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牦牛棒子骨、烤藏包、酥油糌粑 天祝的味道真美!
甘肃
甘肃 > 旅游 > FENG享 > 正文

白牦牛棒子骨、烤藏包、酥油糌粑 天祝的味道真美!

文 / 杨金辉

白牦牛棒子骨、烤藏包、酥油糌粑 天祝的味道真美!

萱麻口袋

微黄浅绿的面点,齐整地码在雪白的盘子里。薄薄的面饼裹了翡翠样的萱麻汁,隐隐透着深深浅浅绿的光,温婉的像几枚玉石。清新的只有春天的香味,随着尚散着余热的气,氤氲地弥散开来。

真是尚有萱麻春气在,此中风味不忍食。

这道清新如春天乡野的面点,便是天祝土族极特殊又神秘的特色小吃——萱麻口袋。

土族人称它为“哈力海”,是用嫩萱麻为主料做的。天祝萱麻处处有,奇特的是唯有天堂镇的土族人家才有这独家秘笈。唯其家传秘制的意味,唯其小众的美食,让这道特色美食充满了好奇。

萱麻口袋

萱麻口袋

萱麻,也叫蝎子草、蛰人草。却以嫩生生的脆绿,摇曳成天祝初夏光阴里的荏苒。更为奇妙的是,这浑身带着毛刺的充满攻击力的厉害草,硬是经了农家巧妇的手,变成温软可口的美味,让人心心牵念。一个地方风味的美食,多与这个地方的民风相关。也许,这驯服的萱麻口袋里,盛放的是土族人民不驯服的心。

人间四月芳菲尽,天祝萱麻始青葱。暮春初夏时分,是采摘萱麻的最佳时期。小心采了嫩嫩的萱麻嫩嫩的茎叶(刚发的芽子更好),仔细洗净,鲜鲜地吃。或是仔细地揉捏,挤出汁水,再悉心晒干,然后研成细细的沫,仔细藏好,备四时之用。

做萱麻口袋是颇精细的活:有擀薄饼、撒拌汤、卷制三项基本程序。先将半发的白面,擀成薄薄的圆饼。在平底锅刷少许菜籽清油,烧热,温火将薄饼烙熟。再烧开水,将切碎的萱麻叶或萱麻沫撒入,加入少许豌豆粉,搅拌成拌汤糊。佐以适量盐、花椒、味精及油炝蒜泥。最后,摊开烙好的薄饼,将带了蒜泥的萱麻糊糊搲到薄饼上,然后两边向中间同时卷起,相叠成四指宽的长筒状,从中间切断,摆放在盘中,便成“萱麻口袋”。

饼不大不小,约如五寸碟大小合适,色要黄白,面要软糯;萱麻糊的味要妙在点滴间,盐一定要适量,加多了,泛苦,少了,偏淡。所有调料,要的就是“不多不少刚刚好”。

吃萱麻口袋,俗称“背口袋”,要讲究方法:先用右手抓住“口袋”的尾部,迅速提起后搭在左手虎口部位。一定要放平,防止汤馅流出。这简单的吃食里,竟然也蕴含有深邃的哲学意味。俗语“背口袋的比收庄稼还要紧张”,说的就是吃“萱麻口袋”得讲究技巧。也讲出了一个道理:会吃的,才会干;能吃的人,才是能干的人。

萱麻为纯天然野菜,清热败火,排毒养颜。白盘子,绿萱卷。清清爽爽的,再配碗红酒色的砖茶,或者精细的白萝卜丝汤,有茶汤相扶,绿与白,演绎的便是春天的清新。

携了亲朋好友,坐在高原的蓝天白云下,轻轻咬一口,来自田野的芬芳,如清风徐来,便觉春天在侧,正是蒜白葱绿的好时光。

酥油糌粑点心

白牦牛棒子骨、烤藏包、酥油糌粑 天祝的味道真美!

“酥油糌粑”是天祝藏区著名的美味肴食,与藏族人民的生活如影随形。

“糌粑”是藏语的译音,意思为“炒面”,是将青稞炒熟后用石磨研磨成粗粝的面粉。凡有藏族生活的地方都有“糌粑”。

高原苦寒,天祝早先的藏族,就在偏远的雪域上游牧为生。为了生计,总要出门。只要出行,便是山高路远的。不论步行,还是骑乘,脚下丈量的光阴都很缓慢遥远。三日五天、十天半月,甚至一年半载的游牧是常有的事。

“酥油糌粑”就是为适应这缓慢而艰难的生计出现的。游牧的人,把自己与牛羊一起撒进宽广的草原里,便是与世隔绝的日子,漫长而寂寥,这吃性,也需要耐心耐性和耐力。

酥油糌粑点心

酥油糌粑点心

关于“糌粑”,有一个传说。据说,在公元7世纪,藏王经常带兵打仗。但雪山连绵,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军队给养十分困难。为此,藏王日忧夜虑。一天晚上,在天的格萨尔王给藏王投梦:将青稞炒熟磨成面,既便于携带又易于贮藏。藏王幡然大悟,立即命令部下烧锅磨面,筹集军粮。

自然,传说归传说。但青稞炒面确因其耐储易带,吃法简单、营养丰富,热量高、御寒耐饥,适宜雪域高原的生产生活而很快传遍了雪山草地,成为藏族人民的主食。

天祝“酥油糌粑”独有自己的特色。配料有四大样:青稞炒面、酥油奶茶、"曲拉"(干奶酪)、绵白糖(盐)。这里,酥油茶是糌粑永恒的恋人,黄金的拍档,不能离弃。

青稞的绵香、酥油牛奶的醇香和了丰厚砖茶的清香,互相渗浸,再加上淡淡的咸味或甜味,便成就酥油糌粑独特的味道。粗粝的炒面,被酥油润绵,化作温软的绕指柔、凝脂肌。

老式的吃法:熬好砖茶后,再加入酥油、干奶酪、盐或糖,融化后,放入炒面,用手拌匀,捏成团状食品。外表粗糙的糌粑,大咧咧粗吃法,符合藏族人的情怀,却让其他人却步。

白牦牛棒子骨、烤藏包、酥油糌粑 天祝的味道真美!

旧时的光阴,容不下精致的吃法。

如今“酥油糌粑”,已经随着美好生活,以美好的点心的形象走进百姓生活。吃糌粑,早已超越了裹腹的寻常初衷,变成闲适的享受。精美的模子,赋予了糌粑花朵样的美好外型。也有意将大众不能接受的腥膻味渐消渐弱,让美味与更多的人靠近相融,让小众的喜爱蝶变为大众的欢喜。

酥油糌粑点心,带着青稞本味和着酥油与奶茶特殊醇香,以浓香的口感,让旷远厚实的味道在舌尖上缭绕。特有酥软,相谋而合。细嚼,慢品,会治愈尘世间所有疲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成一方食物。很多美好的事情,以味道的方式留存传承下来,比如这华丽蝶变做美好点心样子的“酥油糌粑”,以美好的样子,定会从雪域高原走向天南海北。

藜麦小面包

白牦牛棒子骨、烤藏包、酥油糌粑 天祝的味道真美!

如果将天祝美食比做大花圃的话,“藜麦小面包”便是花圃里新开的小雏菊。带着低调的奢华,以合口的香甜,贴心的糯软,温软地抵达舌尖,徐徐地轻触人心。

不同食材的相遇,犹如人间的相知。有的是天作之合,有的是邂逅相遇。原本陌生的物,因为巧妙搭配、相融相合,成为另一种更美好的事物。

原产于南美安第斯山区的藜麦,与水稻一样有着6千多年的种植和食用历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最适宜人类的完美 “全营养食品”。

如今,这一珍品被引种在了雪域高原的土地上,绚丽成十万亩藜香。经专家认定,天祝是最适宜种植藜麦的地区,因其籽粒饱满、产量高、营养全而美誉天下。

十万亩藜麦,以“高原藜麦之都”的丰饶,充盈了饮食文化食材,也让天祝的美食,变得愈加丰盈鲜活。

藜麦小面包

藜麦小面包

正如一切真正值得用心品味的事物一样,藜麦小面包并没有用奶油装点的华丽外表,金玉其内已经将心意与丰沛的养分囊括到位。它不再追求珠翠之珍般的华丽,只有那柔软而温厚的面包泛着暖黄的光泽,陪着食客一同融化岁月,无论寒暑,藜麦小面包的甜味总是恰到好处地开发着人们的味蕾体验,它不偏不倚地散发着醇厚的香气。

也许我们会担心众口难调,但在藜麦小面包这里,一切挑剔的胃口都可以得到满足。它就像是讷言天祝人民,将貌似古板的关心和沉默的关爱,或许不会有言语表达,却无时不刻地穿透面包的气孔,渗透在面包每一寸的纹理中。

这便是天祝人最简单朴素的爱的表达。

藏乡果味白牦牛肉

白牦牛,好比天赐人类的一件稀世珍品,是中国乃至世界珍稀的牦牛种质资源,已被列入国家级畜禽保护品种。

绿水青山滋养下天祝白牦牛,与雪一样不染俗尘。因其肉质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细纤维、富营养的美好品质而名扬天下,颇受青睐。

“天下白牦牛,唯独天祝有”。

越珍稀的物品,越容不得轻看。自然,这牛肉,得用了心地做,用了心地享用,含糊不得。

恰好,这工匠精神,如微风细雨潜入每一个界域。

纤尘不染的果香,沾荤带腥的肉味,貌若风牛马不相及的事,却在天祝饮食的江湖里相濡以沫,互相成就一道美食:藏乡果味白牦牛肉。

吃起来,犹如走过一段有情有义的江湖,好的让人惊喜。轻轻地嚼,恍若隔世的美味,会让暗淡的世俗心境一下子焕发出舒心的色彩。

在藏地,与肉有关的菜,难免失之于野。可是这道菜精细,有足够江南细雨杏花的婉约。

先将精选的白牦牛后腿肉,切成一寸大小的方块。刀口讲究精准,要一刀一刀地切,一样的大小、不薄不厚。再将肉中,加入武威威龙葡萄美酒和店家自制的秘酱、佐料腌渍,盛入有盖的瓷钵或其它器物中封藏。待酒、酱的香浸透牛肉,再加入水,在炉火上慢火细炖,经文火慢煮,油脂尽去。经了酒、火、酱的浸润洗礼,葡萄果香的温柔甜美,软化了牛肉的腥膻肥腻,于是完成前世今生的大嬗变,一道新的美味款款出世。

藏乡果味白牦牛肉

藏乡果味白牦牛肉

美器盛美食。“藏乡果味白牦牛肉”色如琥珀,安静地陈在莹白的瓷钵里,玉粒样的芝麻安静地附着,如一个黑美人脸上俏皮的雀斑,一幅天安地静、颗料归仓的美。

静静地品,舍不得咽下:一直以来,高原人讲求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牛肉总以粗加工的豪放形象呈现,早就被归置于适合大快朵颐豪放一类。而这道菜,被上好的刀工切成精致小块,又经了葡萄美酒和芝麻果仁温润熏染,这原本粗笨的牛肉一下变得温软精致了,似乎带了温柔暖和的味道。吃的时候,一定要小口地慢慢品,一口,一口地,吃出天长地久的情义。

真是,人是,美食是。就如这葡萄美酒与藏乡牛肉的相濡以沫,讲究个“两不相谢,彼此扶持”,成就这天荒地老的佳话。

师傅出来,着了一身洁净的白。他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师傅的眼里,那已经不是一块简单的牛肉,而是怀揣了雪域人民一片对白牦牛的敬意和情怀。

美食,是口腹之欲,是舌尖享受,更是生活的态度。有容乃大是态度和器量。寻找发现美食,不应该只是苏轼、林洪类文人才有的态度,更应该是寻常巷子里的烟火。正如这果味牛肉的出现,食物,不再仅仅是裹腹,而是一种漫漫漶漶的文化养成。美食,早已成另一种驱动发展的力量。

藏乡长肋条

白牦牛棒子骨、烤藏包、酥油糌粑 天祝的味道真美!

如果要问,什么样的饮食,最能体现天祝人的情怀,那一定是“藏乡长肋条”,它以整条羊肋条的豪气而驰名。

天祝在河西走廊的东大门处。外地人说,一进这门,风就嗖嗖地扑上来了。胖些的人还行,瘦一点的,就怕被风刮着跑了。说得玄乎了些,但也是实情。

天祝人不怕冷。有“藏乡羊肋条”的豪劲儿撑着,一个个像高原上的尕牛犊一样瓷实。

东去的人,吃了这藏乡羊肋条,喝了加了花椒的酽砖茶,浑身儿就蓄足了力,乌鞘岭到玉门关近千公里漫长寂寥路,热腾腾地到了。西来的人,无论多困顿的漫漫长途,一想到尺把长的羊肋条,就如曹操部下心里疯长的梅林,变得口里生津、浑身有力了。

白牦牛棒子骨、烤藏包、酥油糌粑 天祝的味道真美!

藏乡长肋条,草原与雪山铸就的传奇。这肉,一定来自雪域草原;这水,一定是祁连山雪水。

煮正宗的藏乡长肋条,要会煮:先将整条的羊肋条,下在凉水里。再放进去半把囫囵花椒,适量疙瘩盐,三两块老姜和桂皮,就自管煮。开锅后,掠了血沫,便可开吃的,叫“开锅肋条”。先大火,再中火,最后小火,火到肉烂,把的是火候。会煮长肋条的人,自然是懂得拿捏分寸的人,一切全在自己掌控间了。

长长的羊肋条霸气地横在锅里,一阵子快活地咕嘟、咕嘟声后,热热捞出来,尺把长的肋条,一根一根地码在木质的雕花藏式方盘里,喧天喧地地冒着热腾腾的气,浑天浑地里便全是肉香了。再冷的天也立马热火了,再疲乏的身子,也顿时活泛起来了。

尝最正宗的藏乡羊肋条,一定要在草原的长天阔地上。可以是抓喜秀龙的红圪垯,也可是松山的黑马圈河。每个草原上的羊,喝着雪山泉水,吃着丰美酥草,日日“朝饮坠露、夕食落英”,自然地少了腥膻,多了肥美。

随便找个人家,敞院里支口铁锅,阔阔地煮了长肋条。一阵子天南海北地喧扯后,锅开了,便可欢天喜地啃羊肋条了。

吃开锅的肋条,你尽可以卸下日常里的斯文。再任性些,可以完完全全地做一次饕餮。就几瓣蒜,直接手把了就啃,狼吞虎咽地吃,要的就是这份放展地快活。也许话头尚未拉开,盘子就见底了。能旁若无人地啃一根羊肋巴,也许是一次脱胎换骨成就。连身上的虚劳实寒、五损七伤也在这大朵快颐地享受里消烟云散了。刹那间,如东坡一样豁达了。

斯文一点呢,切五六段葱白、七八截蒜苗,再配小碟椒油、青盐、蒜泥,仔细地抹了红油的蒜泥,搛些青葱,细嚼慢咽地,慢慢地感受草原的情怀。

至于怎么吃,任你随意。吃藏乡长肋条,没有太多的规矩讲究,要的就是天高云阔间那份漫随云卷云舒的放达。

吃了手抓长肋条,一定要用熬清了的肉汤续足快意。用蓝花花、黄花花的精巧龙碗盛上,撒些切碎的葱白芫荽,就了这一清二白的美,热热地喝到胃里,缓缓渗进骨头深处,方觉得人生适意畅达。

谁说高原人只有白马秋风塞上的粗犷啊,这分明也有江南细雨杏花的精致。

羊肚菌藜麦羹

“羊肚菌藜麦羹”,就是将藜麦籽实与山珍羊肚菌清炖而制的羹。天祝极简的素食美味。

食之道,犹如人之道。人间草木,有一种遇见,让万物美好。朴实的藜麦籽,巧遇羊肚样的菌菇,互相抵进融入。一个是田间全营养食品庄稼,一个山野含英咀华的菌菇,就是一场美好的遇见,开启了一场世间美味的芳香。

将淘好的藜麦下到烧开的水里,待藜麦籽米粒样绽开小花上沉下浮,汤呈半透明的微白,泛若隐若现的淡黄时。再将事先泡发的羊肚菌(有鲜摘的自是更好)囫囵下入。淡黄微白里,褐色的羊肚菌,便如活脱的鱼,颉颃而飞。

此羹,符合藏地人简约的情性。无需加太多的料,只要适量盐便足够成全其鲜美。奢侈一些呢,再氽入一两根虫草。约十几分钟后,兑入适量熬好的鸡汁高汤,出锅前,置几枚枸杞。最好盛在一个大一点器皿里,能容羊肚菌如一尾黑鱼一样地顺溜地展开。

淡黄的汤,浅褐的菌,若即若离的对比,再缀了玲珑的红枸杞,一道雪域高原的佛跳墙便由此诞生。

白牦牛棒子骨、烤藏包、酥油糌粑 天祝的味道真美!羊肚菌藜麦羹

杜甫诗言“百年粗粝腐儒餐”。以前的日子吃粗粮野菜,是为了充饥,现在是为了尝鲜。好比这田地的藜麦,山野的羊肚菌,以粗粮的本真与自然的清鲜,已经成为新的时尚。这“羊肚菌藜麦羹”里,能享有在不仅仅是美味,还有“秋藜促节、白藋同心”的平和包容。日子的风光,凝结于食物里。美食的魅力,就是在偌大的世界里,将生僻角落里的食材,执意地相互靠近承接、兼收并蓄成舌尖上的美好,然后将人们引向一个辽阔而深刻的世界。

寒日客来羹当酒,铁炉汤沸火初红。天祝人好客,一钵“羊肚菌藜麦羹”,便会吃出火热的情义。

或者,夜深儿女灯前,盛一小碗色香味俱佳的羹,闲话家长里短,也是人间欢喜事。

雪域高原上, 十多万亩的“天祝藜麦”与雄伟的乌鞘岭一样,成为天祝的地标。中国高原藜麦之都的歌,会随着关于藜麦的美食天地久长。

白牦牛棒子骨

白牦牛棒子骨,是天祝独有的一种特殊吃法。

将白牦牛腿骨放入凉水锅中,水恰到好处地没过骨头。快火加热,水开后掠去浮沫。然后放入花椒、食盐、草果、姜片、葱段等调料。再小火煮,以防因火过大,骨髓随了咕咚、咕咚的滚水流失。温火慢炖约两三个时辰,骨头上的肉如花朵样绽开后,棒子骨便在热气腾腾中逐渐熟了。

细分,白牦牛棒子骨分肉棒子骨和干棒子骨两种。肉棒子骨,顾名思义,骨外连着肉较多的肉。而干棒子骨则多连着筋腱。

棒子骨肉质劲健,很有嚼劲,配上葱段蒜瓣,别有一番风味绕唇舌。再来碗色白如奶的牛骨汤上汤,热热的酣畅淋漓,便觉得自己做了会神的感觉。

实际上,无论是食用肉棒子骨还是干棒子骨,重头戏藏在棒子骨中间。软糯浓香的牛骨髓,才是唤醒沉睡味蕾的最好法宝和最重筹码。

白牦牛骨髓是食用白牦牛的精华部分,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及微量元素,富含胶原蛋白,易被人体吸收,有减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功效,是上好补中益气的良品。

众所周知,骨头所含的营养成分比植物性食物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因此对于体质较弱的、或者需要补充营养的食客来说,世界稀珍的白牦牛棒子骨便是上佳之选。

白牦牛棒子骨、烤藏包、酥油糌粑 天祝的味道真美!

食用白牦牛骨髓时,讲究的食客会拿起配好的吸管,轻轻插入骨骼中空部分,稍许搅动后,再用舌尖抵住管口,缓缓而吸。搅动是为了碎化,方便吸食;舌尖抵管,是防止因心急而汤口。此时只要屏气凝神,全神贯注于手中的棒子骨,轻轻用劲一吸,鲜香软糯的骨髓就会滑进口腔。也许还来不及细细品味其质地,骨髓已经四散开来,化作浓汁,悄悄地溜进喉咙,令人回味无穷。

自有性急的食客,不怕烫。早就耐不住等待,不忍心使白牦牛骨髓空等在棒子骨中。他们往往直接将嘴贴上棒子骨锯齐的豁口处,凝神聚力于口舌处,一口猛地吸出骨髓,体味着骨髓在口中融化的瞬间,来去倏忽,但实在爽快!

食物各有其灵魂,人生有很多味道无法复制。品尝食物是一种坐在原地的旅行,当食物的灵魂与人相契合时,心里便有了光芒。烟火人间,风味长存。或许在人生的长路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点燃味蕾的酸甜苦辣,但不一定会遇上灵魂相似的秀色饱餐。

白牦牛棒子骨便是这样,以它内外兼修的美好打动着天祝人,也打动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江湖儿女。也许在某夜星河炙热之时,我们的灵魂会再次回想起白牦牛棒子骨所浸濡的香气,那是令人向往的人间理想。

寒天地冻时,要记得,一定放下所有的负重,安心地熬煮一锅“白牦牛棒子骨”,美美地吃。借了食物,涅槃一次自己,快乐会渗进骨头深处。

至我无想,江湖相忘。

烤藏包

白牦牛棒子骨、烤藏包、酥油糌粑 天祝的味道真美!

“烤藏包”一种别具风味的民族特色小吃面点。是将传统的藏包,用新兴的烤箱烤制而成。

早期的藏包,以当地特产青稞面为皮,牛羊肉为馅蒸制而成。现今,随着生活条件改善,以白面为皮,选用牛羊肉为主料,加适量牛羊板油,调以葱花、酱油、味精、花椒水等佐料,或蒸、或烤而成。

烤藏包的做法十分精细,与藏地的生存环境和游牧文化形成反差。这道面点的美,在于它较藏地其它食品多了份用心和精致,好比是山石遇见江河,隐了粗粝,显出温软。体现了天祝藏族人民貌似粗粝性格后的精致。

烤藏包制作有两大讲究。一是制馅,二是做皮。

制馅有三道工序:先精选高原上自产的牛、羊的腿肉,仔细剁碎成细丁,配进少许切碎的牛羊油;再调入花椒、盐、葱等佐料;最后在拌好的馅里灌肉汤增鲜。

妙处在皮,半发半不发的面,要现和,即藏族人所说的“死面”。死面便于捏褶,方便捏出皱子多、形状好、口子严实的包子,便于保持完美的造型和保存鲜美的汤汁。

烤藏包

烤藏包

烤前,先要仔细地在包子外面刷上清油,以保证出炉的包子外表黄脆,内质温软。放入烤箱烘烤15分钟左右,一道色泽金黄,艳若鲜花,香气四溢的藏包便出炉了。

用白或黄底的藏式盘子盛上,款款地端上桌来。黄灿灿的藏包,状如宝瓶端放,艳如莲花盛开,目遇之,便由不得口齿生津。立时,眼前有花盛开,香风自来,顿觉天地欢欣、人间福满了。

烤藏包皮薄料多,汤汁丰盈,吃时讲究“慢”和“品”。先要轻轻地在包子顶端咬一个小口,慢慢吮吸藏包内的鲜香肉汁,唤醒味觉体验,再细细品咂馅之鲜美和余味。烤藏包温高,千万不能见美食而性急,有饕餮性,以防烫着。也可根据个人喜好,另灌浇些红油炝辣椒、蒜泥,酱油、醋类的汁子,吃出另一种人间烟火味道。

世间很多的事情,正如这烤藏包一样,成为另外一种美好。就像生活一样,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泾渭分明、非此即彼的。这花朵一样精致的烤藏包,更像是藏族人民生活的样子。原来,这曾经高原上驰骋的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丰厚的内心世界,也有江南莲花样的温润。

藏乡烤羊脚巴

汪曾祺先生在散文里写过烤羊。烤羊的美味早就让天南海北的食客们吹涎三尺。天祝的藏乡烤羊脚巴,更是不可言语的美味里的美味。

天祝海拔高,烤羊肉是最普通的美味。漫长的冬曰,严寒让农牧的活儿都暂时搁下。天寒地冻里,生了旺旺的火,围炉而坐,唿噜、唿噜地喝着花椒茶,嗞哩、嗞哩地烤羊脚巴吃,顿觉人间福满,自是最最快意的事儿。

旧式的做法用柴火和炉火烤,有些耗时。要吃上这一口,得有等个一天半日的耐性。羊脚巴早在炉火上慢条斯理地咝哩、咝哩地散发的香味了,就是赖着皮焦里生的熟不透。性子急的,为强压下口水,只有一口又一口的喝砖茶的份,更甚者一口一口抿着藏香酒,早已经变得醉眼迷离了,还强撑着等待。

一天天变得美好的日子,让原本有些粗粝的吃法变得精致美好。遇见老友,或有喜客临门,烤一盘藏乡羊脚巴,自是尽了最厚道的地主之谊。

白牦牛棒子骨、烤藏包、酥油糌粑 天祝的味道真美!

憨实的天祝人,一改大咧咧的情性,将对羊的大爱变成一份独有的精心,成就了远近闻名的藏乡烤羊脚巴:

选天祝草原上长大的羊小腿,用锋利的刀尖平行地横切出一个个开口。放进密闭的容器里,加入适量花椒、姜、盐三种调料腌透入味。然后,仔细刷上一层本地产的菜籽油,将黑胡椒、孜然、辣椒粉等调料,和匀后撒在腌好的羊小腿上,用锡纸包好,入烤箱慢热烤制。

约十几分钟,脆黄酥嫩的羊脚巴,款款上桌。在尚咝哩、咝哩地冒着的热气里,肉像花儿一样热烈烈地盛开,香味氤氲。事先精细的刀工,让肉片花瓣样服帖地俯在骨上,改变了羊肉寻常做法的粗粝,品相变得美好。在高原的天空下,尽可以保留最优雅的姿势,用刀叉类的器具,感受饕餮样的快意。

藏乡烤羊脚巴,最大特点是配料合适,避免了调料喧宾夺主,成全了鲜美的高原羊肉永远是美味的主角。恰如天祝人简单质朴的情性,内敛低调,懂得成全。以貌似的简单平常,呈现最厚实纯真的情感。

(武威文体广电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