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节到闻雷声 震醒蛰伏越冬虫

惊蛰节到闻雷声 震醒蛰伏越冬虫

惊蛰节到闻雷声 震醒蛰伏越冬虫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动物入冬时藏伏土中,

不饮不食,称为“蛰”,

而“惊蛰”则是上天以打雷

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春雷响●万物长

民谚云:“春雷响,万物长”,“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这均为惊蛰节气的特征。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自然节律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时节,各种蛰虫有感因此开始活动,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气温回升,万物生机盎然,是万物生长的好时光,该种的农作物都可以开始种了。

春雷惊百虫

惊蛰节到闻雷声 震醒蛰伏越冬虫

一年之计在于春

民间有“过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惊蛰春翻田,胜上一道粪”、“惊蛰一犁土,春风地气通”、“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等农谚。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耕种的好时节,我国各地随着气温回升,由南向北渐次进入春耕时节。

惊蛰节到闻雷声 震醒蛰伏越冬虫

惊蛰三候

1

桃始华

惊蛰之日,“桃始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流水桃花,便勾引出千媚百态。

2

仓庚鸣

惊蛰后五日,“仓庚鸣”,仓庚就是黄鹂,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仓为青,青为清,庚为更新,“昔我云别,仓庚载鸣”,文人由此也称它“离黄”,“离黄穿树语断续”就成了悲声。

3

鹰化为鸠

再五日,“鹰化为鸠”,古人称“鸠”为布谷鸟,仲春时因“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到秋天,鸠再化为鹰。

惊蛰之民间习俗

惊蛰吃梨

惊蛰吃梨

是因为惊蛰这个节气万物复苏!惊蛰时节,乍暖还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还因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蒙鼓皮

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打小人”驱赶霉运

“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做好春捂●远离春困

穿衣应该以捂为主。惊蛰时节尽管天气转暖,但气温变化较大,尤其晚上和中午的温差相当大,大家在穿着上要注意保暖。

春天万物复苏,应该早睡再起、散步缓行,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鲜空气,以顺应春阳萌生的自然规律,使自己的精神愉悦,同时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保持身体健康。

(武威文体广电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