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发现了!这里藏着中国现存最大的卫城遗址

被发现了!这里藏着中国现存最大的卫城遗址

原标题:洮州卫城 中国现存最大的卫城遗址

洮州卫城

洮州卫城

洮州服饰

洮州服饰

洮州卫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洮州卫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洮州卫城,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城东35公里的新城镇新城村,俗称新城,洮州卫城属于遗址文物,具有很高的人文历史价值,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洮州厅志》《洮州卫城竣工碑》载,为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西平侯沐英所筑,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洮州卫城是目前中国现存最大的卫城遗址。

洮州卫城明初修筑

这座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建筑在四山环绕之中。城北有大石山(也叫朵山)、三角石山、凤凰山等,城西南有烟墩山,东南是仁寿山(俗称墩坡山),东南是紫螃山(俗称丁家山),正南是红桦山,它们都是西倾山中支的余脉。

洮州卫城规模宏大,占地甚广,分为前后城。城池坐北面南,依山而建,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墙总周长5400余米,总占地面积2.98平方千米。卫城修建时依据了“一半山一半原”的奇特地势,南城墙顺河而建,其他三面顺山而上,城三分之一位于山上,东北高,西南低。

前后城由东西向墙垣从中分隔,前城取直线构筑,后城依山脊走向随形而筑,呈不规则形,最北垣筑于垂直高度近300米的山脊,下临陡坡,形势险峻。后城又被纵向墙垣分隔为东西两域,西域内包容一纵向山脊,沿山脊构筑烽墩,各烽头尚有数座烽火墩台遗迹。有城门五座,东门为“武定门”、南门为“迎薰门”、西门为“怀远门”、北门为“仁和门”、西北为较小的“水西门”,现在南门保存最为完整。

据了解,在全国范围内,完整保存至今的明代城防遗址,除了长安古城、平遥古城及辽宁新城外,洮州卫城是一座独一无二的明代军事城防遗址,也是全国最大的卫城遗址。

洪武十二年,明朝派精锐部队远征西北平叛,建立了洮州卫,西平侯沐英、大都督金朝兴奉旨在东陇山脚下筑洮州卫城。史载其城周长9里,垣墙高9米以上,东西南北设四座瓮城,并有敌楼。城内外墩台相望,形成警报通讯系统。

传说,当年筑城选址时发生过一段非常奇异的事件:据传,当年筑城时,地点本来选在卫城以东5公里的扁都川,就在开工放线之际,突然飞来一只五彩凤凰,衔起线绳,直落东陇山。主持筑城的将军认为此乃天意,于是便将卫城改筑于东陇山脚。从此,东陇山也被称为凤凰山。

洮州卫城能完整保存至今,与历代修葺不无关系。明代成化、万历年间和清代乾隆、道光、咸丰年间前后有过多次大的修葺,当地民间流传着一首民谣说:“里帮了,外铲了,把百姓都给做展了。”可见当时工程的浩大和艰巨。

边备要地控番蔽河

明代修筑洮州卫城,是因为其重要的战略位置。

构建此城,当时在明王朝决策中还曾有过一番争议。元末明初,洮州为“番戎之地,置废无常”。明统一中原后于洪武六年在洮州旧城设置“洮州军民千户所”。

洪武十二年初,洮州十八族番酋叛乱,给明王朝和当地百姓带来很大震撼和灾难。明廷即派沐英率军征讨。战后有人认为洮地气候恶劣,土地贫瘠,物产凋敝,民风刁悍,“守地无大益而靡饷甚巨”,提出撤军简治。

但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洮州西控番戎,北蔽河湟,汉唐以来为边备要地……诚不可无兵以守之。”

朱元璋将“洮州军民千户所”擢为“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领千户所五个。随后由沐英麾下的大都督金朝兴督工率众修筑卫城于“洮河之北,东陇山之南川”。

洮州卫城“地据洮州腹地,居高临深,足以据扼要而捍患”。尤其是城北的朵山为近城最高峰,四处举报烽烟,皆可先观早备,有奠洮阳磐石之安,保秦陇金汤之固的战略地位。

其实早在明朝之前,这里就是咽喉要道。

三国时期,这里就建有侯和城,蜀将姜维与魏将邓艾曾战于侯和。北魏太和五年,吐谷浑国王在此建成洪和城。唐代,这里是有名的“唐蕃古道”重镇,文成公主入藏走的就是这条道。唐时,这里繁荣一时,是当年唐蕃两地物资交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也是唐蕃使臣往返的驿马站。北宋神宗时期,王韶夺取熙河六州后一举攻破洮州,并挥众加固了城池。金朝曾在这里三置榷场,开展贸易。

南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年),忽必烈兵伐大理(云南),曾在这里驻跸一月之久,设牙帐于隍庙原址,故民间传说称原鬼章行宫(即隍庙原址)为“鞑王金銮殿”。

现在,“鞑王金銮殿”(隍庙)位于新城镇中心位置,现存的主建筑有正北大殿、东西两偏殿、山门楼台和东西廊房,均为典型的高阶深廊、飞檐斗拱、复娲瓦彩绘的歇山式木质中式建筑。

明朝初年,朱元璋出于巩固边防的考虑,命军队死守洮州,下旨建城置守,建卫置治,从此,一座伟城雄踞高原,历经风雨沧桑留存至今。

江淮遗风留存陇原

史书的笔迹,写下洮州的荣辱往昔。古城阙上一块块明朝石砖上依旧有风雨冲刷的印记。600余年弹指即逝,当年戍边的明朝将士和江南移民,已经成为土著。然而对江南老家的蚀骨思念,使得他们竭力在习惯服饰上顽强保留着江淮人的痕迹。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沐英、金朝兴率兵平叛洮州十八族番酋叛乱,捷报到京,朱元璋非常高兴,鉴于洮州在战略上的需要,朱元璋下旨将士留守,遂将江淮一带军士留在当地开荒种田,战时为兵,平时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后陆续将屯军家属迁来定居,遂在这里长住下来,成为当地的永久居民。

洮州有关史料记载,明洪武年间,“移福京(南京)无地农民三万五千于诸卫所。”这些移民大部分居住在今卫城一带。另外,还有安徽凤阳以及其他江淮地方的移民大批迁徙入洮。

为了安慰大批被强制迁徙到洮州地域的江南移民,凝聚其人心归一,明朝统治者遂将常遇春、沐英、胡大海、徐达、李文忠等十八位王侯将领,按照四处方位及居住特点和一十八处庙宇的管辖权,把这些人间的凡人英雄分封为一十八路龙神,供人们祭祀。

现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在洮州新城镇,民间的迎神赛会活动都会上演。他们请来的神祇,就是统领洮州地域风云雨露的十八位龙神——徐达、常遇春、沐英、胡大海等猛将。

在卫城内,人们把赶集称为“跟营”。据说当时,主管军事的头目每隔十天要到卫城大本营来汇报情况。原来这是军事性质的集合,日久天长,成了军民交易货物的集日,并且将每月的“例会”时间初一、十一、二十一定为“营上”,把赶集称为“跟营”,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在民间,上世纪80年代洮州汉族妇女的服饰打扮还保留着浓郁的江淮遗风。节日期间,妇女喜穿对襟圆领上衣,着过臀大襟上衣,扎口便裤。到秋季,则外套一件黑色大襟条绒马夹,胸刺洮绣,内容多为喜鹊踏梅、莲生贵子、富贵吉祥等。腿着蓝布裤,脚穿绣花鞋。服装颜色除大红、桃红外唯翠蓝、深蓝、浅蓝等,而蓝色让人充满一种美好惬意的遐思,故当地妇女更多爱“西湖水”样的蓝色。男人穿黑色长袍,戴宽檐礼帽,一幅文质彬彬的样子。这些我们在古装剧里才能见到的服装,在洮州卫城一带却是流行的汉族日常服装。

600多年过去了,这些南方人来到西北一隅,耕战戍守,繁衍生息,形成了农牧过渡,汉藏聚合的特殊地域风情,也将江淮遗风留在了陇原大地。

撰文/黄建强 图/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