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肃王移藩后,兰州这支“潜力股”藏不住了!
甘肃
甘肃 > 资讯 > 原创 > 正文

明肃王移藩后,兰州这支“潜力股”藏不住了!

文/何威 兰州市文旅局副局长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明肃王朱瑛由于“甘、肃兵变不常”,局面复杂,难以控制,甘州寒冷而多风沙,江南官兵不服水土等原因,朱瑛请求移藩兰州获准,从甘州(今张掖市)迁至兰州并在原兰州府衙扩展建设肃王府,此后历代肃王在兰州袭封240余年,肃王的东迁移藩和肃王府的建设对兰州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

一、对兰州城市建设的影响。

肃王移藩之前,兰州总人口一万余人,属陕西布政使临洮府管辖的一个县城,历史遗迹和文化古迹乏善可陈。肃王移藩后肃王府的建设按照明朝规制“冕服、车骑、邸等,下天子一等,诸王不许有离宫别殿”以南京故宫为蓝本,把府宅建设和园林构建融为一体,修建城墙,设朝立堂,雕梁画栋,立禁地起三门,是当时甘肃境内最具规模和建筑艺术的皇家府邸。随肃王东迁的肃王府官员幕僚,江南才子一时涌入兰州,兰州文脉从此转而兴盛。在幕僚的积极建议下,朱瑛和他的继承者们还在兰州修建了大量的寺院宫观,因朱瑛崇尚道教文化,于公元1400年重建了原唐代云峰寺后宋代九阳观并更名为金天观,召请张三丰徒弟孙碧云入观主持。此后相继修建白衣寺和白衣寺塔为肃王府王府寺院,意寓多子多福。重新修建和规建了荣光寺、接引寺及接引佛,白塔山白塔寺和白塔,五泉山崇庆寺、嘛呢寺、文昌宫、武侯寺、大悲殿、地藏寺、卧佛殿等宗教文化建筑。后又在兰山最高点修建三台阁,在肃王府西面修建“莲荡池”后改为“节园”,左宗棠开放为城市公园,传世至今。这些宗教寺庙和皇家园林的建设对兰州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奠定了基础,对兰州的民间信仰和宗教文化传承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

二、对兰州文化形成的影响。

肃王移藩后,朱瑛令属官编撰了第一部兰州地方志书《金城志》,对兰州的历史沿袭进行了梳理。朱瑛东迁兰州还带来了明太祖朱元璋赐予他的三宝,宋拓本《淳化秘法阁帖》、龙胆壶、风喙卮藏于肃王府东书堂。特别是淳化阁帖在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肃宪王朱绅尧命姑苏人温如玉、南康人张应召将这部字帖镌刻于富平石上,于天启元年完成,冠绝天下,流传于世,现珍藏于甘肃省博物馆。肃王府古城墙建有拂云楼(原名源远楼,望河楼),后世主甘名臣纷纷题写匾额,其中晚清名臣左宗棠督甘时曾书“大河前横”及“积石导流归大海,倥侗奇剑上重霄”对联。在西边肃王府“澄清阁”阁轩题写“万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复见黄河清”对联以抒其景。抗战时期,肃王府大堂改为中山堂,楹联题写为“惟公揭平等自由独立解放之旗,唤起四百兆同胞,有如春风来临,瞻仰仪容思保国;此地乃金城王塞古杰时贤所在,继承五千年历史,好挟黄河东下,誓除倭寇出重洋”,一时成为了兰州的历史文化名人争相抒发胸臆之地。明肃王移藩后,在兰州大兴文教,建立了孔庙,兴建了官学、县学,又自己出资建立了书院,邀请吸引南方教育人才来到兰州,如“王中,狄道人”,“叶华,兰县人”,四川学者李用中等人,有的安排入府就职,谋划政事,有的入县学、书院里面去专职教育,为兰州的文化教育吸引人才,为兰州人才培养开创道路。一时文化风尚蔚然成风,兰州四境人才辈出。兰州文人才子黄谏、段坚、彭泽、邹应龙等学而优则仕,入朝秉政,匡扶正义,兰州学子崭露头角,醇厚学风传承历代。

三、对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肃王移藩后,兰州人口明显增长,市肆商业逐渐繁荣,原肃王府正门外商铺林立,车道齐整,形成了兰州的商业中心。商贾富户南来北往,特色饮食汇集其中,商品交易日益繁荣。兰州因靠近河西诸地,皮货交易、茶马古市兴盛一时。其中,兰绒(一种新的皮毛制品)流行一时,成为丝绸之路上的兰州服装原料品牌,其名之盛不亚于汉丝绸。曾经在明清时期,兰州的一个服装品牌活跃在丝绸之路上,而且火爆的程度不亚于汉唐时期的丝绸。羊绒质地轻柔绵软,保暖时尚,非常适合朱瑛及其肃王府里南方官员所需,深受当时上流社会的追捧。冯梦龙在《古今谭概》小说中以兰绒为题,撰写小说,为之传名,寄文曰“爱煞兰州圪鞑绒,寄来春后趲裁缝。寒回死等桃花雪,寒透生愁杨柳风。忽地出神挦细脚,有时得意挺高胸。寻常一样方干鲁,才着绒衣便不同。”说方于鲁这个富商求来一件兰绒,做好后已是夏天,依然宴请宾朋,招摇一番,结果汗流浃背,令人忍俊不禁。清朝每年内地的商人要在兰州购买兰绒,并花费黄金万两。晚清名臣左宗棠因兰州绒布发展,兴建了兰州织呢局成为我国近代第一个机器纺织厂。兰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从文化,经济,产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质的变化。

作者简介

何威,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先后在《兰州学刊》《调查与研究》《兰州工作》《甘肃经济报》《地方金融》《甘肃发展》《兰州青年》发表论文20余万字,四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