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责任使命扎根敦煌29年 苏伯民谈文化遗产保护
甘肃
甘肃 > 大梦敦煌 > 正文

肩负责任使命扎根敦煌29年 苏伯民谈文化遗产保护

原标题:【筑巢引凤 智汇陇原】苏伯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世界遗产地游客承载量研究与游客管理国际研讨会上苏伯民做报告 冯石摄 影

中国世界遗产地游客承载量研究与游客管理国际研讨会上苏伯民做报告 冯石摄 影

1982年,我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进入甘肃省地矿局中心实验室工作,工作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省会城市兰州,事业和生活道路基本确定。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敦煌研究院开展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日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等国外文物保护机构的合作,急需招聘一批有自然科学及理工背景的人员,参与到壁画保护的国际合作研究。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兴趣,我决定到敦煌实地了解一下。

1992年秋天,我踏上了兰州开往敦煌的西行列车,一路上,人烟和建筑越来越少,砂砾和戈壁越来越多,经过31个小时到达敦煌研究院。第二天,莫高窟工作人员带我参观了莫高窟。洞窟内满眼是精美绝伦的壁画,我被博大精深的敦煌壁画震撼和吸引了。我想,莫高窟是世界遗产,中国的文物保护研究事业才刚刚起步,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在壁画保护工作中派上用场,未来和一群知名艺术家、考古学家以及不同专业背景的前辈们一同工作,既是挑战,又有吸引力。就这样,原本只想来莫高窟了解一下就回兰州的念头被打消,我决定留下来工作。

苏伯民在莫高窟洞窟指导保护修复工作

苏伯民在莫高窟洞窟指导保护修复工作

一转眼就是29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莫高窟的感情与日俱增,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挚爱愈加深厚,文物保护事业已经成为我一生的追求。回顾在敦煌研究院的工作经历,冥冥之中,自己和敦煌莫高窟、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有一种缘分,在大漠戈壁腹地敦煌工作,虽然清贫寂寞,但文物保护工作给我更多的是享受。

来敦煌研究院后,我进入保护研究所,从事文物保护的研究。当时,实验室条件简陋,研究人员也比较少,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和泥、调制材料和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做分析实验要到兰州才能完成。

上世纪90年代,时任院长樊锦诗和副院长李最雄提出,敦煌壁画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空鼓、酥碱和起甲等病害,这是敦煌壁画保护研究的重点,也是敦煌研究院国际合作项目的重点。通过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双方多年的努力,我们在现状调查、壁画材料分析、病害研究等方面研究出了一整套方法,查明了长期引起莫高窟壁画中酥碱、空鼓等主要病害的原因,并通过筛选适合的修复材料,创造性提出了脱盐空鼓灌浆一次性修复壁画的工艺,解决了长期困扰莫高窟壁画的盐害的保护修复问题。

我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项目的全过程,在壁画制作材料分析、病害诊断和壁画修复等研究方面取得一些新的突破,做出了自己的贡献。2004年,这个项目的研究成果被国家文物局评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学和技术创新二等奖”,在我国壁画保护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成果被推广到莫高窟和丝绸之路沿线其他石窟壁画、西藏三大工程壁画的保护项目中。

在负责与日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第四期合作项目时,我坚持把引进先进技术和培养文物保护人才作为合作的主要内容,先后将多光谱分析技术、便携式拉曼光谱、便携式X荧光、显微技术等国外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应用到莫高窟壁画技法的研究中,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促进了敦煌壁画保护技术的发展。此外,先后输送多名年轻技术人员赴日本学习研修,也从日本招募从事文物保护的年轻人员来敦煌学习,为中日两国年轻一代的文物保护技术交流做了大量工作。

担任保护研究所所长后,我逐渐意识到文物保护的基础研究亟待开展,我带领团队研发和完善移动实验室的应用技术体系、壁画无损检测的技术体系,有效促进了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机结合。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我更加关注文物保护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分别向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将文物保护认定为独立学科”和“在自然科学基金相关学部设立文物保护方向”的建议,得到了两部委的积极回应。

肩负责任使命扎根敦煌29年 苏伯民谈文化遗产保护

值得欣慰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在文物保护研究和实践中取得突出成就,已经成为我国壁画和土遗址保护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团队,拥有“国家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和“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实验室是我国文博界科研条件最好的实验室之一。目前,团队人员规模达到200余人,与国内多个文博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完成了大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为保护文物做出了自己应有的努力。

2019年,担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后,我主管保护研究所、数字化研究所、敦煌石窟文物监测中心和麦积山的工作,自己感到承担的任务更多,责任更重。但值得自豪的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莫高窟由抢救性保护阶段进入了预防性保护阶段,我们的工作程序及科研技术广泛应用于全国其他重点文物保护和修复的工程,还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相关的技术援助。我坚信,我们这代人一定会把中国文化的优秀基因传承下去。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强调,要努力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这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和敦煌研究院的同仁们,将按照总书记的嘱托,继续秉持“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发扬攻坚克难的科学精神,将文化遗产保护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将个人事业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文化战略贡献应有的力量和智慧。

肩负责任使命扎根敦煌29年 苏伯民谈文化遗产保护

苏伯民,男,1964年出生,理学博士,研究馆员,现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先后获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创新一等奖、“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评为甘肃省先进工作者、甘肃省第八批优秀专家,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新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