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产业集聚成链 兰州新区跳动强劲经济脉搏
甘肃
甘肃 > 兰州新区 > 正文

高端产业集聚成链 兰州新区跳动强劲经济脉搏

原标题:高端产业聚雁阵

新型铝模板生产车间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 丁凯 摄

新型铝模板生产车间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 丁凯 摄

国网大数据中心机房

国网大数据中心机房

和盛堂医药生产线

和盛堂医药生产线

成色足

集聚成链 协同发展

编者按:以城聚产、以产兴城,城因人兴、人因业稳。站在兰州新区孵化大厦远眺,蓝天白云倒映在美丽的栖霞湖中,城市建筑群中镶满绿道走廊。这座充满朝气的现代化新城,正以惊人的速度迈向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快车道”。

近年来,兰州新区紧紧围绕打造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新高地,加快“制造新区、产业新区、经济新区”建设,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要素、政策保障等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释放平台效应,累计引进产业项目760多个,总投资3700多亿元,构建起绿色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大数据和信息化、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商贸物流、文化旅游、节能环保等十大优势产业体系,成为全省实体经济发展“主战场”。同时,兰州新区紧盯全省十大生态产业发展,大力实施“3255”产业倍增计划,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突出短板,加快引进产业链龙头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补链强链固链,积极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整体竞争力。

产业,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

兰州新区以“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理念为引领,紧紧围绕国家战略方向和产业发展趋势,在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进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全力打造甘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集聚成链,协同融合。产业,跳动着强有力的经济脉搏。(记者 唐学仁)

生物医药

产业“新贵”逆势勃发

十年磨一剑。兰州新区的这一“剑”,生物医药当仁不让。

截至2020年上半年,新区已落地生物医药企业31家,计划总投资146.97亿元,已到位建设资金70亿元,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医药产业链和比较雄厚的产业实力,新区中医药产业园雏形已初步形成。

2020年6月16日,兰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开工奠基仪式在兰州新区举行。项目建成投产后,将逐步生产头孢、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专科药和保健品等系列产品的原料药。

东瑞制药并非第一个来新区发展的药企。作为全省中医药产业发展重点区域,新区依托我省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和兰州生物制药的研究优势、中成药品牌优势,以及兰州新区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和生物医学工程四大领域,加快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

新区先后引进佛慈制药科技工业园一期、和盛堂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示范工程、尚方堂现代中药与大健康产业园等现代中药项目10个;申联悬浮培养口蹄疫灭活疫苗、人为峰生物医药产业园等生物制药项目5个;兰药药业医药工业基地项目一期、抗肿瘤药物原料合成车间及口服固体制剂车间等化学药生产项目3个。同时,加快推进郝博陇药中药材育苗及种植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西部药谷产业园项目一期已建成标准化制药厂房29栋、成品原料库2栋,入驻9家生物医药企业,产业规模持续壮大,集聚发展态势进一步显现。

植根于兰州新区,生物医药大品种大品牌正加速培育。

佛慈制药六味地黄丸、逍遥丸、参茸固本还少丸、复方黄芪健脾口服液、杞菊地黄丸等主打产品被誉为甘肃名牌产品。兰药药业贞芪扶正胶囊系列、氢溴酸高乌甲素系列被列为陇药大品种。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兰州新区对生物医药入孵企业、科技服务机构和创新创业平台给予政策支持。支持企业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推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目前申报获得特色中药复方配伍与新药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甘肃省特色中药材开发及标准化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9个。

培育生态——政策引导——留住企业——引来资本——产业集聚——生态优化,兰州新区凭借着战略决策的眼光和战略执行的功力,迎来了兰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勃发,生物医药一跃成为兰州新区产业“新贵”。(记者 姜波)

绿色化工

擦亮“绿色”招牌 “千亿级产业航母”启航

肩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使命,打造千亿级绿色化工产业园。近年来,兰州新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力打造绿色化工园区。经过两年多时间,新区化工产业不仅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飞跃,也让“绿色”理念贯穿园区发展始终。

从2018年10月12日正式获批开工建设到2020年9月,短短的两年间,一座现代化的绿色化工园区如今已初具规模。准入各类产业类项目128个,总投资约200亿元,已开工建设项目78个,具备试生产条件项目6个,招商引资项目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落地企业中包括托球农化、宝源股份等7家上市企业,康鹏科技、瑞邦农化等3家筹备上市企业,有24家企业曾是当地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承接产业转移,兰州新区是有标准有门槛的,不是什么样的企业都可以进来。按照规划,兰州新区绿色化工园区致力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优工艺建成打破垄断、替代进口、保障国家急需的高端化学品“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区,打造绿色化工园区安全样板。

“建设过程中,我们考察了国内国际不少化工园区。目前,新区绿色化工园区实施的项目准入标准即使和新加坡、德国相比较,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兰州新区绿色化工园区总顾问、兰州大学教授张有贤说。

兰州新区石化投资集团专精特新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得强坦言:“承接转移不是承接落后产能,不是吸收散兵游勇,更不是接下烫手山芋。我们有自己的一套项目准入门槛,在产业政策、税收强度、投资强度、建设规模、安全环保、自动化程度、发展前景、产业链衔接等方面均设立了科学合理、符合园区发展实际的准入标准。”

“园区目前准入的各类产业类项目有128个,在这个数据背后,我们做了大量筛选工作。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前提下,筛选淘汰了120余个项目,近一半的项目被淘汰。”新区化工办主任张亚飞说。

严格、高标准的准入门槛把低端的项目和产品拒之门外,吸引了一系列填补国内空白甚至打破国际技术垄断的高精尖产品。目前,绿色化工园区已引进项目中,特种减震密封胶粘剂、加氢催化剂等产品可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啶虫脒、吡蚜酮、咪酰胺、多效唑、五氯吡啶等90余种新型农药中间体及原药产品远销日本、欧洲、东南亚等地区。此外,与中科院合作的全国首个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顺利试车,全程零污染甲醇合成技术成果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目前园区内农药、新材料、助剂试剂产业齐头并进发展,千亿级绿色化工产业基地已具雏形。“预计再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完善,园区将建设成为一个配套齐全、布局合理、安全规范的绿色化工园区,可实现年产值200亿元以上,年税收20亿元以上。”张亚飞说。(记者 霍鸿宇)

大数据

乘“新基建”东风 抢占信息技术制高点

大部分区域实现5G网络连续覆盖、西部首个超算中心建成、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向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电子商贸等产业领域延伸应用……搭乘“新基建”东风,兰州新区依托国内数据中心一类适宜布局地区优势,积极发展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产业,全力打造省级信息技术制高点、西北地区数据资源中心和国家级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

9月1日,兰州新区5G建设再次取得重要进展:大部分区域实现5G网络连续覆盖。据悉,目前仅兰州移动在新区就已开通5G站点200多个,覆盖了包括中川国际机场、丝绸之路大数据园区、中川商务中心、职教园区、中川园区等主要区域。

除了建设速度快、网络覆盖面积广,5G网络的速度也是“飞一般的速度”。测试显示,新区整体网络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测试主城区5G覆盖率在95%以上,测试平均下载速率917Mbps,平均上传速率76Mbps。

兰州新区5G建设的快速发展,依托的是兰州新区强大的通信基础设施资源。据新区科技发展局信息产业科负责人吕刚介绍,2017年12月,新区就建成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6.6T,初期带宽达到40G,带宽租赁费用为每年17.9万元/G,比贵州云计算基地每年带宽资费20万元/G还要低。

“在网络时延方面,按照国家通信骨干专网下的时延测算,兰州到北京数据传输时延7.5毫秒,到上海10毫秒,远低于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倒换时延(20毫秒),完全符合全国内陆各地域的异地数据分析、存储备份相关要求。”吕刚说。

随着5G建设的快速发展,该技术大带宽、大连接、低时延的特点,将成为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为兰州新区在智慧旅游、智慧教育、远程医疗、智能制造、生态环保等新型智慧城市各行业应用方面赢得先机,助力新区强化“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发展。

1秒就能计算300万亿次。6月16日,随着甘肃中科曙光先进计算中心硅立方机房正式上线运行,兰州新区实现了这样的运算能力。该项目不仅成为中国西部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高性能计算中心,更填补了我国西部地区国家高性能计算体系的布局空白。

在大数据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全链化发展之际,兰州新区进一步积极推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向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电子商贸等产业领域延伸应用,并取得了不俗成绩。

新区农投集团创新“互联网+智慧种植”农业发展模式,实现27座现代农业示范温室大棚智能控制,19座成功应用精准施肥和RFS深液层浮板栽培技术。

目前,兰州新区已引进落地中国移动数据中心、中国电信数据中心、国网云数据中心、中科曙光先进计算中心等数据信息项目39个,移动、电信数据中心一期、新区大数据产业园一期、华为云计算中心等15个项目上网运行。中国移动数据中心一期已入驻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企业18家,省、市政府及企业客户超过40家。

新区科技发展局局长陈文海告诉记者,新区已获得“2018智慧城市十大特别推荐考察目的地”“2019中国领军智慧城区”等多项荣誉,还获批全省唯一“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这不仅是对新区发展大数据产业的认可,也是激励和鞭策。(记者 霍鸿宇)

新能源新材料

龙头企业引领 产业集群已初步成型

2018年11月2日,甘肃自己生产的第一台纯电动公交车在兰州新区下线;

2019年8月,甘肃德福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高档铜箔项目一期投产;

今年7月16日,正威电子信息产业园三期年产10万吨高导新材料项目正式投产运营……

近年来,兰州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迅速形成规模,正威(甘肃)铜业科技有限公司、甘肃德福新材料有限公司、兰州广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武汉长飞等一大批龙头企业相继落地,产业规模效应日益凸显。

9月17日,记者走进正威兰州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精密铜车间内机器飞速运转,工人忙着装货,一批批精密铜线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三期高导新材料项目生产的产品主要有铜镁合金、铜银合金、铜锡合金接触网线材;铜镁合金承力索以及铜镁合金吊弦线。主要用于轨道交通及高速铁路接触网线材,是铁路运输供电系统的生命线。”正威(甘肃)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该公司延伸自身特有产业链,创造产品高附加值,目前可为全球高速铁路提供各种时速等级的接触网线材产品以及高精端合金线材,并为航空航天、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行业提供具有全球“高精尖”技术的合金单丝,让“新区”制造走向全球。

2017年6月,新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补链”项目——兰州广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客车生产线项目破土动工。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甘肃产的第一台纯电动公交车在这里正式下线。

为实现走向海外市场的目标,兰州广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成功收购重组塞尔维亚—伊卡布斯—贝尔格莱德公交车和特殊车辆厂,取得了国家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核批的整车出口资质,成为我省首家获批整车和零部件出口资质的企业。

“目前,新区集研发设计、配件生产、整车组装、销售为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已初现雏形。”新区经发局副局长双明媚说,引进知豆、兰石兰驼、兰州广通、亚太等一批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建成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等标准化汽车生产线,涉及新能源客车、纯电动乘用车、专用车、电瓶车、物流车、商务车、特种车等生产领域,设计生产新能源公交车6000辆、乘用车4万辆、物流车2.5万辆、特种车6万辆的规模。

还有6微米的铜箔,厚度仅有一张A4纸厚度的十分之一。“我们专注于向超薄锂电铜箔方向发展,在确保6微米锂电铜箔向市场批量供货的同时,世界最薄的4.5微米铜箔已完成工业小试,正加快攻克4.5微米批量生产难题。”甘肃德福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韦诗彬说。

“依托强大的科研、人才等基础,新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有着突出的优势。尤其是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非常明显,不仅体现在产销方面,更体现在技术研发领域。”新区经合局副局长汪来红说,新区相关企业适应市场步伐,强化技术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涌现出正威高铁导线新材料,德福6微米铜箔、兰飞高强度铝合金轻量化轮毂、大禹高分子防水新材料等一批高性能新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已初步成型。(记者 祁瑞龙)

(兰州新区报)