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驼铃悠扬,东西方商人的行囊里装着“敦煌”
甘肃
甘肃 > 资讯 > 原创 > 正文

​丝路驼铃悠扬,东西方商人的行囊里装着“敦煌”

文/杨文远

敦煌地处河西走廊西段,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重镇,是我国古代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古文明的汇流中心。在丝绸之路沿线,为何敦煌这片相对不发达的土地,却能成为高不可攀的文化高地?

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其丰厚的文化积淀,精美的艺术价值令人心驰神往。徐海洋 摄

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其丰厚的文化积淀,精美的艺术价值令人心驰神往。徐海洋 摄

这还需从丝绸之路说起。

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沿渭水西行,经河西至敦煌,然后分为南北两道。

南道由敦煌西南行,出阳关,沿新疆南山北麓,出葱岭。北道由敦煌西北行,出玉门关,沿新疆北山南麓,到疏勒与南道会合后出葱岭。

无论南道、北道,敦煌都是必经之地,因此,史书将敦煌形象的称之为“丝路咽喉”。

早在春秋时期,敦煌就是允姓之戎的居地。《左传》中记载的“允姓之戎,居于瓜州”,所指就是敦煌境内。

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敦煌成为中原通西域的基地,也是西域入中原的门户。

西行者,即将踏入沙漠险途,要在敦煌进行必要的准备。

东行者,刚刚穿越戈壁大漠,要在敦煌进行充分的休整,使得敦煌成为迎来送往的接待站、补给站。

敦煌阳关 阎钦爱 摄

敦煌阳关 阎钦爱 摄

历史上,敦煌作为中西交流的咽喉重镇,其流动人口的国籍和民族成分比较复杂,这就必然带来多种语言文字的流行使用和口译笔译的盛行,并且出现过一些著名的翻译家。

敦煌遗书中,除了汉文文献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梵文、栗特文、突厥文、于阗文、回鹘文、叙利亚文以及西夏文和蒙古文文献。除佛经外,还发现栗特、印度、于阗、回鹘僧侣与俗人撰写的书信、诗歌、行记之类,更有极为珍贵的蕃汉、梵汉、蒙汉等双语对译写卷,反映了敦煌兼用多种文字以及多民族语言交流的情况。

早在三国时期,敦煌太守仓慈就率先给外国商人发放“通行证”,对西域商人、使节过境,采取保护政策。

当时,西域商人非常希望与中原贸易、交流,但河西的豪强大族却采取了垄断举措,巧取豪夺,西域各地怨声四起。仓慈看到了症结所在,对于要去中原贸易的西域商人,官府协助他们办理文书手续,提供方便。对于来敦煌贸易的商人,由官府将他们的货物全部买下,并用官府所存货物与之交换,再将这些货物公开交易,他们返回时,还派专人护送。

仓慈办事公平,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他还鼓励敦煌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结亲。不管是少数民族妇女嫁给汉人,还是汉女嫁给少数民族,都受到政府的保护。这项措施促进了敦煌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

几年后,仓慈在任上病故,西域商人、敦煌百姓自发出资为仓慈修坟、修庙、塑像。此后,敦煌的执政者基本上继承了仓慈的传统,继续执行开放政策,发挥着敦煌作为国际交往口岸的作用。

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及先进技术不断向西传播到中亚、西亚甚至欧洲,而来自西域的物产亦流转至中原地区。

各国使臣、将士、商贾、僧侣络绎不绝,西域胡商与中原汉族商客云集敦煌,从事中原丝绸和瓷器、西域珍宝、北方驼马与当地粮食的交易。与此同时,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亚和中亚文化不断传播到敦煌,中西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使得敦煌成为“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人文荟萃,文化粲然,这些繁荣的景象在莫高窟第296窟窟顶的壁画上有着极为生动的记载。

敦煌三危山圣境 敦煌翔羚影社供图

敦煌三危山圣境 敦煌翔羚影社供图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

毫无疑问,莫高窟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宫殿,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 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21年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著名文化学者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诚如季羡林先生所言,敦煌很长时间都是东西交通的喉襟和具有国际意义的文化汇流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