,宕昌以南。大约在今川甘交界的白龙江、白水江流域,与宕昌羌错界而居,其风俗略与宕昌羌同。北魏孝文帝时,封其首领像舒治为龙骧将军、邓至王。自像舒治至檐桁,凡11世。西魏恭帝元年(554年),檐桁失国奔西魏,邓至国使图西魏派兵送其归国。邓至国似为吐谷浑所灭,惜未见记载。
还有白兰羌,有人认为是突厥语族的民族,一般都认为是羌,《 魏书 》明确记其为“羌之别种”,风俗也与宕昌羌略同。以白兰山得名。白兰山即巴颜喀拉山之音转。其地东北接吐谷浑,西北接利模徒,南界那鄂,在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内。吐谷浑兴起,白兰羌国为吐谷浑所控制,成为吐谷浑的重要据点之一。
白兰羌国的东北部接近今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碌曲一带。白兰羌之后有党项羌从这一带北迁,唐宋时势力扩展到陇右和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