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丝路拓思路 文化影视盘活千年古道
甘肃
甘肃 > 资讯 > 原创 > 正文

借丝路拓思路 文化影视盘活千年古道

自动播放

/图  李娟平

“就像丝绸之路被湮没在沙漠当中一样,中国文化中很多体现我们民族记忆的东西都随风而逝了。其实,这条千年古道最好的复活的方式就是影视。”10月29日,作为第八届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的主论坛之一,“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与影视”论坛上,纪录片导演、甘肃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秦川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第八届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与影视”论坛上,纪录片导演、甘肃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秦川(右一)登台参与讨论。李娟平 摄

第八届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与影视”论坛上,纪录片导演、甘肃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秦川(右一)登台参与讨论。李娟平 摄

“丝绸之路就是中国文化复兴的重要载体,河西走廊是重中之重,因为河西走廊承载着中国文化最辉煌历史阶段的文明,那就是汉唐文明。”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甘肃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徐兆寿认为,虽然甘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文化与影视的发掘力度仍有所不足。“我们不怕有很多理论,我们怕的是没有人去研究、融合这些历史。如果今天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再不去讲,就没有人讲了,也可能我们自己不去觉醒、不去熟悉、不去讲述,它也会继续黯淡下去。”谈及甘肃文化发展,徐兆寿感慨道。

“有交流有对比,所以才有自信。回到河西走廊和敦煌这个广大区域重新去比较,那就是今天中国文化自信彰显的地方。”徐兆寿说。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甘肃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徐兆寿主持“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与影视”论坛 李娟平 摄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甘肃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徐兆寿主持“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与影视”论坛 李娟平 摄

如何更好地传播好中国文化,其根本就在于丝绸之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近年来,一些蕴含文化底蕴、闪耀艺术光芒的文学艺术作品,正以新时代国家名片的角色定位,为丝绸之路搭建起崭新的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之桥。而在这些变化的背后,影视传播就像是一位文化使者,履行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丝路精神的职责,对于丝绸之路的发展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

兰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徐建新就如何让甘肃文化走出去发表看法 李娟平 摄

兰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徐建新就如何让甘肃文化走出去发表看法 李娟平 摄

“甘肃敦煌就是一张文化名片,中华民族最具说服力的文化都在敦煌,都在河西走廊一带。所有的西部文化都与甘肃有关,都在甘肃这块土地上有故事。这正是需要我们文化人去挖掘、去整理、去宣传推介的一件事。”兰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徐建新表示,如何更好地讲好丝绸之路故事,让文化走出去,才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更应该通过文化与影视的方式来呈现。

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周琪建议,文艺创作者建立“五个纬度”来进行文化与影视创作。李娟平 摄

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周琪建议,文艺创作者建立“五个纬度”来进行文化与影视创作。李娟平 摄

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周琪建议,文艺创作者应树立国家立场和民族精神,讲好人民的故事,不仅要讲好甘肃的表达方式,还要有艺术家的叙事情怀。

“要讲好甘肃的表达方式,就要扎根甘肃,拍好故事片和纪录片,没有坚守情怀和对这方土地的热爱是不行的。”此外,周琪提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和“一带一路”的延伸态势,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势在必行。“要讲好包容开放的民族精神,这一点在文艺创作者的作品中必须要得到充分体现,我们讲的是文明的融合,而不是亨廷顿所说的文明的冲突。”周琪说。

纪录片导演、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孟子为希望,能够通过纪录片,更广泛地延伸丝绸之路。李娟平 摄

纪录片导演、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孟子为希望,能够通过纪录片,更广泛地延伸丝绸之路。李娟平 摄

纪录片导演、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孟子为介绍,丝绸之路甘肃段的纪录片大多以不可移动的文物作为基础来拍摄,因此文物古迹题材相对较多,目前需要考虑的是能否选取其他题材,更广泛地去延伸丝绸之路。“能不能把丝绸之路更广泛地延伸到农村去,延伸到人的身上,这是我现在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孟子为说。

相关新闻

每日甘肃网:【第八届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用纪录片触摸城市个性,寻找城市灵魂

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

新甘肃客户端10月29日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杨 杨红丽 见习记者 王梓懿)“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是一个家没有相册,城市纪录片作为一种新兴的纪录片类型正在崛起。”今天上午9时,作为第八届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分论坛之一的“城市纪录片——新类型的崛起”论坛在嘉峪关举行。省内外知名学者、影视行业从业者等人来到活动现场,畅聊城市纪录片的现状,畅想其未来的发展与趋势。

城镇化率迅速提升,城市纪录片作为一种新的类型正在兴起。“过去拍很多题材,城市只是一个背景,更多的是讲城市背景中人物的故事,很少把城市作为一个主题去正面展示和诠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高级编辑唐俊作为本次论坛的主持人,在论坛开始就介绍了目前城市纪录片的创作方式。

徐兆寿发表观点

徐兆寿发表观点

针对城市纪录片创作的现状,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徐兆寿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目前的城市纪录片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物质化层面的东西,心灵的东西没有展开,我呼吁城市纪录片的创作应该承担一种责任,承担起构建城市的文化、精神内涵的责任。”

城市纪录片近年来逐渐受到更多的影视制作者、观众的关注和追捧,《寻味顺德》《河西走廊之嘉峪关》《城门几丈高》《大上海》等影片采用纪实的手法,将城市形象以纪录片电影和微电影的形式生动展示,以行动探索着城市纪录片的创作路径。

“未来,城市纪录片可以就城市的功能、城市中居民的宜居状况、城市人的心态等方面去创造。从功能、物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将镜头聚焦城市本身,用影像做城市的学者、研究城市的专家。”教育电视台台长陈洪讲道,城镇化进程中,纪录片具有回应社会关切的属性,应该认真关注城市的发展。

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乘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制片人张旭、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科教频道总监余季波、佛山电视台顺德分台编委会副主任李建军、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东珅、湖南广播电视台金鹰纪实频道副总监黄彩良还就城市纪录片未来的发展各抒己见。

相关新闻

每日甘肃网:【第八届嘉峪关短片电影展】高群书:西部是天然的影视基地

“西风·东渐”——中国西部与中国西部电影论坛现场

“西风·东渐”——中国西部与中国西部电影论坛现场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杨红丽 李杨 见习记者 王梓懿

西部片的渊源、观念以及它在中国的实践是什么样的状态?10月29日,在第八届嘉峪关短片电影展“西风·东渐”——中国西部与中国西部电影论坛上,来自国内影视业的各界“大咖”围绕西部片的现状与未来展开了讨论。

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李一鸣,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看电影》杂志主编、作家、影评人阿郎(黄海坤),制片人、西部往事影业创始人呼和巴特尔分别从理论上作了分享交流;中国新式西部片模式创造者,电影《西风烈》的导演高群书和摄影师罗攀先生以实践经验进行了探讨交流。

主持人左衡解释:“之所以叫‘西风·东渐’,是因为在世界电影范围内,提到西部片时,首先想到的是西方电影理念的创作,而它又在中国有了很多实践,却并不为世界所知,所以我们把它叫‘西风东渐’。”

“西部片是有自己特定的内涵、深层叙事构架、特定主题以及一系列影像符号和叙事惯例的类型电影。目前,以西部为背景的电影,称之为西部片是当前较为准确的概括。“李一鸣说,首先应该区分西部电影和西部片,只有展现出西部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与现代经验相融合的电影,才可以叫中国西部的电影。李一鸣建议,可以通过建立历史文化和民族叙事、类型、文化语境三个参照系,来形成自己的西部电影或西部片。

《西风烈》导演高群书和摄影师罗攀在论坛上分享交流

《西风烈》导演高群书和摄影师罗攀在论坛上分享交流

“电影是不断裂变的过程,在美国叫西部片,在意大利诞生了莱昂内和他所代表的《西部往事》这种类型的电影,到中国之后它叫什么,或者我们所谓的西部片是不是就一定是以拍摄地为主要判断,还是最终由拍摄地变成了西部精神。”阿郎认为,土地是一切,土地决定了人民的生活方式、饮食方式等,电影也一样,电影回到西部可能只是把西部作为一个拍摄地,它应该有新的认知。作为中国新式西部片模式的创造者,导演高群书和摄影师罗攀以《西风烈》为例,回顾了为什么选择创作完成西部影像景观。

“我始终是对西部有感情,那里是天然的影视基地。上世纪90年代在新疆拍戏,阿勒泰荒原,就像月球的表面一样,当时有一个戏想在那拍,因为个中原因没拍成,我监制了一个电视剧,后来没把那个当时的荒原表现出来,我一直记得这个戏,当时从乌鲁木齐开车到阿勒泰,一路上大漠黄昏的感觉特别像美国西部。”高群书道出了初衷。

相关新闻

新甘肃:“未来中国西部电影的希望在这里!”

“西风·东渐——中国西部与中国西部电影”论坛在嘉峪关市举行

“西风·东渐——中国西部与中国西部电影”论坛在嘉峪关市举行

新甘肃客户端嘉峪关10月29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满福)作为第八届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主论坛之一的“西风·东渐——中国西部与中国西部电影”论坛,今天在嘉峪关市举行。这是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举办八年来,首次为西部电影搭建业界交流平台。

李一鸣作主题发言

李一鸣作主题发言

由中国电影资料馆承办的本次论坛,主要围绕中外电影史上西部片类型的形成与发展,邀请国内知名电影制作、影评人展开交流探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一鸣在论坛上作了题为《西部片作为类型——文化影像和社会文本》的主题发言,他着重介绍了美国电影中的“西部故事”以及中国西部片的历史文化、类型参照和文化语境。

西部电影人相聚嘉峪关

西部电影人相聚嘉峪关

此后,在论坛主持人、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左衡的穿针引线下,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影评人阿郎(黄海坤)和西部往事影业创始人呼和巴特尔,分别就中国西部电影的裂变源头、意识形态趋向、拍摄定位以及理论支撑等进行了思想火花的碰撞。业界嘉宾认为,广袤的西部、河西走廊,就是天然的西部影视拍摄地,未来西部片的希望就在这里。

嘉宾畅谈电影《西风烈》的创作历程

嘉宾畅谈电影《西风烈》的创作历程

论坛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主创对谈,组织方邀请到电影《西风烈》的导演高群书和摄影师罗攀,与观众分享了《西风烈》的创作心得和拍摄中的幕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