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西路军强渡黄河挺进河西 古浪战役感天动地
甘肃
甘肃 > 资讯 > 党史 > 正文

红西路军强渡黄河挺进河西 古浪战役感天动地

文/杨文远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纪念馆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城西南隅,占地面积15万多平方米,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烈士纪念碑 古浪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烈士纪念碑 古浪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穿过红色文化长廊,站在纪念馆广场处放眼眺望,东面是庄重大气的古浪战役纪念馆,西面是巍峨伫立的红军西路军烈士纪念碑。

穿过牌楼,沿着大理石台阶缓缓而上,即可抵达西路军烈士纪念碑前。纪念碑高19.36米,寓意着这场战事发生于1936年。

纪念碑前的白色牌楼两边,“巍巍祁连埋忠骨,茫茫瀚海慰英灵”挽联赫然醒目。

红军西路军烈士陵园 古浪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红军西路军烈士陵园 古浪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纪念碑整体造型由红色的步枪、黑色的长矛和白色的刺刀组成,碑上镌刻着由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亲书的“红军西路军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15个鎏金大字。纪念碑后面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九军烈士墓”,这里安葬着当年在古浪战役中牺牲的2000多名红军将士的遗骸。

红军西路军九军烈士墓 古浪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红军西路军九军烈士墓 古浪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1936年11月,红军西路军挺进河西,在古浪留下了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

西路军西行古浪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为建立抗日后方,红四方面军九军、三十军、五军及总部直属部队奉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

1936年10月24日晚,陈昌浩、徐向前率领三十军88师263团,一举突破黄河天险,从甘肃靖远虎豹口渡河成功。接着,红四方面军三十军、九军、五军及总指挥部、骑兵师、妇女独立团等21800余人从靖远虎豹口全部渡过黄河。

过河红军在“配合一方面军夺取宁夏”“打通国际路线”等口号鼓舞下,战绩不俗。但因甘肃景泰地广人稀、粮缺水咸的客观环境,不适宜大部队久留,再加上敌胡宗南部接通宁夏等不利因素,迫使中共中央和过河部队重新考虑打通苏联的新途径。

11月6日,过河部队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制定部署了《平大古凉战役计划》,报中央批准后,分左右两翼向西开拔,进入古浪。

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成员雕塑 古浪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成员雕塑 古浪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11月11日,红三十军在古浪大靖行军时,接到中央军委电令,批准过河部队正式组成红军西路军,成立西路军军政委员会,领导党政军工作。西路军由5位常委、6位委员共11人组成,其中陈昌浩任主席兼政委,徐向前任副主席兼总指挥,王树声任副总指挥。从此,红军西路军踏上了征战河西走廊,打通国际路线的艰苦征程。

红九军古浪干柴洼突围战

11月9日,左翼红九军取道古浪南部山路,冲破敌防线,进抵干柴洼(今古浪干城村)。

干柴洼位于古浪县城东南,是个不大的山村,四面高山,中间低洼,军事上易攻难守。红九军指挥部根据这里的地形特点修筑工事,布置防线,阻击敌人。

1992年,古浪县干城村村民自发为牺牲在当地的红军将士修建纪念碑。 古浪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1992年,古浪县干城村村民自发为牺牲在当地的红军将士修建纪念碑。 古浪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是日,敌青海南部边区警备司令部所属部分骑兵团以及互助、乐都等县民团,在总指挥马元海的率领下,尾追而来。在干柴洼东侧的山城洼等处,向红九军发起进攻。红九军在娘娘庙岭等处组织火力,坚守还击。马元海命令部队、民团死拼硬攻,反复冲击,至晚间,干柴洼仍攻不下,马元海不得不将部队撤至大鱼沟一带。

11日,敌兵再次进攻干柴洼红军,国民党派数架战斗机协助。敌人仗着人多马壮,骄横猖獗,死力拼杀。红军利用地形特点,抓住有利战机连续出击,一次又一次地给敌人以杀伤,双方互相冲杀,战斗极为激烈,形成拉锯式。千钧一发之际,红25师迂回于敌后,向敌发起冲锋,敌阵地霎时大乱,弃马逃跑,这才给军部解了围。

干柴洼突围战(油画) 古浪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干柴洼突围战(油画) 古浪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当晚,红九军以27师为后卫,阻击尾追之敌,掩护主力撤离干柴洼,向古浪横梁山进发。由于撤离仓促,一些较重的伤病人员一时难以随部队转移,隐蔽在当地群众家里,敌人二次进村后将他们全部杀害。

干柴洼“突围战”是西路军过河以来的第一次挫折。

横梁山阻击战

11月12日,红军行进至横梁山,敌马元海尾追不舍,企图与红军决一死战。

古浪横梁村横梁弯 古浪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古浪横梁村横梁弯 古浪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横梁山位于干柴洼和古浪城之间,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极为复杂。红军迅速占领了制高点,并作了周密的作战部署。上午10时左右,敌人冲进了伏击圈,红军发挥山地战的特长,迅速出击,打得敌人昏头转向,不知所措。刹那间敌人大乱,扔下大批尸体和枪弹辎重,慌忙退向磨石沟、二廊庙、铁城台等地。

横梁山阻击战(油画) 古浪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横梁山阻击战(油画) 古浪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当晚10时左右,马元海率部又向横梁山反扑,红军全面反击,分割歼敌,致使敌人纷纷溃退,四处乱窜,互相冲击,自相惊扰,首不继尾,混乱不堪。

横梁山“阻击战”,是西路军西进途中一次较大的胜利。

古浪城争夺战

11月13日晚,红九军一个团由政委陈海松率领,沿黄羊川北山西进,从背面击退守敌。14日拂晓,先头部队向驻守古浪城的敌军发起进攻,并占领古浪县城。是日,红九军全部抵达古浪县城。

古浪城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西通河西走廊直至新疆,东达兰州,俗称“虎狼关”,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红九军在西路军副总指挥王树声直接指挥下,根据古浪城的地理特点,作了部署。

血战古浪(油画) 古浪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血战古浪(油画) 古浪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红九军共2个师、6个团,加上军直属部队共6000余人。军长孙玉清、政委陈海松亲临一线实地部署。

古浪城被红军占领后,马元海根据马步芳的命令,依据古浪城所处地理位置,企图从三面进攻红军。

11月16日拂晓,敌人向古浪城发起了第一次进攻。守卫各山头制高点的全体红军指战员顽强抵抗,协同作战,展开猛烈反击。

战斗从早打到傍晚,敌人在第一天的战斗中,目的未能得逞,死伤累累。

17日,马元海针对红军的兵力部署,采取步骑合战、迂回穿插、三面进攻的战术,发起第二次进攻,蒋介石也派出3架轰炸机助战。战斗打响后,敌机首先向北关的红军狂轰滥炸,城外的红军工事在敌人强大炮火轰击下,几乎全部被毁,红军被迫退入城内。敌人从古浪县城北关攻入,战火延伸到古浪北街一带。

古浪城之战由城外作战,转为巷战。

经过几天连续作战,红九军弹药有耗无补,部队减员日增,既无群众基础,又无后方供给,亦无友军援助。

11月的古浪,已是滴水成冰,西路军指战员仍身着过草地时从南方带来的单衣,脚踏“三条线”的麻鞋,除成天与装备优势数倍于己的敌人作战之外,寒冷的威胁,更难以忍受。

凡此种种,都对孤军深入的西路军极为不利。然而,西路军将士仍坚守阵地,浴血奋战。

11月18日,敌步兵骑兵倾巢出动,全力进攻。

守城的全体红军指战员依托残塌的城墙与敌军殊死血战,击退了无数次的进攻,杀死杀伤了大量敌人。但终因敌人众多,红军尤其缺少对付骑兵的有力武器和经验,阵地陆续被敌人冲破,师团之间的联系被切断,红军的作战部署也被打乱,致使红军各自为战,腹背受敌,处于被动状态。

亲缘(油画) 古浪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亲缘(油画) 古浪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古浪城之战,红九军与敌血战3昼夜,毙敌官兵2000余人,但因敌众我寡,弹尽无援,自身也遭受重大损失。

古浪城、干柴洼、横梁山之战,红九军共伤亡2400余人,部队元气大伤。

红九军在战斗停顿之际,重新整顿组织,调整部队建制,决定连夜突围转移,向永昌三十军靠拢。

古浪战役纪念馆

古浪战役纪念馆位于烈士陵园对面。

这座新纪念馆于2015年建成开放,整个纪念馆分三层,主展区为地上两层,以“西风烈·战旗红”为主题,由序厅和挥师进河西、组成西路军、突围干柴洼、阻击横梁山、血战古浪城、血染战旗红、丹心昭日月、浩气永长存8个部分33个单元及尾厅组成,通过图片、文献、电文、地图、油画、雕塑、视频以及大量红军时期的文物和实物按历史脉络,以全面丰富的展陈内容及新颖独特的展陈方式,向人们全景式生动展示了红九军在古浪境内的战斗历史,以及红军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河西的悲壮史诗。

星星峡口喜相逢(雕塑) 古浪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星星峡口喜相逢(雕塑) 古浪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硝烟散尽,历史已经远去。红军西路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用血肉之躯执行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战略部署,策应河东红军和东北军、西北军的军事行动,在配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回顾那段悲壮历程,红军西路军将士对党和革命的赤胆忠心,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革命气节,以及不怕艰险的顽强毅力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最为惨烈的悲壮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