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右学宫:书城不夜是凉州

陇右学宫:书城不夜是凉州

武威文庙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区东南角,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由当时管理凉州事务的兵部右侍郎徐晞主持修建。文庙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包括以大成殿为中心的孔庙、以桂籍殿为中心的文昌宫以及石刻馆、武威西夏博物馆等。文庙布局严谨,庄严雄伟,松柏参天,古朴静雅,素有“陇右学宫之冠”的美誉,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也是全国规模较大的孔庙之一。

▼ 建于明代的武威文庙号称“陇右学宫之冠”

孔庙是文庙的中心建筑,是供奉孔子及其弟子牌位的地方。孔庙建筑以大成殿为中心,从南往北依次是影壁、泮池、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左右置东西二庑及乡贤、名宦等祠,北面是尊经阁。

(请横屏观看下图)

▼ 武威文庙棂星门、泮桥

棂星门是一组木构四柱三间的牌楼式建筑,建筑风格独特,在我国众多的木牌楼中十分罕见。走马板正面书写“棂星门”,背书“太和元气”,字体圆润丰满,遒劲有力。棂星门前有泮池,形如半月,汉代中央太学有四周环水的学宫“辟雍”,而地方学校只能南面临水,遂成定制。

大成殿是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画像、牌位和每年例行祭孔的地方。大成殿建在2米多高的台基上,歇山顶式,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周围绕廊,檐下五踩斗拱有宋元遗风。大成殿院中,矗立着一尊高大的孔子铜像,高大庄重,腰佩宝剑,头束方巾,昂然挺立。

尊经阁是整个文庙建筑中最为高大的一组建筑,台基高3米,三层重檐歇山顶式,面宽五间,进深五间,周有绕廊,廊柱间的排列呈典型的清式矩形排列法。

武威文庙文昌宫以匾额闻名,在文昌宫桂籍殿的卷棚下,悬挂着44块引人注目的巨型大匾。这些匾额从落款时间看,上起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的“万世文宗”匾,下迄1939年的“文教开宗”匾,年代最久的匾额距今300年,但保存仍然完好。

▼ 文昌宫桂籍殿匾额

文昌宫匾额数量之多、书法之俊美、历史之久远、保存之完整,在河西乃至全国也是不多见的。“聚精扬纪”“书城不夜”两块匾还于1992年被收入《中华名匾》。这些牌匾成为武威文庙内一道独特而亮丽的文化风景,也是武威人杰地灵、历史文化繁荣昌盛的证明。

(请横屏观看下图)

▼ 武威文庙匾额撷英

在桂籍殿前,立着一块《武威历代进士名录》石刻,共收录文进士57人,武进士17人。清代的武威“人文荟萃,英才辈出”, 武威历史上的57名文进士之中,清代的有53名。代表人物有:牛鉴,官至两江总督;张美如,官至户部员外郎,其诗、书、画被称为“三绝”,是陇上著名的教育家、书画家;李铭汉,学识渊博,著有《尔雅声类》四卷、《续通鉴纪事本末》……也正是有这样繁盛的科甲,武威才有了“文风鼎盛,甲于秦陇”的美誉。武威进士中学术成就最高的当属清代的张澍。他于嘉庆四年(1799年)中进士,是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被梁启超称为可与乾嘉诸大师并美的大学者,也可称为乾嘉学派在西北的代表性人物。他是国内第一个研究西夏学的人,举世闻名的“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就是他于嘉庆九年(1804年)在武威大云寺发现的。

武威西夏博物馆位于武威文庙东南角,集中展示了西夏时期武威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历史概貌以及西夏文化成就。现馆藏武威出土的西夏金器、瓷器、西夏文佛经、木版画等各类文物文献2000多件。稀世珍宝“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就珍藏于此。

▼ 武威西夏博物馆

武威是西夏的重要文化中心,武威的“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等西夏文文献卷帙浩繁。西夏文字失传300年后,又是武威学者张澍最早发现“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并识别碑正面文字为西夏文,成为西夏学研究的滥觞……武威与西夏文字有着割不断的历史联系。

“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正面共有1820字的西夏文楷书,背面是与之相对照的汉文楷书。由于西夏文长期被人们遗忘,无法辨认,曾被称为“天书”。1908年,在黑水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遗址发现西夏文、汉文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后,人们才了解西夏文的构造和字意。“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是迄今全国唯一的西夏文和汉文对照、文字最多、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碑刻,对研究西夏语言文字、社会经济、土地制度、典章制度、民族关系、阶级关系、佛教发展状况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 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

部分图文摘自《中国国家人文地理·武威》

(武威文体广电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