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积石山:大禹治水源头 丝绸之路结点

甘肃积石山:大禹治水源头 丝绸之路结点

原标题:大禹治水源头——积石山

□文质君

甘肃积石山:大禹治水源头 丝绸之路结点

积石峡又叫孟达峡,峡长25公里,两岸积石山峰入云端,峭壁耸立,谷中滔滔黄河奔腾而下,水流湍急,声震如雷。凭高作浪,银汉倒挂,深不可测,瀑溅珠飞,白雾上腾,蔚为壮观。有语云“地险天成积石关,屹然积石出群山”,被赞为“万夫难开积石关”。解放战争时期,王震兵团十万大军从此抢渡黄河,解放青海、河西走廊和新疆。这里又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亮丽结点,中西交流的通衢。上古时期将此峡视为黄河之源。

甘肃积石山:大禹治水源头 丝绸之路结点

积石山地区尚有远古和上古时代的灿烂文化遗存,有“中国彩陶故乡”的美称,国宝级“彩陶王”就出土在这里。有齐家文化的聚集宝地,有喇家文化的遗址,有辛店、马厂文化的发现。三坪出土的国宝“彩陶王”造型古朴典雅,纹饰流畅。1990年4月10日发行纪念邮票一张。

大禹积石治水用过的水缸□资料来源:《民和志》

大禹积石治水用过的水缸□资料来源:《民和志》

甘肃积石山:大禹治水源头 丝绸之路结点

积石山风景图 积石山,又称玛积雪山,是昆仑山的一处高峰,雄奇险峻。它立于黄河两岸峻壁巉岩,奇峰峻岭,怪石嶙峋,对峙相望。积石山由红岩构成,红岩磷磷,美轮美奂。主峰高六千二百八十二米,延绵数十里,终年积雪。 □本文供图 及说明 范 凡

上古时候,沧海横流,江河无序,洪水泛滥,百姓遭殃。洪水冲塌了房屋,淹没了良田,淹死了无数人。尧帝从群臣中选择能人去治理,人们推举鲧去干这件事。鲧采用筑堤堵水的办法,堵来堵去,这儿堵了,那儿开了,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尧帝便把鲧处死了,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

禹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他接受了治水任务,找出了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决定先进行实地考察,从灾害最大的黄河开始。他循河逆流而上,来到积石山,看到黄河被高大峭拔、蜿蜒几十里的积石山所挡。洪水壅聚,雨季中常常漫溢出来,咆哮而下,造成九州之内的灾害。禹认为,关键的问题是要凿开一个缺口让黄河水泄出去,才能消弭灾害隐患。于是,他决心劈开高高耸立的积石山。他带领万民百姓治水的事业从此开始了。他们带着石斧、石刀、石铲、骨铲等简陋的工具,奋战在积石山上。他们吃的是粗糙的食物,穿的是破皮袄烂毡毡,夜晚常常露宿野外,夏天顶着烈日,冬天冒着寒风。有人在山上摔死了,就在山上刨个坑埋了;有人在水里淹死了,就在河中水葬。活着的人为死者举行简单的葬礼后,立即又投入紧张的劳动。

禹是治水的首领,跑在治水现场的最前沿,手上长满一层层老茧,脚底结出了厚厚的疔痂,蓬头垢面,忙得连头和脸都顾不得洗一下。指甲脱落了,浑身的汗毛也掉光了,远远看去像个蠕动的黑虫,手下的人个个被感动得直淌眼泪,用更大的劲头投人到治水之中。

禹治水的十三年中,曾经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口,没顾上进去看一看。第一次经过门口时,他听见自己的新生儿子呱呱坠地了,妻子由于分娩的痛苦正在大声呻吟。手下劝他进去看看产女妇婴儿,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路过家门,听见儿子咿呀学语,挥着小手叫父亲,禹向妻儿远远地打了个招呼,含着热泪离开了。第三次经过家门口,孩子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拉着父亲的手往家里拉,他爱怜地抱起儿子,亲了一下,叫儿子告诉母亲,治水忙,没空回家,又匆匆离去了。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治水的人。

他们凿呀凿呀,经过异常艰苦的劳动,积石山终于被凿开了,奔腾的黄河水从凿开的缺口飞泻而出,顺着开出的河道欢快地向东流去。禹和他的伙伴们高兴得笑了,黄河两岸的民众笑了。禹采取了与他父亲相反的做法,凿山开渠,疏通壅塞,把洪水引入河道,归向大海,消除了水患。

大禹治水的时候,在工程方面存在着很多困难。坚硬的石山,简陋的工具,开凿难度很大。对特别坚硬而巨大的花岗岩,实在没有办法,他们就伐来山中大树,燃起火来,进行烧烤,等把石头烧到通红,再浇上水,让石头裂出许多缝来,再用撬杠去撬,费时费力,实在很难。正在艰难开凿的时候,从黄河中跃出一匹龙马,背上背了一个图案,图案上就是一些圈圈点点、横杠竖线,此即《河图》。大禹从圈圈点点中受到启发,开凿的技术大为提高,凿开了河道。他得到这个《河图》,就能驱使鬼神,很快就把水患治平了。

大禹治水的故事,只是美丽的传说,没有文字记载,只有后人追述记载了他的功德。《尚书·禹贡》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海。”绵延几十里的积石山被黄河拦腰切为两段,中间形成黄河峡谷,长50里,这就是著名的积石峡,峡谷两岸绝壁峭拔,望之令人眩晕;重岩叠嶂,雄奇嶙峋,遮蔽天日;危石险峰,横空而出,惊心动魄。峡中黄河急流奔湍,声若巨雷,浪拍石崖,生云吐雾,奔腾咆哮,一泻千里。这壮美的景色连同大禹治水的功德,勾起了无数诗人墨客的情怀,他们写下了无数的诗词文赋。远在晋代,成公绥在《大河赋》中写道:“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兮,出积石之嵯峨。”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看着神奇的积石峽谷,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

谁开黄河源,流出混沌河?

积雨飞作雪,惊龙喷为波。

湘瑟飕飕弦,越宾呜咽歌。

有恨不可洗,虚此来经过。

明代副使王锦这样形容积石峡:

双峡中分天际开,

黄河拥雪排空来。

奔流直下五千丈,

怒涛终古轰春雷。

明代进士张焕也描写了积石峡的雄伟壮观:

天上黄河天际周,

凿山原自此山头。

两崖丹峭千寻壁,

一带横看万里流。

昼夜风雷恣喷薄,

古今日月与沉浮。

追游漫有穷源头,

欲向昆仑问十洲。

清代州内进士张和在《河州八景》第一景《积石奔流》中写道:

对立双峰屹若门,

黄河直下入中原。

神工曾劈华夷界,

绝壁犹余斧凿痕。

积石峡的传奇遗迹还有很多,如禹王石、大禹斩蛟崖、骆驼石、天下第一石崖、禹王庙等,使积石峡更加神奇诱人。

积石山,汉时设立过河关县。西晋时在这里设立临津县临津关。西秦在潭郊建过国都。隋代设立积石镇时设积石军。明代洪武年间,改为积石关。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80年代初设立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积石峡,在中国历史上是中原农业民族与青藏高原少数民族的分界线,由于军事位置重要,被称为“积石锁钥”。峡口有古丝绸之路南道在黄河上的重要渡口,中原和西域的商队、使臣不绝于途。历史上这里发生过许多战事。羌、汉民族之间长时间的争夺战、拉锯战就在这里展开。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率七萃之士,驭八骏之乘,由宗周(今西安)出发,经崆峒、陇山、狄道、积石峡,入乐都、张掖河,到达昆仑山,会见了西王母,沟通中原与西域交通,与西部少数民族进行了友好的交往。公元前138年和前126年,张骞两次通西域,往返河州,在临津渡(今大河家)过黄河人湟中。公元前121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万骑,激战黄河渡口,转战6日,过焉支山,抗击匈奴,赵充国、李息、耿恭、马防、马贤、段颖、夏侯渊、张邰等将多次用兵河湟,而积石地区是主要战场。隋炀帝带后妃、侍从,率40万大军浩浩荡荡经临津关,震慑吐谷浑,到张掖陈兵讲武。唐代时兵部尚书侯君集率军过临津,西进攻吐谷浑,恢复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卫国公李靖在此驻军。哥舒翰攻吐蕃收复黄河九曲。宋代王韶拓地开边,收复河州。蒙古成吉思汗攻打积石州。明代在河州沿山设立24关,积石关为第一关,并在河州设立茶马互市重要市场,在积石关创设禹王庙。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撒拉族韩奴力率领起义军与清军对峙,攻打积石关。积石屡为战地,干戈不息。从古到今,西羌、鲜卑、吐谷浑、吐蕃、回、保安、东乡等民族在这里风云际会,创造了古今文明,演绎着一幕幕历史壮剧。

现在,甘肃特有的保安族就聚居在这里,而保安族著名的腰刀工艺则蜚声全国。(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