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往欣守护 他们接棒"面壁"莫高窟留住"老朋友"

心向往欣守护 他们接棒"面壁"莫高窟留住"老朋友"

原标题:是向往亦是守护!他们,俱是“莫高人”

千年以降,莫高窟静默以待时光。

千年以降,莫高窟静默以待时光。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萍

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敦煌莫高窟,因为悠远历史,因为灿烂文化,令无数人魂牵梦萦之。

游览莫高窟

游览莫高窟

“为什么要来敦煌?大概是因为我内心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向往吧!”

今年5月份,根敦阿斯尔博士入职敦煌研究院,正式成为一名“莫高人”。来莫高窟工作之前,根敦阿斯尔已经在国外求学17年,2020年9月从日本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博士毕业。

他在研究生期间,看到了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的毕业论文以及敦煌的相关画册资料。“我几乎是瞬间就被敦煌文化的魅力所折服。后来,我被学校派遣去法国交换研究时,认识了国内外研究敦煌学的专家,见到了很多敦煌的资料,由此产生了来敦煌研究院工作的心愿。毕业前夕,已经有学校想要我去工作,但敦煌研究院是我的心之所向。”就这样,根敦阿斯尔来到了敦煌研究院。

在此之前,根敦阿斯尔从未到过敦煌。2020年11月份,根敦阿斯尔从家乡内蒙古自驾出发,一路途经兰州、武威、张掖、酒泉到敦煌,切身感受着穿越千年的敦煌历史文化。

“有文化底蕴的敦煌一定很需要我去挖掘和传承。”来到敦煌研究院后,根敦阿斯尔被一代又一代的莫高人所凝练的莫高精神所感动,也在前辈的指点中明白——他们的工作不仅是满足于研究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艺术和历史,还要将这些壁画艺术背后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挖掘出来,然后去弘扬、传承。

一位学者的学术生涯中,有着走不完的求知路,而根敦阿斯尔走不完的求知路,就是敦煌莫高窟的学术之路。“我希望利用我所学到的知识,为敦煌研究院开展多种国际性学术文化交流,为敦煌文化传承尽绵薄之力。”

壁画修复

壁画修复

“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莫高精神就是老一辈人在艰苦环境中产生的,时至今日,也在召唤着包括根敦阿斯尔等在内的更多人,承担起保护和传承敦煌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壁画修复师张伟一待就是20年,从“小张”成为了“张工”。张伟说,“留下来的,都是真正热爱敦煌文化的人。”

4月份敦煌天气渐暖,张伟在莫高窟内的“面壁”工作也开始了。他爬上脚手架,坐在壁画前,熟练地运用壁画修复工具,除尘、注射加固剂,回贴、脱盐,经过一系列修复工艺,让千年壁画重焕光彩。

“壁画修复,这是一个精细活,所有的修复工作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每一种壁画病害都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不同工艺才能完成。一些修复技艺是我们的修复师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面壁’中慢慢摸索出来的。”张伟说,“在洞窟里做修复工作,必须要静下心来,耐住性子。有时候在一个窟里面一待就是好几个月,也会枯燥,忍受不了这份寂寞的人,是在莫高窟待不住的。”

壁画修复

壁画修复

时间流逝,帮助莫高窟重新焕发光彩的接力棒,也已经传递到了年轻人手中。张伟所在的团队在不断地纳入新生力量,以师带徒的方式帮助这些“接棒”的年轻人迅速成长。

赵一君就是“接棒人”之一。2019年,赵一君从西北师范大学毕业后入职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修复中心,刚开始只是做些最基础的准备工作,经过张伟等人5年的培养有了修复“手感”后,才开始慢慢进入修复病害壁画的核心工作。

壁画修复

壁画修复

“每当坐在这里,我都会想象千年前古人画这些壁画时的心情,这是一种神奇的感觉,就像触摸到了历史一样。”就在这里,赵一君找到了属于她的人生。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曾说,“没有可以永久保存的东西,莫高窟的最终结局是不断毁损,我们这些人用毕生的生命所做的一件事就是与毁灭抗争,让莫高窟保存得长久一些,再长久一些……”

也许一代又一代的莫高人穷尽一生,也只能触及到十之一二,但总有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者愿意付出一生的时间去守护它,赓续它。正因如此,已历经千年的敦煌壁画,如今依然熠熠生辉。这,就是传承的意义。

(每日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