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宝”榆林第25窟,与千年文化面对面
甘肃
甘肃 > 专题 > 正文

“探宝”榆林第25窟,与千年文化面对面

原标题:榆林第25窟壁画解读

图一:榆林窟第25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

图一:榆林窟第25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

榆林窟第25窟为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代表性洞窟,其南壁观无量寿经变是依据《观无量寿经》绘制,中间为观无量寿经变的主体部分——极乐世界,左右两边为该经的序分部分十六观和未生怨华华。

极乐世界主体部分(如图一),极乐世界中部为七宝池中的露天殿堂,无量寿佛结跏趺坐于金刚宝座上,施无畏印,肃穆庄严,头顶上罩着华丽的宝盖和幡幢,上方飞天撒花飞舞,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分座左右,供养菩萨四面环绕。七宝池殿前的平台上乐天成八字形座在毯子上,吹奏着不同的乐器,他们手中的乐器,主要有海螺、筚篥、笙、琵琶、洞箫、笛、排箫、拍板,中间一伎乐人肩挂腰鼓,伸双臂,撇手指、提左腿作击鼓腾跳之姿,造型略显肥胖但动作轻捷并不笨拙。旁边有迦陵频伽鸟拨奏五弦应和。七宝池中,几身莲花童子在嬉戏打闹,有的莲花童子在捉鸭子有的一个莲花童子头钻进水里,露着屁股,另一个童子在张望神情紧张,还有莲花化生,童子双手合实,等待花开,是下辈生想观的命运。

大殿后面是亭台楼阁,主要有极乐世界的神鸟,回廊里,左边是白鹤展开双翅,嘴里好像发出美妙的声音,迦陵频伽人身鸟尾,双手弄拍板展翅而舞,尾如卷云或漩涡。回廊右边,共鸣鸟一身二头,弹凤首一弦琴,展翅而舞,孔雀轻歌曼舞、展翅回首,还有翩翩起舞的鹦鹉,他们是能为人言而美丽的祥鸟,他们的声音能增进人们善德的力量,促进人们早日进入想象的幸福世界。这幅经变画虽是描写极乐世界的歌舞场面,却以人间豪华的宫廷建筑景物为蓝本,既有亭台楼阁,又有平台宝池,显得宏伟壮丽。

该经的序分部分未生怨,主要讲述了印度摩揭陀国国王频婆娑罗王因年老无子,担心没人继承王位,有一天国王请来相师占卜,相师说国王所在都城后山中有一道人,正在修行,此人死后会来投胎于王后转世为太子,国王求子心切,下令先断了山中道人的水源食物,后又派人进山杀死道人,可是道人投胎时间没到,转世成为一只兔子,相师告诉国王兔子死后即是将投胎的太子,国王求子心切又杀死兔子,果然不久王后怀孕生下太子名阿阇世,阿阇世长大后受奸臣挑拨,囚禁国王,想饿死国王,阿阇世母亲韦提希夫人每天身藏米面、璎珞盛果浆为国王充饥,一段时间后阿阇世王子见父亲仍健在,得知母亲所为,把母亲也囚禁起来,韦提希夫人非常伤心,向佛祖祈祷,自己为何和国王要受如此遭遇,佛祖告诉他,在阿阇世王子没出生前他们与王子已经结下了孽缘,只要一心静观,除去杂念,即修三幅和十六观,才能得到解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图二:未生怨(左) 图三:十六观(右)

图二:未生怨(左) 图三:十六观(右)

未生怨画面自下而上分六个情节(如图二):1、阿阇世王子发动宫廷政变逮捕国王,2、阿阇世王子欲拔剑杀其母,二大臣谏阻,3、韦提希夫人璎珞盛果浆、身藏米面探望国王,4、国王杀死仙人,5、佛陀从入宫说法,6、佛陀从耆阇掘山。

在佛陀的指引下韦提希夫人修习十六观通往西方往生世界,画面中韦提希夫人对景观想,这十六观从上而下(如图三)依次为:

1.日想观:韦提希夫人正坐西向,谛落观日,使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将末,如悬鼓形,是为日想观。

2.冰想观:池水冰裂是为冰想,韦提希夫人面对宝池冰纹,想到琉璃地面,纯金界道,想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

3.地想观:池中生莲花、地上出花木,象征粗见极乐国土,即地想观。

4.大势至想观:因为大势至菩萨天冠上有宝瓶,故画莲花宝座上置宝瓶,以为象征。

5.宝楼观:画一楼阁,象征五百億(万的万倍)宝楼,表示宝楼观。

6.宝树观:韦提希夫人跪于菩提树下,表示宝树观。

7.八功德水想观:画一大宝池分为数小水池,象征八池水,表示八功德水想观。

8.佛身观:韦提希夫人跪于观无量寿佛佛身前面,以观佛身见佛心,表示佛身观。

9.宝珠观:韦提希夫人座在大宝珠下,宝珠有千万光明。

10.莲花座想观:画地上出大连花,花中座一菩萨表示莲花座想观。

11.华座观:画一须弥座表示华座观。

12、13、14:上中下生想观:画莲蕾、莲中化生和盛开的莲花,分别表示上中下生想观。

15.画一僧人着袈裟,面对韦提希夫人,十六观无此观。

榆林窟第25窟北壁弥勒经变是依据《弥勒下生成佛经》绘制,画面中间表现的是弥勒在龙华树下成道后三会说法,画面其余结构描述的是弥勒降生阎浮提世界种种美妙事物。

图四:榆林窟第25窟-北壁-弥勒经变

图四:榆林窟第25窟-北壁-弥勒经变

一、弥勒三会(如图四)

1.弥勒初会:龙华树下弥勒作善跏扶座说法像,其左侧为大妙相菩萨,右侧为法华林菩萨,力士、天龙八部围绕左右。弥勒头顶是装饰华丽的宝盖,其身后大海中矗立着须弥山,上为兜率天宫,象征弥勒自兜率天宫下降人间。天龙八部为佛教守护神,头戴狮头帽者为乾达婆,头戴鹰头帽者为迦楼罗,蟒蛇头饰者为为摩睺羅伽。

佛经说弥勒初会受戒众生96亿。

儴佉王为弥勒献宝及婆罗门拆除宝幢:印度国王儴佉王为了供养弥勒佛以镇国七宝和宝幢献给弥勒,弥勒佛接受宝幢后立即施舍给婆罗门,婆罗门得此宝幢立刻将其拆毁共分,弥勒见此宝幢顷刻化为乌有深感人生无常,于是在龙树下修到成佛,儴佉王见之也率翅头末城的王妃、太子、大臣和宫女等八万四千人随弥勒发愿出家。

弥勒初会前方供案上及两侧有儴佉王为弥勒献的七宝:中间为摩尼宝珠,左侧为金轮宝、兵宝、马宝,右侧为宝函既藏宝、象宝、玉女宝。弥勒初会正前方婆罗门正在拆除宝幢,宝幢为中国式两层楼阁,有围栏,底层有轮,为稀有之活动宫殿,宝幢左边一婆罗门用绳子将木板掉下,下面一婆罗门在承接,右边有两个婆罗门做着投掷的动作,还有一个婆罗门在背木版。宝幢两侧为云彩托起的藏宝,盖上为宝函,下有莲花,旁边各有两条神龙在守候。

2.弥勒二会:

弥勒侧向作说法印,大妙相、法华林菩萨坐于两侧,后面是天王。前面香案上摆香炉,两边床上,置盒子放着剪下的头发、待用的袈裟、净瓶,戒除的酒食器物,新受戒比丘尼列座听法显得局促不安。佛经说弥勒二会度众生94亿。法会前面所绘为王妃剃度以及女剃度的场景,有描绘女剃度中的一个洗头者,还有描绘一个侍女女以净水为一个新尼灌顶洗头。

3、弥勒三会:

弥勒三会,弥勒挥手说法,天王、力士侍立于后,有左手托塔右手执剑的毗沙门天王、有执长枪的毗琉璃天王和龙王,法会前为儴佉王和王公大臣剃度的场面。

有国王和太子剃度场面:一僧为国王剃度,国王前面有侍臣以竹篮接发,献巾,有大臣头插貂尾,持笏板禀报,按唐制宰相一级官员才有貂尾之饰,一僧为太子剃度,也有侍臣接发,二大臣侍立于身后,袖手徘徊,情绪不安。

有男剃度场面:地毯上有僧人为长者削发,前有一男侍跪在前面呈帛,子女侍立身后,右边有两个僧人跪着捧着香炉燃香供养。弥勒三会旁边,新度听法僧人正坐听法,他们穿的袈裟也是不一样,因为他们心境不一,所以表现出不同的神色,他们前面桌案上摆的净瓶和袈裟。

二、弥勒世时种种美好的事物

图五:榆林窟第25窟-北壁-迦叶献袈裟

图五:榆林窟第25窟-北壁-迦叶献袈裟

1.迦叶献袈裟(如图五):

释迦摩尼灭度前要大弟子迦叶把法衣传给未来佛弥勒,迦叶为了完成任务,在深山禅窟中入定等待弥勒的到来,弥勒成佛后,率众弟子往耆阇掘山,迦叶见弥勒到来献上袈裟,迦叶献袈裟后,任务已经完成,身体升上虚空,追逐彩云,上身出火下身出水,锡杖,盂钵飞荡在空中,越过崇山峻岭,于是入了寂灭。

图六:榆林窟第25窟-北壁-耕耘图

图六:榆林窟第25窟-北壁-耕耘图

2.弥勒世时一种七收的耕获图(如图六):

画面中一男子头戴斗笠,身穿长袍,双手扶犁,正在犁地,一黑一黄两头健壮的耕牛正在拉动插入土地的木犁前行,这是二牛抬扛式的耕作方式,男子身后有一位农妇正在往犁过的地里播撒种子,侧面一农夫正在拿着镰刀收割庄稼。远处一男子手持木叉正在扬场,一妇女用扫帚把粮食扫到一边。妇女身后有一僧人为两俗人讲经。

图七:榆林窟第25窟-北壁-老人入墓

图七:榆林窟第25窟-北壁-老人入墓

3.老人入墓(如图七):

佛经说,弥勒世界,人寿八万四千岁,临终之前,自诣墓塋(ying),它画的是一个唐式的墓园,有围墙墓道等,中间有穹窿帐房,内有胡床和画屏,老人头戴透额羅襆头,白衫,乌靴,大腹便便,坐胡床上,右手持杖,左手拉着女儿的手,注视子女,女儿挥袖拭泪,意切情深。前面一男子跪地叩头,旁边一男子以袖拭泪。老人入墓与路不拾遗中间的藏文题记转写为: //dzevu/ devi cung gyis /phags pav khor cig / bgyis pav vdi shang shevi/sku yon du bsngas pav/lags so//。翻译成汉文主要有以下四种不同的说法:(1)段文杰先生将其译为:此人寿满一纪(八万四千岁),自诣墓茔。(2)西北民族学院王沂暖教授将其译为:朱子之子愿为圣者之眷属,请圣者开恩收留。(3)谢继胜、黄维忠先生将其译为:曹氏幼弟施化此铺圣图,此乃回向“尚希”之公德,甚佳!(4)西藏自治区社科院巴桑旺堆先生将其译为:dzevu(曹德君?)作圣者一铺,此为shang shevi(上师?)功德之祈愿!

图八:榆林窟第25窟-北壁-路不拾遗

图八:榆林窟第25窟-北壁-路不拾遗

4.路不拾遗(如图八):

弥勒世时,珠宝满地,路人绕过、无人去拾,表现人们对和平安乐生活的憧憬,也从侧面反映了盛唐盛世的一派景象。图中画的是两个路人看见华丽的宝函和珠宝回头而不去拾。

图九:榆林窟第25窟-北壁-弥勒变之翅头末城

图九:榆林窟第25窟-北壁-弥勒变之翅头末城

5.弥勒率弟子乞食翅头末城(如图九):

翅头末城,方形的城郭、城垣,两面的城门、门楼和角楼,护城河绕城一周,城内六角形楼阁内一女子在胡床上支颐而卧,阁外有一菩萨乘云而来,这大概描述是弥勒观母,降生投胎的情节。一龙乘云飞起在空中,是大力龙王多罗尸弃见弥勒来忙降细雨使道路润泽。城外一罗刹正在清扫,使道路清洁。弥勒三会说法后率弟子乞食翅头末城一罗刹放下扫帚前来迎接。

图十:榆林第25窟-北壁-树上生衣

图十:榆林第25窟-北壁-树上生衣

6.树上生衣(如图十)

弥勒世时人们穿的衣服,树上自然会生出,人们可以随意取用。图中两人正从树上取衣服穿,这种襆头,蓝衫,乌靴正是盛唐时装。

图十一:诵经(左)-抄经(右)

图十一:诵经(左)-抄经(右)

7.诵经、抄经(如图十一)

在山林中,左边是一施主请高僧为其诵经,施主跪地合掌聆听经文,一僧坐在床上展开经卷正在诵读。右边是一施主请书手写经,书手在树下床案上伏案执笔书写经文,施主因写经而飞升得道。这两位施主上方均有云缕升起,人形座于其上,是两位施主因诵经、写经而得度升天。

图十二:榆林窟第25窟-北壁-藏汉婚礼图

图十二:榆林窟第25窟-北壁-藏汉婚礼图

8、藏汉婚礼图(如图十二):

佛经说:“女子五百岁而乃行嫁”。画面中,门外搭起帐幕,帐内设山水屏风,宾客对座,婚案上摆着餐具和食物,头戴头额罗幞头的主宾可能是一个唐朝的官员或者有可能为新郎的岳父。帐前着吐蕃装的为藏族新郎,下跪行礼。新娘与伴娘为汉人,着汉装立于一旁,中间为新娘,新娘左右两边为伴娘。它真实地反应了我国北方以“青幔为屋”,和行礼时男跪女不拜的习俗,是一幅难得的唐蕃联姻图,也是当时唐蕃联姻历史的反映。

来源:回到敦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