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敦煌莫高窟,究竟有多震撼?
甘肃
甘肃 > 专题 > 正文

100年前的敦煌莫高窟,究竟有多震撼?

▲ 这一次,我们想用影像的力量,为你讲述最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敦煌莫高窟的故事

莫高窟,这座中华历史文明的宝库,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承载着四世纪以来中国的宗教、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等数不清的灿烂文化。

直到121年前,道士王圆箓无意中发现“藏经洞”,原本已经被人遗忘的莫高窟,才真正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 “同工人用锄挖之,欣然闪出佛洞一所,内藏古经万卷”;图为1908年斯坦因所拍摄的藏经洞影像

一个多世纪以来,莫高窟历经劫掠、战火,也重新书写着辉煌与荣耀,迸发着顽强的生命力。

为真实直观地再现莫高窟近百年来的生命历程,我们联合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孙志军,推出《世纪敦煌》影像画册——精选150余幅敦煌古今对比的珍贵影像,首次在国内公开付梓。

让我们跟随专业文物摄影师的镜头开启一场时空穿梭的敦煌之旅——其实,莫高窟比你想象中或曾见的,更震撼人心。

我们应看到的,不是死去的壁画,而是活生生的历史和生命跳动

深处大漠,莫高窟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精美绝伦的艺术与历史。历久弥坚,于苦难中焕发光彩,是她最独特的生命底色,也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一脉相承。

为了在最大程度上展现出这种隐藏的生命力,《世纪敦煌》精选了150余幅艺术价值最高、历史价值最高、变化最大的莫高窟影像。仅仅是凝视这些历史加诸于莫高窟的印记,就足以热泪盈眶。

302窟 窟顶西披(隋)

▲ 1908 年照片中,记录了完整的隋代说法图,精美绝伦

画面中前景部分为甬道盝形顶,画宋代千手千眼观音变;后景为窟顶前部的人字坡顶西披,分为两段:上段画萨埵太子本生(佛陀前生之一为太子,舍身饲虎),下段画福田经变(福德之田,供养以获福报)。后部平顶隋代画说法图、平棋图案等。

323窟 主室南壁(初唐)

▲ 历史影像显示,壁画中间缺失的是杨都出金像部分

最上部画千佛;中间初唐画佛教史迹画,从左到右分别是西晋吴淞江石佛浮江、东晋杨都出金像(大部分于 1924 年被美国人华尔纳盗劫破坏)、隋文帝迎昙延法师入朝等;下部画菩萨七身。

▲ 被美国人华尔纳盗劫的杨都出金像部分,现存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

154窟 主室北壁(中唐)

▲ 1908 年照片中,仍能看到经变下部乐舞图及其左侧

壁画所绘内容为观无量寿经变一铺。观无量寿经变发展到此窟,已基本定型,延续了早期初唐洞窟的基本图像内容与结构特征,中间主题为说法会,东侧未生怨,西侧十六观。壁画下部西夏画持花供养菩萨。

这些珍贵历史照片,让我们得见那个未曾见过、已不可见的莫高窟;在阅读中,找到时空穿梭、还原莫高窟的实感。

此外,《世纪敦煌》还收录了300多页的高清历史影像,每一张都值得用放大镜仔细鉴赏,让你一口气看尽莫高窟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沧海桑田。

▲ 更多影像等你探索

14年耕耘,造就《百年敦煌》收藏级影像画册

当大量敦煌影像在网络上触手可及,如何打造一本视角独特、触动人心的敦煌影像画册?这一过程,其实并不简单。

2000年,本书编著、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孙志军参与了樊锦诗先生、王旭东先生承担的国家课题“敦煌莫高窟及周边环境演变”。

为获取关于莫高窟的第一手资料,他多次前往大英图书馆、匈牙利科学院图书馆、哈佛大学艺术图书馆等机构,系统性考察并收集1908年间斯坦因、伯希和等人拍摄的、最早期的敦煌影像。

▲ 孙志军在匈牙利科学院图书馆考察斯坦因原作

“研读历史照片的这个爱好,大大拓宽了我的视野,令我在脑海中逐渐拼凑、还原出了一个原生态的、有别于我们当下看到的敦煌莫高窟。”

——孙志军

这些史料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孙志军浩大的莫高窟“重摄”工作——即模拟法国西域考古队1908年拍摄的角度、景别、光照等技术环境,让敦煌莫高窟百年间的变化,无干扰地直观呈现。

“重摄”工作从2007年开始,历时4年才最终完成,成为了《世纪敦煌》最初的内容雏形。后续又历经10年多的增补、完善,终于集结成书。

在封面方面,选择莫高窟45号特窟的观世音菩萨像作为主体。这是盛唐时期敦煌雕塑中最完美的作品之一,塑像面目柔美,神情端庄,尽显大唐风范。

▲ 布面精装+特种纸护封,装帧精美

在装帧方面,采用布面精装与特种纸护封,书名采用压凹与烫黑工艺,高端大气。

▲ 布面精装+特种纸护封,高端大气

在装帧方面,为了方便大家直观对比莫高窟近百年来的变化,采取锁线精装的装订方式,所有对页均可180度完全平摊。每幅影像都配有简短的文字说明,让你深入了解壁画背后的故事。

▲ 每幅影像都配有简短的文字说明,让你深入了解壁画背后的故事

在正文选纸方面,使用128g超感特种纸近看可见复古纸纹,触感略微粗糙,古色古香。

▲ 128g超感特种纸,古色古香

在图片选纸方面,经多次对比试验,最终决定采用120g哑粉纸及四色印刷工艺,还原最真实的壁画色彩。

▲ 120g哑粉纸,还原最真实的敦煌色彩

我们还为参与本次新书众筹的读者,专门设计了“限定特装版”图书滚边。与普通版不同,特装版在印刷上增加了独特的“赭石色滚书边”设计——按量印刷,众筹结束后不再加印!

▲众筹限定特装版专享“赭石色”滚书边

就这样,《世纪敦煌》从无到有的过程整整花费了14年,比预想的久了不少,却也真正造就了一本可供永久收藏的影像画册,让敦煌之美,可以伴随我们久一点、再久一点。

它让每一位热爱敦煌、向往敦煌的国人,能系统性地获取关于莫高窟的一手影像资料,而不必远赴英美。

从专业文物摄影师的镜头下,我们也得以跳出常规的游客视角,让莫高窟的前世今生,在我们的脑海中得到完整而直观的呈现。

我们还希望,大家能以最低的成本走近敦煌、了解敦煌。本书正在摩点平台进行独家首发——这意味着如果现在购买,你将以最低首发价、优先收到《世纪敦煌》新书,且享受3个月的保价期(还有机会解锁大量文创周边哦)。

用影像的力量,守护永恒的敦煌

迄今为止,孙志军已和团队一起,完成了莫高窟258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

阅读他编著的《世纪敦煌》,我们似乎也更能感受为什么这片茫茫戈壁,能成为令无数人心甘情愿坚守一生的地方。

“历经千年的莫高窟,有着不同程度的病害。看到1908年由法国人伯希和拍摄的洞窟图片时,我才发现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等文物,仅仅和七八十年前相比,就已经大大退化,或模糊,或丢失......其病情恶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将持续下去。”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樊锦诗

风沙吹过莫高窟,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敦煌守护人”——文物的“病害”和“磨损”越是无法阻挡,他们就越是要与时间赛跑、与命运抗争,用影像的力量,守护“永恒的敦煌”。

这也是我们推出这本《世纪敦煌》影像画册的初衷。当“重摄”影像与历史照片交相辉映,我们相信,总有一种敦煌之美会定格在每位读者的心中,永远不会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