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弹琵琶”者原为男性?“冷门绝学”有新意
甘肃
甘肃 > 大梦敦煌 > 正文

“反弹琵琶”者原为男性?“冷门绝学”有新意

原标题:“反弹琵琶”者原为男性?“冷门绝学”有新意

新华社兰州9月25日电(记者 张玉洁 张百慧)一提起敦煌壁画,人们首先想到“反弹琵琶”。但这一形象究竟从何而来、如何变化,却鲜为人知。

在9月24日至26日于甘肃省敦煌市举办的敦煌论坛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葛承雍对“反弹琵琶”的来源进行了解读。他研究认为,“反弹琵琶”伎乐天形象原为男性。

葛承雍说,近年来国家加大对甲骨文、简牍文献、敦煌遗书等“冷门绝学”的支持力度,这些虽小众却关乎中华文明大课题的研究领域展现出新生机。

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资料照片) 敦煌研究院供图

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资料照片) 敦煌研究院供图

龟甲上刻字、简牍上书写、墙壁上绘画……数千年间,中华民族通过不同方式记录文化。探寻民族基因和文明密码,是“冷门绝学”的独特价值。

近年来,国家持续关注“冷门绝学”。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首次设立学术团队项目类型。“国家为基础研究提供支持,鼓励学者甘坐‘冷板凳’。”葛承雍说。

葛承雍在敦煌论坛上发言 敦煌研究院供图

葛承雍在敦煌论坛上发言 敦煌研究院供图

结合“中国目光”和“国际视野”解决疑难问题,成为葛承雍和他的团队最关注的事情。这支由中外多家机构学者组成的团队,将敦煌壁画与希腊、粟特、波斯、印度艺术进行对比研究,期待探明文明交流互鉴的历程。

“反弹琵琶”形象溯源,是其中一个研究成果。他们对比研究唐代贞顺皇后石椁线刻画、敦煌壁画等发现,“反弹琵琶”很可能来自异域,从盛唐时期的长安到中唐时期的敦煌,这一形象从胡人变为汉人,从男人变为女人。这正是丝路文化交融的见证。

“‘冷门绝学’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跨界融通,着力解决源头难题,将符号化、片段式的印象连接成有序的链条,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葛承雍说。

本届敦煌论坛的主题是“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敦煌学研究。论坛由文化和旅游部、甘肃省政府主办,甘肃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