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再现百年岁月 兰州版“清明上河图”你见过吗?

笔墨再现百年岁月 兰州版“清明上河图”你见过吗?

原标题:【了不起的你】“40后”王鸿庆:笔墨再现“老兰州”

王鸿庆介绍《金城咸丰时全景图》上的兰州街道 金奉乾 摄

王鸿庆介绍《金城咸丰时全景图》上的兰州街道 金奉乾 摄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金奉乾

“兰州城门高大雄伟,五泉书院飞檐斗拱、气势恢宏,房舍店铺,错落有致……”站在六米长卷《金城咸丰时全景图》前,古稀老人王鸿庆指着画卷上的山川河流、古迹遗址、街巷民居,讲起多年来他用笔墨记录百年“老兰州”的精彩岁月。

《金城咸丰时全景图》长卷局部 金奉乾 摄

《金城咸丰时全景图》长卷局部 金奉乾 摄

在兰州,画“老兰州”的人不少,但提起王鸿庆,很多人都说了不起。作为一名退休工程师,他用情怀记录了兰州百年岁月。

王鸿庆祖籍河北沧州,1945年5月出生于兰州。与兰州结缘,还得从他的爷爷说起。“我爷爷是一名镖师,他所在的镖局经常往返于天津和兰州,那时兰州的皮货深受天津客商喜欢,而天津的火柴、蜡烛、玻璃等‘洋货’在兰州总被抢购一空。”

1937年以后,兰州渐渐成为抗战大后方,他爷爷放弃走镖,在兰州城开了一家饭馆,扎根于此。

创作国画《醉酒图》 金奉乾 摄

创作国画《醉酒图》 金奉乾 摄

爷爷不仅精通武术,还喜爱绘画、书法、中医等国学精粹,闲暇之余经常研习书画。从小受爷爷影响,耳濡目染之下,年幼的王鸿庆也对画画产生了兴趣。

他经常拿着小棍子在地上、墙上乱画,结果将屋子画得“面目全非”,为此他没少挨打。一天,王鸿庆将爷爷躺在藤椅上打盹的情景画了下来,拿给爷爷看,结果爷爷不仅没生气,还夸他画得好。就这样,画画的梦想便开始在王鸿庆幼小的心灵深处萌芽。

《金城咸丰时全景图》长卷局部 金奉乾 摄

《金城咸丰时全景图》长卷局部 金奉乾 摄

上学期间,勤奋的王鸿庆从未放缓研习绘画的步伐。“一次考试,我早早地答完卷子后,因为无聊就在试卷上‘写生’,把全班同学的小面孔全部画在了试卷上。老师非但没有批评我,反而夸赞了我。”时至今日,王鸿庆说起当年的情形依然颇有感触。

20世纪60年代,王鸿庆(中)刚参加工作时与同事合影 受访者提供

20世纪60年代,王鸿庆(中)刚参加工作时与同事合影 受访者提供

20世纪60年代,王鸿庆在兰州电子学校就读热能工程专业,毕业后分配到西电一公司,由工人渐渐成长为工程师,从此走上了科研道路。尽管工作任务重,但他从未放弃画画,总是利用假期和周末练习绘画。

20世纪70年代,他已在甘肃画坛崭露头角,创作的版画和木刻作品深受好评,还曾为《甘肃日报》等多家报社配插图、画漫画。

王鸿庆创作的20世纪50年代的甘肃日报社营业处 金奉乾 摄

王鸿庆创作的20世纪50年代的甘肃日报社营业处 金奉乾 摄

“现在看来,我是在用科学家的眼睛审视美术创作,又用画家的创作激情促进科研工作。”王鸿庆说,他从未因为画画而影响工作,相反他在业务领域作出了一些成绩,撰写的论文获得甘肃省表彰。他的研究课题“电解水制氢”等多项成果申请了国家专利。就在今年年初,国家知识产权局还给他发来“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发明专利申请初步审查合格通知书”。

王鸿庆收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来的“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发明专利申请初步审查合格通知书” 金奉乾 摄

王鸿庆收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来的“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发明专利申请初步审查合格通知书” 金奉乾 摄

2005年,王鸿庆退休了。

生长于兰州这片淳厚的土地,身处剧烈变革的时代,亲眼目睹兰州黄河两岸日新月异的巨变,王鸿庆越发感恩善良可亲的兰州父老乡亲,专心创作关于兰州风土人情的画作。

“我早就想好了,退休后就一心画画。”王鸿庆明白,他必须抓紧时间实现心中的梦想,“大半辈子搞了研究,如今再没有什么事比画画更重要了。”

王鸿庆创作的“老兰州”系列画第一幅《甘肃易帜》 金奉乾 摄

王鸿庆创作的“老兰州”系列画第一幅《甘肃易帜》 金奉乾 摄

2011年,王鸿庆用时两个多月,精心创作了“老兰州”系列画的第一幅《甘肃易帜》。这幅画来源于他爷爷的讲述:1912年的一天,爷爷走镖来到兰州中山桥附近时,恰好目睹了甘肃共和易帜的历史场景……“把爷爷说的那些历史场景画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一直以来,王鸿庆心中的这份梦想从未中断。现在,他将记忆里的画面生动地呈现出来,画中有高大的兰州城楼、热闹的街巷,有商贩、老百姓、士兵和官员,人物达700多个,画中人物的神态、服饰、举止各不相同,栩栩如生。

这幅画展出后,引起不小轰动,许多人将该作品称之为兰州版的《清明上河图》。有一位住在兰州东岗的老先生,曾三次坐公交车去观赏这幅画,令王鸿庆分外感动。

给学生讲解创作过程中需要把握的细节 金奉乾 摄

给学生讲解创作过程中需要把握的细节 金奉乾 摄

市民的赞许和鼓励,让王鸿庆老人大受鼓舞。从此,他潜心创作“老兰州”系列画作,多年来累计创作出反映兰州风土人情的画作700多幅,包含横幅、条幅、斗方、长卷等。

王鸿庆用笔墨画出了记忆中的“老兰州”,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兰州街区、景致以及人间温情“印”在了宣纸上,浓墨重彩间,让“老兰州”再现芳华。

他的作品饱含生命力,作品中的元素都来自于老百姓真实而鲜活的生活。

王鸿庆创作的《五泉山》 金奉乾 摄

王鸿庆创作的《五泉山》 金奉乾 摄

“小时候,我家住在华亭街一带。记得有一次,奶奶让我去街边买点肉,我提着肉刚出铺子还没走多远,突然听到‘噗啦’的声响,我一愣神,手中的肉已经被飞鹰啄了去,我的脸也受了伤。”王鸿庆说,这是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事情,至今他都记忆犹新,“几年前,我用画作再次‘重温’了那次难忘的记忆。”

王鸿庆的脑海里,装满了这样的生活场景,这是他创作“老兰州”系列画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

反映清代兰州民众生活的作品 金奉乾 摄

反映清代兰州民众生活的作品 金奉乾 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王鸿庆说,作为一个生长在兰州的画家,有责任和义务记录时代变迁,记录兰州的发展变化。现在,他每天查阅历史文献记录,精心勾勒汉朝、明朝时期的兰州全景,还计划把现代兰州全图画出来,再现兰州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