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遗项目:武威古浪老调

省级非遗项目:武威古浪老调

古浪老调主要流传于古浪北部的永丰滩乡、黄花滩乡,东部的大靖镇、海子滩镇、裴家营镇一带。据考证,古浪老调早在明代就在古浪形成,它与眉户剧有着一定的关系,按照古浪老调唱白相间、曲牌丰富的特色来看,相关专家认为其原是舞台剧的表演脚本。从古浪老调音乐特色来看,具有眉户剧特色,应是陕西、山西的移民从中原地区流传的眉户剧改编而成的。

明清时期,眉户戏在古浪盛行,后因戏迷众多而舞台条件有限,部分爱好者将原眉户剧的整本或折子戏简化(包括服饰、乐器、道具甚至戏词)搬入庭院。在古浪的长期流传中,融入了古浪民歌小调特色及古浪方言俗语,形成了有明显古浪地方特色的曲艺。

2011 年,古浪老调列入甘肃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属曲艺类。古浪老调音乐在旋律上与现代眉户剧有相似之处,但它更质朴,更具乡韵土味。在表现方面,尤其长于叙述悲酸凄婉的磨难故事。其音调高亢昂扬,旋律曲折回还,乐句长短相间,节奏快慢相应,风格粗犷而不失细腻,格调通俗而不失幽雅。古浪老调与眉户剧存在一种亲缘关系,但究竟是渊源关系,还是变种关系,抑或是支系旁系,尚待深入考证。古浪老调的伴奏比较简单,为了适应农村的简易条件,一般由干鼓、响铃、三弦、二胡、板胡组成,演唱者往往也是乐师,操一种乐器。在表演上,无角色演员,实际是一种演唱叙述。农闲时节,艺人凑在一起 ( 一般一个村就可组班,小村庄则与邻村凑班 ),夏日傍树荫,冬日炕头,在村中男女老幼的环围中一折一本地用音乐和歌声讲述那些惩恶扬善的传统故事。一般场合,开场都要先来一段《赐福》,也叫《大赐福》,分唱八洞神仙,祈福之意 ;之后,才演唱其他剧目。

由于观众对看戏的热衷更倾向于听,所以艺人们干脆连服饰道具也取消了。古浪老调在传承上大多是口耳相传,没有特殊的拜师授徒仪式,师徒之间多为亲属关系。剧中故事都富有强烈的正义感,正面人物具有高尚品德,剧目内容十分健康、即使有鬼神故事,也喻含正义,不能完全以迷信斥之。这种表演,既具娱乐性,又具教育性,寓教于乐,教在乐中,深受群众喜爱。 古浪老调是以弹、唱、白、念为主,简易表演小戏,主要采用坐唱形式。演出人员少时一人演唱,一人三弦伴奏或一人边弹边唱 ;人员较多时再加一人敲击瓷碟,一人二胡或板胡伴奏,有时也有笛子、响铃、干鼓等。主要曲牌有四六、背弓、上越、下越、西京、东京、岗调、五更、长城、琵琶、一串令、跌落崖、紧书、慢书、尖尖花、三朵花、软东京、慢西京、银纽丝、尼姑下山调、龙王哭海调、跌断桥、采花调、过江调、应丁卯、西北调等 30 多种。大多由戏剧剧本改编而来,主要取材于传统小说和故事,如《苏三审路》《百宝箱》《狐仙送子》《彦贵卖水》等,也有艺人们自编自创的剧目,如《颂景电工程》等。

(武威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