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木偶戏 肘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永昌木偶戏 肘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偶戏演出现场

木偶戏演出现场

永昌木偶戏 肘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永昌木偶戏,俗称“肘猴子”,清朝初年开始流传于今水源、朱王堡两乡镇。

永昌木偶戏 肘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偶戏的主角是“木偶人”,头如拳大,身高约二尺,是纸浆做好的头面壳和衣冠,穿戴在一个“十”字形木制支架上。用上生、净、丑、旦各种脸谱,镶上眼珠、下颔,结上细线绳即成。盔甲、衣袍、巾帽以及手脚等,都是按照生、净、丑、旦的装饰制作,其式样悉如大戏。

永昌木偶戏 肘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逢表演时,演出者将木偶人套在手肘上,随着铿锵的节奏牵动里面的机关,这时的木偶人便有了各种动作和喜怒哀乐。

永昌木偶戏 肘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偶戏多用秦腔曲调演唱,个别折子戏也用眉户剧曲调演唱,用清河一带的方言道白,所以有“肘猴子照着大戏唱”的说法。

永昌木偶戏 肘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永昌木偶戏于2 010年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3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永昌木偶戏 肘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出木偶戏,一抖一动间,彰显着生命的灵动 ,传承着悠久的地方文化,伴随着永昌人民的喜爱代代流传至今。

(金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