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连辑:嘉峪关国际短片影展成"华创区"建设抓手
甘肃
甘肃 > 资讯 > 原创 > 正文

对话连辑:嘉峪关国际短片影展成"华创区"建设抓手

文/图 南永涛 视频/陈沛辰 李德宇 张蓝翔

自动播放
自动播放
自动播放

“通过举办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真正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提供了关于短片电影发展的支撑平台和成功经验。”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表示,甘肃省是国家批准、全国唯一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创办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就是打造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简称“华创区”)的具体抓手。

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原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右)接受凤凰网甘肃频道专访 南永涛 摄

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原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右)接受凤凰网甘肃频道专访 南永涛 摄

10月28日,为期三天的第八届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在甘肃省嘉峪关开幕,曾任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连辑先生在受邀出席期间接受了凤凰网甘肃频道专访。他说,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其实是一个大概念,最终要通过一个个文化类型、文化项目的挖掘、整理、展现、表达等来实现,而国际短片电影展就是其中一个项目。

短片电影展为甘肃建设纪录片大省贡献突出

连辑表示,前七届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为甘肃建设纪录片大省做了突出贡献。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就是要把甘肃建设成文化大省,文化大省不能是空泛的,它应该是具体的书法大省,舞台剧、舞台艺术等大省,也应该是纪录片大省,在纪录片拍摄的数量、质量、传播力等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他说,举办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为甘肃省培养了一大批纪录片人才,甘肃曾制作了包括《河西走廊》《敦煌画派》等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一批优秀作品,质量可圈可点,这也使得整个甘肃,尤其是在河西走廊掀起了纪录片拍摄的热潮。

建设“华创区”的核心是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连辑谈到,甘肃省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的发祥地,女娲、伏羲、黄帝都诞生于此。大地湾有八千年的历史,马家窑文化有五千年之久,所以国家批准甘肃成为唯一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甘肃现在面临的核心问题是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经济性转化。这是甘肃发展的薄弱点和短板,因此要另辟蹊径,创新文化发展途径,走文化+旅游、+科技、+商业、+金融、+地产、+生态等路线来弥补。

甘肃要做好“文化+”旅游,促成旅游产业大发展

“首先,应该重视‘文化+’旅游,充分发挥甘肃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连辑说,甘肃省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丝路之路、敦煌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遗存比比皆是,它们的灵魂都是文化,认真地做好“文化+”旅游,通过旅游产业的大发展,体现文化的质量和品位,就可以实现把文化的软性资源转化成经济发展的硬性效率,而且还能有效地助推脱贫。

据悉,第八届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以“信仰使命担当”为主题,旨在通过影像形式集中展现党中央作出的脱贫攻坚系列重大部署安排,全面展示脱贫攻坚战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附:连辑专访实录

10月29日,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原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在出席第八届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开幕式后,接受凤凰网甘肃频道主持人陈沛辰专访,以下为全文实录:

主持人 陈沛辰:连辑先生,可以说您见证了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的诞生和发展。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了,今年再次莅临,感觉到有什么不一样的变化吗?

连辑:现在是金秋十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这是第八届,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感觉到果实累累,沉甸甸的。

主持人 陈沛辰:这次的不一样的感受可能来源于前七届的沉淀,才结出了这么灿烂的果实。

连辑:是的。

主持人 陈沛辰:您觉得前七届都举办得怎么样?能分别评价一下吗?

连辑:我不会一一地评价,但是总体的感觉我们这七届办得都很好,而且越来越好。因为创办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的初衷,就是把它作为唯一的、国家批准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一个平台上的具体的项目或者抓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其实是一个大概念,它最终要通过一个一个的文化类型、文化项目的挖掘、整理、展现、表达,来实现创新区的战略意图,短片电影展就是其中的一个项目。这七届办下来给我总的感觉是这样:

第一,真正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提供了关于短片电影发展的一个支撑的平台和成功的经验。

第二,国际短片电影展为甘肃省建设纪录片大省做了突出的贡献。因为当时我们提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要把甘肃打造成文化大省,文化大省也不能是空泛的,它在哪些方面是大省呢?比方说书法它应该成为大省;比方说舞台剧,叫舞台艺术,它应该成为大省;比方说纪录片的拍摄,包括数量,包括质量,包括传播,包括影响力,它也应该成为大省。七届短片电影展就为甘肃省的纪录片大省建设做了突出的贡献。

第三,嘉峪关短片电影展本身对嘉峪关自身的综合发展,包括文化、旅游的发展,以及提高嘉峪关的知名度、美誉度,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通过嘉峪关短片电影展,为甘肃省培养了一大批纪录片人才,包括它影响的电影电视。从办展开始,甘肃出了一批好作品,包括《河西走廊》《敦煌画派》等。体制内的、体制外的有一批,而且质量都可圈可点,这样就使得嘉峪关、酒泉在内的整个甘肃(都行动起来),特别是《河西走廊》掀起了一个纪录片拍摄的热潮,到现在热度不减,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

第五,因为纪录片事业在甘肃的发展,它对甘肃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抢救、整理、挖掘、承传、展示、创新、发展,都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的作用。有些被拍摄的对象可能过了一年半载,甚至几个月,人就不在了,就带有抢救的性质。包括很深的容易被人遗忘的一些历史的文献、典籍和掌故,包括遗存里头风尘千年的这些很有价值的文化历史史料,通过纪录片的方式把它挖掘出来,这样实际上等于对整个甘肃历史文化的发展、传承和再现,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六,通过短片电影展的举办,我想也影响了甘肃,包括嘉峪关在内的广大群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这种意识的提升。因为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精神消费或者是知识社会这么一个时代了,人们读书有各种各样的方法,纪录片就是一种很时代化的读书方式。因为我们说纪录片它又有社会教化功能,又有社会的认知功能,又有社会的审美功能,特别是前两者,认知社会、教化社会、教化大众,纪录片是有突出的功能和责任。因为它讲的是真的东西,讲的是善的东西,讲的是美的东西。这七届我个人觉得这几个方面都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和有很好的收效。

主持人 陈沛辰:其实您不仅谈到了纪录片,还谈到了很多甘肃的文化元素,听您娓娓道来甘肃的这些文化元素的时候,真的是历数家珍。从您的经历来看,呼伦贝尔大草原赋予了您宽广的视野,包括敦煌文化在内的甘肃元素,给了您更多的一些文化厚重感。

连辑:是。

主持人 陈沛辰:因为您曾担任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在这个阶段内,您觉得有哪些关键点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有关于文化这两个字?

连辑:甘肃的文化是太丰富了!我觉得说起来话很长,你要是选几个非常突出的点,我觉得有这么几个。第一,甘肃文化资源的丰富度在全国领先。这是国家和联合国相关的文化组织统计下来的,甘肃省的文化,包括旅游资源的丰富度在全国排前五位。这是生活在甘肃的广大干部群众应该极为自豪的,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厚的文化历史资源。

主持人 陈沛辰:这种富集的原因是什么?

连辑:这就是漫长的人文历史形成的,特别是“一带一路”,1100年连续不断的历史积淀下来的,这是我们的福气,应该感恩我们的先人,我们的祖先,这是一个亮点。

第二个亮点就是“一带一路”,就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从长安起步,到罗马结束,大概将近7000公里,其中1100公里在甘肃。从源头出来的时候,它还是相对分散的,进入新疆又开始分散,就是河西走廊是以孔道。因为什么呢?因为前面有祁连山,后头是无垠的……

主持人 陈沛辰:荒漠戈壁。

连辑:戈壁和沙漠,就这有四块绿洲做跳板,你不走这儿不行,不管是来,还是往。所以这个地方就像人的脖子一样,中枢神经都集中在这个地方。所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在这里都能找到版本,都能找到痕迹,这是丝绸之路。

第三个点就是敦煌。敦煌在人类历史上作为文化遗产,它有六个指标,其中六个指标全部都具有的,在地球上只有两个项目,一个是意大利的威尼斯水城,一个就是敦煌莫高窟,所以它(敦煌)是人类文明皇冠上的两颗明珠之一,你说它有多珍贵?这是我说的第三个点。

第四个点就是长城。在我们这儿居然还有汉长城,太难得了,我们现在秦长城也不好找,当然战国期还有一些边墙也归入长城的范畴。但是在这种没有石头和砖瓦的情况下,拿泥土和芦苇锻造的长城能够留到汉朝,留到现在,一共就东西两个关,那边叫山海关,这边叫嘉峪关,就我们今天所在的地方,这就是甘肃文化又一个亮点。

第五个亮点就是国家在全中国31个省唯一批了一个甘肃省,做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个平台。为什么呢?因为甘肃省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的发祥地,女娲、伏羲包括黄帝,都是这个地方诞生的,所以它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祥地。大地湾的历史已经8000年之久了,我们马家窑的彩陶现在可以上升到4000年、5000年,所以这个地方我们看重,国家也很明白,所以批准我们做国内唯一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你看这个多好,这是又一个大的亮点。抓具体项目,比方说我们抓了《又见敦煌》这样一个舞台情景剧,抓了《河西走廊》这样家喻户晓的纪录片,举办了知名度越来越高的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这些具体项目都已经成为一个一个闪烁的亮点,完了串起来,在丝绸之路上,珍珠就像一个项链一样挂在甘肃的胸前。

主持人 陈沛辰:在丝绸之路上连珠成串的,不只有这些文化遗迹,还有您的思绪,我感觉都已经飘散到好多年以前了。而且您刚才提到的这几个地方,让我们感觉最有文化自信的应该是甘肃人民。

连辑:是。

主持人 陈沛辰:而且在这些绿洲当中,它都有自己的别称和雅号,比如说金张掖、银武威、玉酒泉。嘉峪关在您的心中有没有感觉是一座钢铁雄关呢?

连辑:对,嘉峪关就是钢加玉,或者叫铁加玉。嘉峪关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人造的一块绿洲,因为在河西走廊,祁连山雪水养育的主要是四大礼者,包括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嘉峪关本来是戈壁,但是嘉峪关五几年,大概是(19)57、(19)58年,国家要上酒泉钢铁厂的时候,选的这块荒漠戈壁做选址,因为旁边有镜铁山,有铁矿什么的。那么选址你光是盖工厂不行的,你还得生活,生活没有植被,没有树,怎么办?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绿荫四壁的城市,完全是客土盖出来的,它叫客人的,客土。我一开始不懂什么叫客土,就是从外头请回来的土。比方说1米厚的土、2米厚的土,可能最后得有4米厚的土,从酒泉,从有土的地方,人家不用的,我们拉过来,后来花钱买。现在所有的长树的地方底下全是石头,上头1米厚、2米厚、3米厚、4米厚,全是从外地请来的土,人造了一个嘉峪关的绿洲,你说嘉峪关人民伟大不伟大?太伟大了,这就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点。

主持人 陈沛辰:就像昨天的短片节上的开幕影片《嘉峪关之风雨雕》,其实也讲述的就是第一代建设嘉峪关的人。

连辑:是这样。

主持人 陈沛辰:他们就像戈壁上的风雨雕一样,显得五彩斑斓,千姿百态。

连辑:是的。

主持人 陈沛辰:其实像现在已经成名的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还有包括敦煌文博会,这都是已经打出了品牌效应的一些甘肃的节会。这些对于我们还没有成型的,比如说书法、美术或者其它的一些文旅资源,想要实现增值的话,有什么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呢?

连辑:对,刚才我说亮点里面还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就是敦煌文博会,你刚才问的这个问题其实也挺要害的。因为退休了来的也不多,另外现在关注学术问题和文化问题,社会发展的事儿我关注的少一点。后来我问了一下当地的干部,也查了一些资料,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是要到2020年,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应该占到全国GDP总量的5%或者以上。现在像北京这些,包括云南,很早就已经超过这个水平了,全国我去年的数据大概已经在四点二几了,已经接近于目标了。但是甘肃,我了解大概不到3,这就是一个问题。

主持人 陈沛辰:还是有差距。

连辑:我们在整体规划、策划甘肃文化大省建设过程中,有些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都需要把它科学定下来,定下来以后它最核心的是执行力,执行力里头最核心的是要有具体的项目,你不抓项目,可能你的战略目标就会落空。

主持人 陈沛辰:对,没有载体。

连辑:现在我们像抓文博会,这就是一个具体的项目;像抓又见敦煌,这就是一个具体的项目;像抓读者集团上市,这是我去上海敲的钟,这就是抓具体的项目。我们现在如果项目不做,你想解决5%的问题就很困难。项目也包括社会举办的微小的文化企业,也包括政府引导的有影响力的、举足轻重的领军式的这种文化企业。

主持人 陈沛辰:龙头。

连辑:龙头企业,这一些也是很缺乏的。其实我个人觉得,我们抓像甘肃这么好的文化资源,把资源转化成资产,把资产转化成资本,把资本转化成效益,这个逻辑转化的过程是要有一些手段,有些办法的。如果这些手段和办法找得好,会有效地实现这种转化,可能产业水平就能上得来。它有了经济条件的支撑,工业文化的水平也会得到保障和提升,所以这也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文化资源,它包括我们现在所说的历史遗存这类的资源,这是不可移动的,但是现在看,更多的文化资源应该是智力资源、科技资源、资本资源、管理资源、人才资源,而这些资源优势可能也不在甘肃。但是由于文化不像开铁矿,你铁矿搬不走,文化是可以流动,它是靠智力来开发的,我们完全可以再利用北京的、上海的、国外的优势文化资源,打造甘肃的文化产业,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所以还是很有机会,就是这样。

主持人 陈沛辰:在这种借力去解决的过程当中,可能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期盼,能够解决得完美无瑕。但是其实对于现实来讲,可能比较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瑕不掩瑜。这个“瑕”从您的个人角度来看,还有哪些地方是值得完善的,能够更进一步地去解决这些问题?

连辑:我现在感觉,历届省委省政府对于文化是什么,大的事业和产业的发展认识是很到位的。因为按照中央的精神,结合甘肃的实际,制定的发展规划、发展战略,这个都是没有问题的。现在最核心的或者是今后最核心要解决的问题,还是要实现我们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经济性的转化,这个是最重要的。中央讲文化是两部分,一部分叫文化事业,一部分叫文化产业。文化事业部分我们现在也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把文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一直建到乡村,在甘肃已经见到明显的效果了。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随着各地经济水平的提高,完善的过程还会延续下去,我对此并不担心。现在比较担心的就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个短板应该尽快地弥补起来,这个是下一步补短板的一个重点,就是在文化产业上。现在国家的文化产业或者是国际上的文化产业,它统计不一样,它现在比较大的一个板块是电影电视,这是一个板块。第二个大的板块是游戏,第三个大的板块是创意,第四个大的板块大概是跟文化相关的装备制造这类东西。这几块在甘肃恰好都是相对薄弱的,所以像甘肃怎么能够另辟蹊径,找到一个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的途径,这个还是需要下功夫的。我倒认为甘肃下一步文化的发展应该走文化+的路线。

主持人 陈沛辰:文化+!

连辑:加什么?第一,+旅游,因为这些历史资源、自然风光、民族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遗存比比皆是,步随景移,步步见解,这种东西而且它的灵魂都是文化,所以我们如果把文化+旅游认真地搞起来,通过旅游业的大发展来体现文化的这种质量和品位,把文化的这种软性的资源转化成硬性的经济效率,这个是可以做到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下决心抓文化+旅游的这个项目,如果把这个大的战略板块抓起来,文化产业是很有出息的。

主持人 陈沛辰:而且还能实现脱贫。

连辑:对,还能实现脱贫。因为旅游业有一个统计,世界上旅游产业是就业人口最大的一个产业。大概地球上是不是有70多亿人?就业人口里头,旅游提供的岗位占1/10,就是说十个就业人,就有一个是旅游业提供的。就一个地区而言,旅游业的发展有一个指标。什么叫爆发式的增长?它大概等到旅游人口是你当地人口3倍的时候,旅游业就爆发式增长。甘肃早就旅游人数过亿了,好几年以前就过亿了,早就超过3倍了,所以现在甘肃旅游的发展就是爆发式增长的时期。所以你看,敦煌这么小的地方一年都是上千万(游客),我看嘉峪关好像统计的也是一千多万,这就是爆发式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借爆发式增长旅游拉动文化的发展,或者不把两者混起来,相得益彰地共同发展,你就会错失机遇。所以抓好文化+旅游,保证让文化产业迅速成长、壮大。

主持人 陈沛辰:这是一个文化+的最主要的主线。

连辑:当然还可以+科技,可以+商业,可以+金融,可以+地产,可以+生态,它还可以+很多。

主持人 陈沛辰:就围绕这个核心。

连辑:可以+创意,+智力,但是我觉得最核心的是+旅游。

主持人 陈沛辰:可以说建设文化大省,应该是党中央和国务院赋予甘肃的一个重要使命。建设纪录片大省,又让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承担了比较光荣的使命。对于未来,节会也要发展,甘肃的文化建设还要继续前行,您还有什么好的谏言和发展的这种建议和寄语?

连辑:反正再往后我就说不清楚了,往前我主张把已经确定下来的这些节庆活动或者是文化平台,一定要搭建好,持续地抓下去,久久为功,千万不要一阵紧一阵松、一阵有一阵无、一阵优一阵劣的,这个就不好办了。其实一个很简单的经验就是,一个人你想成功,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持续做下去。

主持人 陈沛辰:久久为功。

连辑:这个人就成功了。一个国家,就一个自己民族的特有的品牌和产业,长此以往做好的一件事,就成功了。比方瑞士的手表,比方意大利的皮具,就做一件事,把它做好。威尼斯双年展现在已经做了52届、53届,两年一届,100多年。100多年持续在做,做到今天,我们还有人不知道威尼斯双年展,你能不做吗?所以文博会也好,短片展也好,文化产业大会也好,戏曲大省也好,只要说出去、定下来了,不管有多难,不管有多少届干部,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就是克服千难万险,一路做下去,一定能够在我们可见的时间范围里头看到辉煌的成果。

(备注:部分内容根据实际信息进行了补充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