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如何共建"一带一路"?专家学者"云端"献智
甘肃
甘肃 > 资讯 > 原创 > 正文

后疫情时代如何共建"一带一路"?专家学者"云端"献智

文/李果繁

11月25日,兰州大学在线上举办新发展格局与“一带一路”暨兰州大学第四届“一带一路”高端学术论坛。来自中科院、社科院、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多名专家学者发言交流,为后疫情时代持续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献智。

专家学者齐聚“云端”,就“一带一路”相关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兰州大学供图

专家学者齐聚“云端”,就“一带一路”相关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兰州大学供图

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中国外文局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研究院首席特约研究员、中联部原副部长于洪君认为,面向未来,中国要继续加大“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资源配置力度。“政治关系稳定、经济效益可控、信用相对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应该成为各方资金和技术优先投入的重点方向。”他说。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所长杨恕认为,“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虽是古丝绸之路,但如今也面临着缺乏现代产业分布,人口、城市密度低,区域之间和国家之间经济联系水平低等问题。他提出,应加强区域合作和区域间合作,以海助陆,提高“双重身份国家”的作用,加快规划中吉乌铁路建设项目。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刘进军表示,为积极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甘肃将切实提升“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硬联通”“软联通”和“心联通”,扎实推动“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融合的高质量协同发展,大力提升口岸经济的活跃度,增强甘肃“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动能,大力促进枢纽经济体系提质扩容,实现甘肃“一带一路”枢纽经济体系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刘卫东提出,当前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已经由“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必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倡导多边主义,推动更多“小而美”的民生工程落地。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兼顾海陆,“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改变了西部地区的区位,改善了西部地区开放的基础条件,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紧密结合,西部地区开放水平得到全方位提升。

本次论坛由“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甘肃省发改委指导,兰州大学、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办,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承办,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协办。

据了解,为服务国家战略,服务西部发展,兰州大学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在教育、科技、文化、智库等领域全面交流与合作,学校先后成立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等多个实体性机构,并取得丰硕成果。兰州大学与44个国家和地区的221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牵头成立了“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总数已达17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