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吹老了岁月,却吹不老驼夫号子的古朴与豪放

风沙吹老了岁月,却吹不老驼夫号子的古朴与豪放

民勤三面环沙,历史上位于边塞,地处民族交融区域,水草丰茂,可耕可牧,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骆驼繁衍生长的绝佳条件。民勤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从汉代起民勤人便驯养骆驼用于长途运输,境内男丁从幼年时便跟随驼队走货,被称为骆驼客。历史上民勤驼队被誉为“大帮响铃闯天下”,把民勤驮到了天下,也把天下驮到了民勤。驼夫号子是骆驼客在走南闯北的旅途中自创自唱而形成的地方民间音乐,是民间音乐宝库中的一支奇葩。2017年,驼夫号子被列入甘肃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驼夫号子起源于明朝初年。明代以后,民勤很多男丁以跟随驼队运输货物为业,成为骆驼客。到清代和民国时期,当地骆驼队运输更为兴盛。民勤骆驼客常年走南闯北,驼队路线四通八达,活动范围广,涉及丝绸之路甘肃段辐射的北方地区,甚至在异国他乡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东北经阿拉善、包头、张家口至京津;北至乌兰巴托;东南经兰州、西安到泾阳、汉中;西南经青海至西藏;西经河西走廊、哈密、乌鲁木齐,远至西亚;西北经新疆,至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直至莫斯科。

骆驼客运送货物,短途需要三五十天,长则需要两年,因此要掌握驯骆驼、扎鼻棍、调骆驼、编队、装货、探路、大风天气辨识方向、打踪、防狼、驼队护卫、人与骆驼常犯疾病的治疗、器物的制作修理、交流贸易等诸多旅途、野外生存技能技巧。茫茫沙漠中,浩浩荡荡的驼队为了消除枯燥与寂寞,驼夫号子成了骆驼客最好的陪伴。

驼夫号子的曲调风格雄壮高亢,音域宽广,节奏舒缓,唱腔粗犷,古朴沧桑,极富变化。常与骆驼有规律的步伐和驼铃有韵律的铃声相吻合。驼夫号子的演唱形式不拘一格,朴实生动,用典型的民勤方言演唱,有领唱、独唱、齐唱、对唱、呼应等形式。主要是“领、合”式,即一人领,众人合;或者众人领,众人合。

驼夫号子的唱词内容比较简单,或表达相思之情,或抒写路途见闻,或感叹人生艰辛,豪放淋漓、回肠荡气,内容诙谐而不下作,情趣高昂充满乐观。句式不长,一般只有二至四句,中间加以衬词,反复咏叹。驼夫号子依靠一代一代的驼夫口口相传进行传承,主要曲目有:《驼夫号子》《拉骆驼》《上北山》《走宁夏》《上京城》《走西口》《驼夫叹十声》等。

驼夫号子是人与自然、骆驼以及劳动相结合相碰撞而产生的古老的精神、艺术之花,具有文化身份认同的意义,是联系民勤人与在外游子的精神纽带,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贵资料。驼夫号子涉及天文、地理、交通、军事、医学、动物学、文学、音乐、商贸、民俗风物等方面,它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对于研究西北民间音乐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不但为民勤听众所喜爱,而且受到音乐界专业人士的高度赞赏。

驼夫号子是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的产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民勤县文化馆对驼夫号子进行了挖掘搜集,请驼户现场演唱,进行录音,采编整理了《民勤民歌集成》,收录了部分驼夫号子,但曲目较少,部分被收入《甘肃民歌集成》《武威地区民歌集成》。近年来,当地文化部门在更加全面地发掘、研究和保护骆驼客文化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力度,而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一批新的“骆驼客”通过开展骆驼客体验及研学游服务,也尝试着以一种新的形式留住这份珍贵的文化记忆。

原创:唐伊

(陇上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