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制瓷业起源于唐代,西夏时,达到相当规模。鼎盛时期,仅在今古城镇上古村,瓷窑就多达 48 座,且分为上、下窑城。元代以后,凉州仍在生产瓷器,以后逐渐衰败,尤其是剔花瓷器制作工艺,一度失传。凉州的西夏瓷器制作技艺受北方磁州窑和耀州窑制作技艺的影响,又与本地民族特色及地理因素等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民族性,技艺精湛,独具特色。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西夏学专家孙寿岭经过长期研究,掌握了西夏传统瓷器制作技艺,使之重见天日。
西夏瓷器制作工艺由选土制坯、上釉、画花剔花、修坯、入窑烧制、冷却出窑等六大工序构成。选土要选用优质高岭土,通过粉碎、打磨、筛黏,进行制坯造型,具体方法为轮制、模制、塑形、擀皮。制坯完成后上釉,精选釉土稀释成釉水,通过挂、浇、吹、涮等法附在坯具表面。釉上好后进行画花和剔花,画花时先用毛笔画出图案,用铁笔初步勾勒,然后用各类刀具剔出具体图案称为剔花,这是西夏瓷器生产工艺的特点所在。剔花完成再经过最后修坯及加装部件,坯体入窑经 1200℃以上的高温烧制等冷却后,就可出窑了。西夏瓷器,有白釉画花及黑、褐、绿、黄釉剔花等,色彩对比感极强。种类主要有瓮、罐、瓶、碗、盘、碟钵、尊、盆、扁壶等,装饰多以花鸟、天鹅、鸭等禽类和花卉为主。
其中,剔花瓷挂釉后,勾画纹饰,剔刻去花纹以外的釉,露出白色胎底,黑白鲜明、构图新颖、线条流畅、刀法明快洗练,且讲究对称,布局严谨,形成了深浅色彩的强烈反差,增强了整体构图美感,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凉州西夏瓷器种类众多且造型美观,特别是瓷器上用以作点缀的神秘文字、图案,是研究西夏历史和民族风情不可多得的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其独特的造型和色彩运用及其装饰技艺,特别是其剔花技艺,构思新颖、线条流畅、对比鲜明、勾画细腻,体现了劳动人民丰富的想像力与巨大智慧,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该项目传承人孙寿岭复活的西夏瓷器中有 33 项西夏瓷产品获得国家专利。
2017 年,西夏陶瓷烧制技艺入选甘肃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属传统技艺类。
(武威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