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因在陇山以西而得名,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远在史前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仰韶、齐家等文化遗址。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 始设陇西郡,汉初设襄武县,始有建置。陇西小吃名吃很多,其中有一种传统的风味食品陇西腊肉更是独占鳌头,是甘肃的名优小吃之一,因此陇西也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腊肉之乡”。
陇西腊肉历史悠久,据记载,陇西腊肉的腌制约始于清朝乾隆年间。制作陇西腊肉宰杀的生猪主要来自漳县、岷县一带,尤其以岷县蕨麻猪为最佳。因岷县野生药材甚多,农户饲养的生猪春季放牧,秋季圈养,腊肉腌制户冬季收购宰杀时,猪肉的肥瘦肉相间(俗称五花肉),且带有药性,滋味纯美,其瘦肉灿艳似红霞,瘦而不柴;肥肉晶莹若玛瑙,肥而不腻,微带透明,加上10多种佐料腌泡和太阳暴晒而成的肉,色美味鲜、风味独特。
陇西腊肉驰名陇上,远销兰州、新疆、西安等地,经久不衰。改革开放以来,陇西腊肉得到了突破性发展。如今,在陇西县的大小街道和市场上,腊肉如遍地珠玑一般,那高低错落、刚柔相济,时远时近、时说时唱的叫卖声,合成美妙动人的叫卖曲。腊肉摊上食客满座,生意兴隆,处处香味喷鼻,撩人胃口,令人垂涎欲滴,在陇西及周边地区享有盛誉的“大胡子”腊肉,便是其中的一家。
陇西腊肉在腌制上颇有讲究,一般从清爽干燥的深秋时节开始,陇南的大红袍花椒,民乐的小茴香,白银的雪花盐,一样都不能少,除此之外,还要有从外传的秘制配方加入,才能腌制出陇西腊肉独特的风味。与烟熏等其它方式不同,陇西人充分利用当地冬天气候寒冷干燥的特点,将腌制好的腊肉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晾晒,以保留腊肉的原始滋味。陇西腊肉的腌制工序大体分为选肉、搓糖、抹盐、压桶、晾晒、收藏六道工序,老艺人还将工序概括为“宰猪待冷搓糖盐,肉腿相间压桶间,月半之后勤翻晒,收藏之中防油霜。”
选肉:即选择优良的猪肉。将猪前中躯鲜肉去肩胛骨、胸骨,修成长方形。将后腿修成柳叶状或琵琶形状(火腿胚)。搓糖:即将白沙糖或红糖均匀地撒在猪肉的表皮面,然后用力反复揉搓,直至糖被搓化即可。抹盐:即将选好的整形的肉涂盐。将盐、花椒、小茴香、姜皮、桂皮、大香、毕拨、良姜、砂仁等料晒干或烘干,按一定比例混合拌匀,盛入木盆或专制的木盘内,然后把选好的肉块或火腿放入木盘中用力涂盐料。
压桶:即涂抹盐料的肉块或火腿分层入桶,现代多为水泥池。将肉分层放入桶或池内压放腌制月余便好。晾晒:即将腌好的肉出桶,悬挂在人字形木架或搭建的木椽台上露天翻晒,如天气晴朗,约半月时间便可晒好。收藏:即将腌制晒好的腊肉收入屋内架空储藏以待出售。
卖腊肉的时候,看肉是个非常主要的。首先,这腊肉不是煮的,而是蒸。要用一种特殊的锅——带锅(在陇西县之外很少看见过),放上蒸笼,整块肉放在上面蒸。等肉熟了,就摆在木案上出售。这时的腊肉看起来非常好看。用刀割一片,看起来是透明的。如今的陇西县,位于小吃城中繁华地段的“大胡子”腊肉经营门店,常常是不到中午时分,当天蒸煮的腊肉就销售一空。此处,“大胡子腊肉”,包装精美,特别是一进入农历腊月,便成为人们走亲访友互相赠送的土特产佳品。
陇西腊肉一定要在热的时候吃,这样口感最好。吃法很多,最经典的是夹馍吃。用陇西产的那种高高的馒头,然后把热腾腾的肉片夹上,吃起来绝对好。似乎是传统,每个卖肉的老板都会在客人来的时候亲自用刀割一片给客人品尝。大概一是热情,二是展示老板的刀法。这个刀法是很重要的。红白相间,晶莹剔透的陇西腊肉,吃起来口舌生津,唇齿留香,是陇西人不管在何处,难以忘怀的味觉记忆:有盐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更有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和家乡的味道。
原创 马猫
(陇上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