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宝卷”在语境话题的嵌入与功能
甘肃
甘肃 > 旅游 > 游记 > 正文

“永昌宝卷”在语境话题的嵌入与功能

近日,由我市民协主席肖永晖撰写的文章《“永昌宝卷”在语境话题的嵌入与功能》被文艺报七版头条刊发。精彩一瞬,请跟我来!

文/肖永晖

“河西宝卷”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的俗文学。“永昌宝卷”属河西宝卷的支脉,是甘肃省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支派,2011年,“永昌宝卷”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它是从敦煌变文演变而来的说唱文学,内容以佛教、历史和民间神话为主,在清代、民国以及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以口头说唱形式广泛流传于永昌城乡大地,群众基础十分深厚。

从河西宝卷传布区域看,主要流传于河西走廊的武威市(凉州区的中路乡、张义乡、上泉乡,古浪县的古丰乡、大靖镇、土门镇、干城乡、黄羊川乡,天祝县的朵什乡、西大滩乡)、金昌市(永昌县新城子镇、焦家庄镇等地)、张掖市(甘州区的碱滩镇、三闸镇、安阳乡、花寨乡、大满镇、小满乡、龙渠乡,山丹县的霍城镇、老军乡、陈户乡、李桥乡、民乐县、临泽县、高台县等地)、酒泉市(肃州区的红山乡、丰乐乡、银达乡、怀茂乡、西峰乡等地,瓜州县的踏实乡、布隆吉乡等地)、嘉峪关市等大部分地区。这些地方大多在祁连山沿线的浅山区,主要以农耕和畜牧业养殖为主。

一、“永昌宝卷”在“劝善行德”习俗中演变

永昌人民把“永昌宝卷”俗称为“念宝卷”。“念卷”是流传于永昌的古老的民间文艺形式之一,属于讲唱文学的一种。卷本大多由民间艺人创作,文体是韵散夹杂,其中讲的部分用散文,唱的部分用韵文,韵文绝大多数为七言句。这种讲唱文学在历史上曾盛行于都市街头巷尾,后来逐渭流传到乡下,可说是源远流长了。

在历史长河中,生长并逐渐发扬光大,被民众接收后成为寄托精神、劝善行德的物化民俗。“永昌宝卷”在流传中因受佛教思想和地域文化的附属,在其内容上局限于“复制”,突出为劝善、积德、悲剧情结,喜剧结果,这些“地域性”印记,广泛渗透在唱调、曲牌和说唱人的口传心授之中,将具有地方特色的语境内容嵌入其中,让地域性故事更贴近听众,彰显“本质”技艺与地域文化的关联与力量,甚至将说唱故事构筑的更加有区域文化背景。

“永昌宝卷”内容虽明清以来多有变化,但始终保持着佛教劝善的宗旨。“永昌宝卷”内容多劝人做好事行善的内容,大多都讲因果报应,悲剧情结,喜剧结果。如“永昌宝卷”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范继忠《宝卷中的各种曲调》手抄卷本中,开篇四句诗文写道:“破镜宝卷才展开,诸佛菩萨降灵来;各位神灵生喜欢,保佑大众永无灾”,又如《吴彦能摆灯宝卷》手抄卷本中,开篇四句诗文写道:“摆灯宝卷才展开,诸佛菩萨降灵来;天龙八部神欢喜,保佑大众永无灾”。开卷先唱“开经偈”,继讲唱“提纲”。“永昌宝卷”的宣教与弘扬作用是一种多样化的“念卷”形式,如永昌宝卷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范继忠收藏的宝卷老本来看。《哭五更》、《莲花落》、《十劝人》等卷以“讲”或“说”的形式来表现,其中的韵文则是为了寄寓善恶褒贬、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抒发爱憎情绪、烘托渲染气氛而采用的手法,以“吟”或“唱”的形式来表现。韵文体宝卷融会了各种曲调,亦加进了部分永昌小曲和民歌调; 又如《孟姜女哭长城》、《天仙配宝卷》、《劈山救母宝卷》、《张四姐大闹东京宝卷》、《何仙姑宝卷》 等宝卷,神话色彩浓厚,故事情节动人,听起来委婉有趣,感染力强,加上佛教音乐的民俗化演进与演变、说唱音乐的地方化继承与发展,呈现出永昌宝卷从意识—民俗—说唱的动态过程。

二、“永昌宝卷”在“故事化”的演变中的嵌入

在“永昌宝卷”中,以反映人民群众生活,从事农牧业生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的社会类基础卷本有《丁郎寻母宝卷》、《继母狠宝卷》、《遭劫宝卷》等,这些卷本在流传的过程中没有过多的改编和加工,使同一宝卷在不同地区的手抄本几乎完全一致。第二类是历史类卷本,主要反映历代主要历史人物和英雄人物为主,如著名曲目有《昭君宝卷》、《孟姜女哭长城宝卷》、《康熙宝卷》、《包公错断阎叉三宝卷》等。这些卷本说唱时,念卷人临危正气,声大腔满,表达对英雄的爱戴之情,这一类宝卷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成了人们最喜爱的一类。第三类以民间神话故事类为主,讲究娱乐性、互动性。的宝卷有等多种。这一类宝卷以民间故事和戏剧故事为主,神话色彩浓厚,故事情节动人,听起来委婉有趣,感染力强,群众比较喜欢,在“永昌宝卷”中,主要曲目有《兰天宝卷》、《梁山伯宝卷》、《赵氏贤孝宣判卷》、《白蛇宝卷》、《吕祖师度何仙姑因果卷》、《红灯宝卷》、《鹦歌宝卷》、《沉香宝卷》、《丁郎寻父宝卷》、《对指宝卷》、《窦娥宝卷》、《何仙姑宝卷》《二度梅宝卷》、《方四姐宝卷》等。这一类宝卷数量也比较多,仅次于描写社会生活的宝卷数量。第四类主要以教化劝解和启发教育类为故事题材的宝卷,内容上主要选取了富有教育意义的寓言、童话故事做题材,运用神奇的幻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渲染故事,使这一类的宝卷既曲折动人又饱含鲜明的教育主题,如《鸳鸯宝卷》、《葵花宝卷》、《兰关宝卷》、《梁祝宝卷》、《狸猫换太子宝卷》、《烙碗计宝卷》、《刘全进瓜宝卷》、《李三娘宝卷》、《李都玉参药山经》、《卖油郎独占花魁宝卷》、《老鼠宝卷》、《鹦哥宝卷》等。最后一种就是以演释经文、宣扬教义、劝人行善类佛经变文类宝卷,这类宝卷在“永昌宝卷”中的代表曲目有有《木连救母宝卷》、《药师本愿功德宝卷》、《香山宝卷》、《鱼篮观音宝卷》、《刘香女宝卷》、《秀女宝卷》、《庞公宝卷》、《目连三世宝卷》、《唐王游地狱宝卷》、《劈山救母宝卷》等。因不同种类宝卷内容不同,在说唱和请卷者选择也各有不同。

“永昌宝卷”在永昌民间也曾盛极一时。宝卷主要流行于永昌县城及四周农村,红山窑、新城子尤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粗略统计,当时流行于永昌西乡的宝卷有130多种,几乎家家都有宝卷,都说宝卷中有佛经,有镇邪气的作用。可惜当时未作收集,大多数宝卷在“文革”中被当作“四旧”而焚毁。所幸的是有个别爱好者不畏时势,将一些宝卷悄悄藏觅下来,保存了这个文化遗产的一点血脉。

三、“永昌宝卷”在“河西宝卷”序列中的联动作用

从对“河西宝卷”的传承情况了解,文本传承还是保存较为完备的,如张掖城南花寨村的代兴位和代继生,因为均为祁连山区农民,主要生活收入以种植小麦、玉米、土豆为主,周边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当地的文化生活比较贫乏,这就推动了念卷活动一直存在,卷本也一直被重新抄写。如地处武威凉州区,祁连山浅水区的莲花山、天梯山、第五山,平均海拔在2000-3200米,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灯山村的第四代传承赵旭峰、李卫善(河西宝卷国家级传承人李作柄的两位弟子),他们利用农闲时间抄写了10多本河西宝卷手抄本,作为天梯山石窟文物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赵旭峰还主编了《凉州宝卷》《武威小宝卷》。酒泉市肃州区上坝镇营尔村的“河西宝卷”国家级传承人乔玉安年轻时候,到处借卷、抄卷、念卷,如今能熟练念唱的河西宝卷曲牌有21个,是河西走廊众多传承人中最多的。还有古浪县王吉孝利用业余时间走乡串户地收集宝卷、民歌,整理了《救劫》《对趾》《白兔》等八十一部古浪宝卷,300余首民歌老调。民间保存的卷本,仍是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对研究讲唱文学的历史,以及中原文化沿丝绸之路的传播具有很高的价值。但作为与文本的传承相比,表演的传承似乎更为重要。

“永昌宝卷”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范继忠在《宝卷中的各种曲调》手抄卷中,将永昌地区宝卷曲调进行了整理,具体为绣香旦调、淋淋落调(上坟调)、莲花落调、哭五更调、摆船调、太平歌调、尼姑调、麦犁花调、离情调、织毛巾调、担水调等十一中曲调。

但无论什么内容的卷本,在讲唱时,韵白结合,有说有唱,每唱一句,末尾总要颂扬一句韵文,听众齐声和之,气氛庄重肃穆。念卷人正襟危坐在热炕头上,面前置一小桌,不用乐器伴奏,手捧卷本讲唱。从武威古浪省级传承人钟长海到酒泉肃州乔玉安数位传承“河西宝卷”数十位展演展示中获知,散布祁连山一线的宝卷说唱形式,有一人念卷、众人和佛的方式,韵文部分一人唱,众人和,散文部分由念卷人一人宣读或讲解;也有两人念卷,一人负责散文部分,另一人负责韵文部分,有时候则是一个人念通散文部分,而吟唱部分则由另外一个人领唱,其他人当听众,也可以给领唱做简单的伴唱。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在物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见证了永昌悠久厚重文化积淀的册册宝卷,亟待我们去保护它、传承它,让她在陇原大地上代代传承、生生不息、永放光芒。

肖永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民协理事、金昌市民协主席。

(金昌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