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筑巢引凤 智汇陇原】秦川:守望敦煌 无怨无悔
2020年9月28日晚,河北衡水大剧院流光溢彩,群星璀璨。万众瞩目的第32届电视剧飞天奖、第26届电视文艺星光奖颁奖盛典正在隆重举行。聚光灯下,红地毯上,各路影视明星、导演们依次闪亮登场。一位来自甘肃的纪录片导演大步流星走了过来,他就是秦川。
从莫高窟前仰望星空,到衡水湖畔摘下“星光”;从黑戈壁到红地毯,秦川导演走了整整18年。
2002年以来,秦川带着几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扛着简陋的摄录设备,以“小米加步枪”的方式开始了丝绸之路(敦煌)文化系列纪录片的创作。他们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纪录频道连续播出了纪录片《大河西流》《祁连夜光》《黑戈壁·黑喇嘛》《敦煌书法》《玄奘瓜州历险记》《传世象牙佛》《敦煌伎乐天》《敦煌画派》《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中国石窟走廊》。截至2020年,累计播出10部50余集,创造了全国市级台在央视播出纪录片的最新纪录。作品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2次、甘肃省敦煌文艺奖6次、广电总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优秀中片、优秀长片奖、华鼎奖最佳纪录片等60余项省级以上纪录片奖。
人们都很惊讶,在一个西部地区的市级电视台,在资金、人员、设备实力都很匮乏的条件下,秦川团队是怎么创作出数量如此众多的、走向全国的优秀纪录片作品呢?
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秦川1965年生于敦煌。16岁离开家乡,先后当过小学教师、机关干部,1994年调入酒泉电视台,开始了他的电视生涯。
2004年春天,大型纪录片《大河西流》开拍了。秦川带着一支四五个人的摄制组,在漫天黄沙中,追逐着疏勒河一路向西,在大漠戈壁、绿洲牧场、古堡废墟之间,在古老的河床里捡拾失落的文明。
当时的拍摄条件之差令人难以想象。他们的采访车是临时借来的,很多时候还坐班车去敦煌拍摄。一段采访花絮显示,他们在玉门关拍摄时,现场拾音的话筒挑杆竟然是一根木棒。每天野外工作十几个小时,谁也不觉得苦;没有片酬,节假日也没补助,谁也不抱怨;午饭多是凉水、干饼就黄瓜。最长的一天,他们昼夜奋战了22个小时,第二天一早照样赶往下一站。
谁也没想到,这样艰苦的拍摄竟然坚持了三年。
2005年底,前期拍摄结束。之后的几个月里,秦川一个人趴在剪辑台上,没日没夜地剪辑,终于在2006年5月将总长度6个小时的8集纪录片《大河西流》全部剪辑完成。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并摘取了他第一个国家级大奖——2005-2006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优秀电视专题片提名奖。
创造甘肃纪录片的“酒泉速度”
《大河西流》一炮打响后,秦川的敦煌文化系列纪录片一发而不可收:
——2007年6月,他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了中央电视台委托拍摄的单集纪录片《祁连夜光》。
——2007年9月,秦川策划的另一部大型纪录片《黑戈壁·黑喇嘛》开拍了。两年里,他带领摄制组翻越祁连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考察拍摄了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的历史遗迹,累计行程5万多公里。2008年12月,4集纪录片《黑戈壁·黑喇嘛》在央视播出,引起轰动。
——2009年,秦川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他仅用5个月的时间,就创作完成了4集纪录片《敦煌书法》,被誉为书法类影视节目中的精品力作。
——2010年,秦川执导甘肃首部高清剧情纪录片《玄奘瓜州历险记》,他带领十几位来自本台的非专业演员,再现了1300年前发生在瓜州的唐僧取经故事。
——2011年,秦川团队将传世国宝象牙佛的故事搬上了荧屏,纪录片《传世象牙佛》登陆《探索·发现》。
——2012年,秦川承担了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委托制作的8集大型纪录片《敦煌伎乐天》,这是当年央视纪录委托地方台制作的最大项目,2013年4月在央视纪录频道重磅推出。
——2013年5月,秦川又马不停蹄地开始创作拍摄六集大型纪录片《敦煌画派》。仅学术脚本他就写了26万字!三年中长途跋涉数万里,累计采访美术家和理论家60多人,搜集到大量鲜为人知的鲜活的敦煌故事,终于将敦煌画派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的碎片一一捡拾起来,勾画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美术画卷。
省广电局及时发现并总结了秦川团队在艰苦条件下顽强拼搏、连续作战,创作大型纪录片的成功经验,称之为甘肃纪录片的“酒泉现象”。
甘肃纪录片创作的新高度
2018年,大型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拍摄任务下达秦川纪录片团队。他二话不说就接下了任务,开启了纪录片生涯的“疯狂模式”。
秦川、安秋两位导演努力寻找两大世界遗产的奇妙链接。在“两窟”相通的文化符号中,发掘中柬两国人文相亲的历史传承;在“两窟”相似的历史境遇中,沉淀“一带一路”沿线文明兴衰的历史反思。秦川带领两个摄制组展开了从戈壁沙漠到热带雨林的万里寻访。先是迎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完成了敦煌莫高窟、榆林窟的拍摄,第二年又冒着柬埔寨旱季少见的40℃高温,在吴哥丛林中挥汗如雨,拍遍了吴哥六大遗址群,将远隔万里的石窟和庙宇,用奇妙的历史交集和人物故事连接起来,给观众以奇妙的艺术享受。
2019年8月31日,在第四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与第九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行节闭幕式上,1200多名观众见证了《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首映,共同接受了一次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的文化洗礼。首映式成为敦煌文博会闭幕式最大的亮点,节目最终问鼎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第26届电视文艺星光奖。
在接受《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创作任务的同时,秦川又承担了省委宣传部全额投资的大型纪录片《中国石窟走廊》的创作任务。一年拍两部大片,一肩挑两副重担。这对任何一个团队来说,都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秦川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从2018年4月开始,秦川带领《中国石窟走廊》摄制组跨越河西走廊,深入黄河三峡,探秘秦州古道,追寻黄土大塬,向东远涉云冈、龙门,向西上溯龟兹古国,足迹踏遍了四个省数十个石窟群,再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开凿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朝代序列最完整的石窟艺术走廊,彰显了甘肃作为中国石窟鼻祖的重要历史地位。
2020年5月,《中国石窟走廊》在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两部石窟文化大片同时启动并同时完成,显示了秦川导演的创作实力和艺术水平,也将甘肃本土纪录片创作推上了新的高度。
在全省影视行业,秦川是少有的集策划、编导、撰稿、摄像、剪辑制作、配乐等于一身,能贯穿纪录片制作全程的全能型人才。前期写脚本,动辄洋洋几万字甚至十几万字;中期亲自掌机拍摄每一组镜头,后期又亲自上机剪辑,精雕细琢。长期劳作让他落下了严重的颈椎病,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日子,他也曾想过放弃,但又一次次咬牙坚持了下来。
2008年以来,秦川先后被授予“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先进工作者”“第六、第十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
秦川,男,汉族,现年55岁,中国共产党党员,甘肃省文学院专业作家、导演。作品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甘肃省敦煌文艺奖、广电总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优秀中长片奖、华鼎奖中国最佳纪录片等60余项省级以上纪录片奖。获人事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第六、第十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甘肃省委省政府“甘肃省优秀专家”等称号。
(新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