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由陕西传入武威的凉州皮影戏

清末由陕西传入武威的凉州皮影戏

凉州皮影戏是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民间戏曲艺术,大约在清朝末年由陕西传入武威,经代代相授,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现流传于凉州区清源镇一带。2008年,凉州皮影戏被确定为甘肃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项目名录,属传统戏剧类。

皮影戏如戏剧一样,是一门集视听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和戏剧的不同点在于戏剧的角色是由真人扮相的,而皮影戏的剧中角色是由皮质影偶傀儡来扮演的。作为民间娱乐的一种文化活动,凉州皮影戏主要以述颂英雄贤士、烈妇淑女、孝子贤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为主,寓意隐恶扬善、喻时劝世、因果报应等内容。皮影戏演唱剧种近四十部,如《买水》《后三对》《包公断案》《天官赐福》等。凉州皮影戏曲调多用秦腔,有时夹有眉户腔,曲调婉转、荡气回肠。乐器有扬琴、二胡、板胡、唢呐、大鼓、锣等。另外,皮影戏的特点不光在影,其说唱艺术也是一绝,既可以表现得优美缠绵,倩影清唱 ;又可以激昂悲壮,似幻似真。演唱过程中,各种唱段、道白以及乐队的伴奏,能让皮影戏达到一口述怀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效果,让听者入迷,看者心醉。凉州皮影戏说唱结合当地方言,唱词、道白、叙事委婉中不失粗犷豪放,很有西北地方特色。

皮影戏的演出一般是在晚上,点上清油灯演出,也有个别的需用白天的强光演出。凉州皮影戏的表演一般要搭建舞台,方圆六至八米,一般演唱需九人,大型演唱可达十二人。

皮影道具都是经雕刻和彩绘而成,既有汉代画像师的宏大气派,又有民间剪纸的装饰纹路、意象表现,还有传统国画的散点透视风格,从而让皮影人物看上去造型丰满、线条清晰、色彩艳丽。皮影的制作,讲究轮廓的严整洗练,尤其是在腰、膝、肩、肘、腕等部位都装置了轮盘式关节,一个头既能做到随时变脸,又能随时换身 ;一个身子既可以随时挥刀、舞枪,又可以随时下跪、作揖。尤其在演《封神榜》《杨满堂征西》等剧目时,皮影道具要配合各种演出背景,随时都会出现执刀斗戈、腾云驾雾,或者顿足捶胸、翩翩起舞等形态动作,甚至就连人物打盹、怒目、眉目传情等细小动作,都能表演得细腻传神。

( 武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