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说陇史】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立,历经星火岁月
甘肃
甘肃 > 资讯 > 党史 > 正文

【复说陇史】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立,历经星火岁月

文/驻网作家 张克复

民国建立后,甘肃各地军阀混战不休,政治黑暗,农村土地兼并严重,军阀和官府苛捐杂税,巧取豪夺,加之地震、干旱、雹灾、瘟疫频繁,广大农民流离失所,饥民遍野,死尸枕藉。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只有奋起反抗。民国14年(1925年),正宁县秘密组建了红枪会,抗粮抗捐。后来,陇东各地又陆续成立了“镢头队”“口袋队”,展开斗争。民国16年(1927年),共产党员王孝锡遵照中共陕西省委指示,在宁县太昌建立了中共彬宁支部(亦称中共宁县支部)。后遭国民党镇压,王孝锡被捕就义,但却在陇东播下了革命火种。

民国16年(1927年)9月至民国17年(1928年)5月,中共陕西省委先后领导发动了清涧、渭华、旬邑起义,均遭失败。谢子长、刘志丹等认真总结了失败教训,认为陕甘交界的桥山一带森林茂密、交通不便,是创建革命根据地的理想地方。从民国18年(1929年)起,刘志丹、谢子长先后打入军阀部队,进行了长期的兵运工作。民国19年(1930年)10月,刘志丹利用陇东民团军骑兵六营营长的身份,在合水县太白镇袭击了谭世麟陇东民团军第二十四营,获枪60多支,骡马90匹,建立革命武装,打响了共产党人在陇东地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武装斗争的序幕。

民国20年(1931年),刘志丹在合水县平定川倒水湾对三支农民武装进行了整编,创立了陇东地区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南梁游击队。10月,南梁游击队与转战而来的晋西游击队、陕北商贩队会师于华池林镇庙,壮大了陇东地区的革命武装力量。

民国21年(1932年)1月,南梁游击队、晋南游击队、陕北商贩队在正宁县柴桥子村改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2月移驻正宁县三嘉塬,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总指挥,刘志丹为副总指挥,李杰夫任政委。3月20日,正宁县寺塬村等72个村,召开了农民代表大会,建立了甘肃第一个苏维埃临时政权,李杰夫任主席。同时,成立了10个乡苏维埃政府,这意味着创建陇东革命根据地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0月中旬,遭受挫折的陕甘游击队兵分四路,分散活动,形势有所好转后,又于12月上旬在合水县集中,后于12月18日转移至陕西宜君县,改编为红二十六军红二团,刘志丹、谢子长等人被撤销职务。红二团南下陕西耀县,创建了照金根据地。

刘志丹 资料图

刘志丹 资料图

民国22年(1933年)夏、秋,遭敌人围剿,照金根据地失陷。红二团基本上全军覆没。11月2日,中共陕甘边特委、陕甘边工农民主政府和陕甘红军临时党总指挥部在合水包家寨召开会议,成立红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下辖2个团),同时决定建立三路游击区,其中陇东为第二路游击区,以南梁为中心。从1932年4月到1933年4月,共产党在甘肃各地的国民党军队中先后发动了两当兵暴、靖远兵暴、巉口兵暴、西华池起义和兰州水北门起义等十多次武装兵变和起义,虽多遭失败,但有力地支援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西华池起义取得了胜利,壮大了陕甘游击队。1933年,刘志丹率领红军进攻南梁,消灭了几股民团,解放了合水县城,击溃陇东司令杨子恒部,占据大块柏山作为根据地。

整装待发的红42师 资料图

整装待发的红42师 资料图

民国23年(1934年)2月25日,在南梁小河沟川村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习仲勋当选主席;下设土地、劳动、粮秣、造反、文教委员会。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以南梁为中心,北至吴堡川,南至固城川,西至柔远川,东至大东沟,方圆百余公里的南梁革命根据地已经基本形成。5月28日,红四十二师党委在南梁召开了寨子湾会议,成立了陕甘边军事委员会。7月23日,谢子长等率领陕北游击队在南梁阎家坬子与红二十六军会合。7月28日,召开了陕甘边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政军联席会议,发布了《关于目前形势与陕甘边党的任务的决议》,亦称“七月决议”,“决议”要求“务必于十月革命纪念日正式成立苏维埃政府”;同时全力扩大与巩固红军。随着红军的迅速扩大,接连不断获得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一次围剿,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不断扩展,形成东至洛河川,西至元城川,北至柠条梁,南至耀县的广大地区,包括了庆阳、合水、保安、靖边、安塞、甘泉、鄜县、正宁、宁县、旬邑、耀县、淳化、宜君等二十多个县,创建陕甘革命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

南梁革命纪念馆 资料图

南梁革命纪念馆 资料图

11月4日至6日,在南梁荔园堡关帝庙,召开了有刘志丹、习仲勋、惠子俊、杨森、张秀山、马文瑞、张邦英、蔡子伟、张策、吴岱峰、黄子文、张庆孚等领导人和一百多名工农兵代表参加的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会上,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军事决议案》《土地决议案》《财政决议案》《粮食决议案》等文件和法令。会议经过充分酝酿时论,决定成立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选举习仲勋为主席,贾生秀、牛永清为副主席。政府下设土地、劳动、财政、粮食、肃反、工农监察、文化、妇女等委员会,李生华、张钦贤、杨玉亭、呼志录、郝文明、惠子俊、蔡子伟、高敏珍(后为张景文)等分任委员长,张文华任政府秘书长。还成立了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和赤卫军指挥部,刘志丹任军委主席,朱志清任赤卫军总指挥,郑德明任副总指挥,梅生贵任副总指挥兼参谋长。在原革命委员会保卫队的基础上成立苏维埃政府保卫大队,郭锡山任大队长,宋飞任副大队长。11月7日,即俄国十月革命纪念日这天,在荔园堡河西的川台上举行了盛大的庆祝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并举行了隆重的授旗、阅兵仪式。南梁政府的成立,标志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成熟。

陝甘边革命根据地印模 资料图

陝甘边革命根据地印模 资料图

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华池、合水、庆北、赤安、新正、永红、新宁、淳耀、赤水、安塞等县苏维埃政府相继成立,还先后成立了区、乡政府。在边区苏维埃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县、乡立即发动人民群众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解决了广大农民迫切渴求的土地问题。开办学校,发展文化教育,在荔园堡转嘴子、太白、川口等地开设小学,并开办冬学、夜校,创办发行刊物《布尔什维克的生活》和《红色西北》。禁烟、禁赌、废止买卖婚姻,不断用新思想、新文化教育群众。设立了陕甘边苏维埃银行,在油坊沟设立了造币厂,发行了用布制作的“苏币”,面额有一角、二角、五角、一元四种。设立集市,开展商贸,南梁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使根据地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南梁的人口由根据地创建前的600多户2400余人,很快增加到1000多户6000多人。民国24年(1935年)2月5日,陕甘边区特委和陕北特委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了西北革命委员会,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惠子俊任书记,统一领导两个根据地的工作。会议还成立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刘志丹任主席,统一指挥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开展反围剿斗争。撤销陕北特委,保留陕甘边区特委和军委,李生华、刘景范分别任特委书记和军委主席。至此,正式建立了两地区党政军的统一领导机构,陕甘边苏区进入了又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时,开展了“扩红”运动,使红四十二师扩充到2000余人,各县游击队扩大到3000余人,赤卫军增加到5000余人。从1935年2月到7月历经大小十余战,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歼灭5000余人,攻克定边、延长、延川、安塞、靖边、保安等6座县城,缴获步枪3000余支,轻重机枪200余挺,迫击炮8门,打通了陕甘边和陕北苏区的联系,使两块苏区连成一片。这时,陕甘革命根据地发展到北起长城,南至淳耀,东临黄河,西接环江,形成了南北二千余里、东西一千余里的广大区域。西北主力红军的兵力已达5000多人,武器装备得到更新和改善,每个步兵连都配备了6挺轻、重机枪,还组建了3个迫击炮连,地方游击队扩大到四千余人。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仅存的一块革命根据地,为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提供了落脚点。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抵达陕北。11月,设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办事处,撤销陕甘晋省,将陕甘边区和陕北根据地划分为陕甘、陕北两省和关中、神府两个特区。“西安事变”发生后,为了应付紧急时势,加强对关中特区的领导,并伺机把苏区向南推进,中共中央于民国25年(1936年)12月重建了陕甘省,李维汉任省委书记。另划分为三边分区和庆环分区,华池、曲子、环县、固北、定环5县划归庆环分区,其余各县划归三边分区。中共庆环分区党委由马文瑞任书记,庆环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由马锡五担任,王世泰任保安司令。庆环分区管辖的5个县有27个区、133个乡、471个行政村,人口约十万,党员2740人。庆环分区为亦即后来的陇东分区、庆阳分区的雏形。

陝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分布图〈193O一1935〉 资料图

陝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分布图〈193O一1935〉 资料图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迅速形成,中共中央于民国26年(1937年)9月6日正式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张国焘。国民政府正式承认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合法地位,并确定了陕甘宁边区的管辖范围,共辖23县,其中属甘肃的有正宁、宁县、庆阳、环县、合水等县。同时,为适应形势的发展,相继建立了新正、新宁、环县,曲子、固北、华池抗日民主政府,完成了由苏维埃政府向抗日民主政府的转变。新正、新宁县居关中分区,华池、环县、曲子县居庆环分区。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民政府陇东地区为八路军的驻防区和试验区。镇原、宁县、正宁、合水、庆阳5个县,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双重政权管辖的特殊地区,被称之为“统一战线区”。1940年3月,边区政府成立陇东分区,辖庆阳、镇原、合水3县。7月将庆环分区并入陇东分区。至此,陇东根据地共有8个县抗日民主政府,为支援抗战,争取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共辖47个区,307个乡,843个行政村,约33万人口,总面积2.25万平方公里。在解放战争中,老区人民努力生产,支援前线,加快了解放大西北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